「醉美」棲霞坑——奉化溪口棲霞坑村

2020-04-02   寧波記憶

棲霞坑村位於奉化溪口西北四明山之中,原名桃花坑,筠溪穿村而過,棲霞坑是王羲之後裔的聚居地,也是「唐詩之路」詩篇中多次提到的「桃花坑」所在地。棲霞坑古道,是新昌、餘姚通往奉化、寧海的「唐詩之路」,沿途風景優美,為寧波著名的古道,2014年棲霞坑村被列為「寧波歷史文化古村」,併入選了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棲霞坑村--「寧波歷史文化古村」

董村與棲霞坑之間的「四明大橋」,照片中間下方的古橋為「長壽橋」。

棲霞坑村口的古橋--「長壽橋」

「長壽橋」,單孔拱橋,為明清時所建,長約8米,高4米,橋面上鋪鵝卵石。

在找棲霞坑村的資料時,發現介紹「長壽橋」時,都說橋旁有一「長安庵」,曾在此辦過學堂。但我在拍「長壽橋」時,有點疑問:這裡離村中心有近一公里的路,在這範圍內沒有任何其他建築,為何要在離村這麼遠的地方辦學?這肯定又是張冠李戴,搞錯了。

這裡就是寧波網紅「櫻花谷」,「櫻花谷」位於奉化董村和棲霞坑村之間附近的山谷,最美的地方在「四明大大橋」附近的盤山公路上。

這是位於棲霞坑村附近的「櫻花谷」





進村看到的第一幢建築是一座祠堂--「洽成祠堂」,又叫「式谷堂」,系王恩博祖父王海水發跡後個人出資於1896年建造,祠堂原為四合院,坐東朝西,由門廳、廂房、戲台、正殿組成,山牆為五馬頭,現都已倒塌,只剩外牆了。

「洽成祠堂」的「五馬頭牆」


不知這些牆還能堅持多久?


南北二個門的門楣上分別為「世襲槐蔭」 、「源遠流長」。

門廳內側的壁畫

磚雕


「式谷堂碑記」,由奉化光緒進士孫鏘題寫,可惜正面朝下,無法拍到上面的文字,據說是有人要拍這碑記,結果把這祠堂給燒光。

「洽成閶門,」又叫「潤莊」,是清末革命黨人王恩溥的祖居。王恩博,清末革命黨人,曾與蔣介石、陳其美一道革命,是蔣介石的結拜兄弟,1916年5月18日被袁世凱政府槍殺於寧波西門外。

「醉美」棲霞坑——奉化溪口棲霞坑村

「潤莊」大約建於1870年左右,該閶門坐北朝南,分前後二進,東西廂房與偏廂,大門位於前進外圍牆正中,正門位於前進圍牆正中,門樓額上書有「潤莊」兩字,前進敞堂與後進圍牆又設二門。

大門和正門


正門

門樓額上書有「潤莊」兩字,磚雕的人物生動形象,倒掛獅子、花籃,線條如浮雲流水,相當精美,石框門雀替雕刻有神鹿、仙鶴。

「倒掛獅子」

「獨占鰲頭」

前進敞堂與後進圍牆又設二門。

前進敞堂與後進圍牆之間的二門。

後進

後進和廂房


精美的木雕


精美的木雕



壁畫

筠溪兩岸的老宅

長安廊橋,單孔拱橋,建於清同治初年,橋長18米、拱高5米,橋面為鵝卵石,橋上有長廊,旁有古樟。

橋面為鵝卵石

長安廊橋右側有一老宅,這應該是一座庵,處於村中心位置,在這裡辦學校可能較大,這次沒問村民,下次去時一定要仔細的打聽一下。

這老宅的門額有一「長」字很清楚,後面二個看不清。

「顯應廟」和「王氏宗祠」

「顯應廟」,清早、中期建築,分祀蕭世顯,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山門面寬五開間,明間後檐設戲台,大殿面寬五開間,在大殿上書有「德媲甘棠」,落款為雍正乙卯年,即1735年。

「顯應廟」戲台

「德媲甘棠」,落款為雍正乙卯年,即1735年。

「王氏宗祠」,也叫「敬承堂」,是棲霞坑村的王姓祖堂,抗日戰爭時被日軍放火燒毀,1948年重建,該建築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前後兩進,第一進門廳兩層,第二進正殿面寬五開間,廂房兩層,二間一弄。

「敬承堂」,落款為光緒戊戍年冬十月(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後門山2號」,是當年蔣介石與王恩溥等人在棲霞坑開會議事的老宅,位於半山腰,比較難找,是熱心的村民帶我過去的,在此謝謝這位村民。


可惜老宅現已倒塌。





棲霞坑古道

唐詩之路

「永濟橋」,位於村西口,建於清朝乾隆初年,是一座單孔石砌古橋,它連著棲霞坑村的千年古道,以前是奉化去往餘姚、紹興通商的必經之路,是唐詩之路浙東段的重要通道。

寧波最美古道--棲霞坑古道:每年三月下旬賞櫻花,四、五月及深秋賞紅楓。


棲霞坑古道

棲霞坑古道中的古橋,應該是有橋名的,只是看不大清楚。

鳳儀亭前的古橋

鳳儀亭,鳳儀為鳳凰來儀的意思,是天降祥瑞的含義,這個亭子很早以前是當地慈善人士建立起來的,是供來往行人歇腳用的。抗日戰爭時期,游擊隊每次從這裡結案,都會在這裡小憩一會。

「禪」

早望海霞邊: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一餐咽瓊液,五內發金沙。舉手何所待?青龍白虎車。--李白

「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雲行。相呼己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施肩吾(唐朝狀元)《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雲南背一川,無雁到峰前。墟里生紅藥,人家發白泉。兒童皆似古,婚嫁盡如仙。共作真官戶,無由稅石田。--皮日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