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渡村訪千年古渡百年古橋亭——寧波石碶街道車何渡村

2020-05-02   寧波記憶

海曙區石碶街道北渡村,又稱道頭渡,南面為奉化江,北面為南塘河,村民主姓陳、孫,2004年與車何村合併為車何渡村。早在唐代,北渡就已有渡船,宋時為義渡,過渡者免費,清至民國改為官渡,1933年,當時由「鐘錶大王」孫梅堂募捐擴建,孫、陳姓免費,其餘過渡者要付費,北渡村的村名也是來之於渡口,過去北渡村因瀕臨奉化江和南塘河,水上交通發達,是一個繁華的集市,但隨著陸路交通的日益發達,南塘河上的水上交通早已消失,北渡也在2013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北渡古村,除了這個千年古渡外,其它較有名的古蹟還有二橋二亭--聽泉橋、還金橋、還金亭、北渡口的古亭、風堋廟以及狗頸塘。二橋一亭都是由村中富商、在上海有「鐘錶大王」之稱的孫梅堂出資修建的,並邀請了一代國學大師--康有為以及在上海的寧波籍名人魏友模、魏友棐、方椒伯、董開章、施純瑤、袁禮敦等書寫橋額和還金亭的亭柱上楹聯。

北渡的二橋一亭:聽泉橋、還金橋、還金亭。

聽泉橋,原名北渡橋,始建於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宋寶慶《四明志》稱北渡橋。1923年,孫梅堂捐資重修聽泉橋,並請一代國學大師康有為題寫橋名。

該橋南北橫跨南塘河,為三孔二墩石板平梁橋,南北坡呈喇叭狀,橋墩用塊石堆砌而成,有破水剪,橋的南面設有纖道,保存完好。


康有為題寫的「聽泉橋」

還金橋,單孔水泥梁橋,1922年重建,並改名為「還金橋」。

1922年,孫梅堂出資重建了還金橋(原名眺江橋),慈溪(今餘姚二六市魏家橋)魏友模題寫橋名。

還金橋,邊款『民國十一年重建 慈溪魏友模』,魏友模(1912-1949),慈溪明德鄉魏家橋(今屬餘姚二六市)人,善書法。

在「還金亭」休息的時候,熱心的村民給我講了關於「還金橋」橋名來歷(一個拾金不昧的故事):講的一個奉化人擺渡到北渡村,稍事休息後起身,匆忙趕路不慎將裝有巨款的袋子給遺忘了,後錢袋被北渡村一孫姓老人撿到,他便一直等候失主,將錢袋歸還,又不要謝金,失主為表示謝意,在此建造了這座「還金橋」。

還金橋(原名眺江橋)在明代已有,因此這個「拾金不昧」的建橋傳說可能不是真的,但「拾金不昧」的事肯定是在此發生過的,因為在「還金亭」石柱上的楹聯寫的也是「拾金不昧」有關的內容,如:

「積陰功以裕後人、守身如玉;行方便常師往哲、追踵還金。」

「夏邂日、冬邂風、小坐何妨踞石; 祖能作、孫能隨、積功都在還金。」

「眺鄞江之南、少憩亭中、題柱且揮毫、開口何曾能唾玉;自剡源而北、偶過橋上、見財將起意、問心忽覺愧還金。」

還金亭,在還金橋的東堍,於孫梅堂出資建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寧波籍名人方椒伯、魏友棐、董開章、施純瑤、袁禮敦等書寫「還金亭」亭柱上的楹聯。

還金亭

孫梅堂撰句,由魏友棐書寫(今慈城人):

攬鄞奉兩地之勝,帶山襟海,祖德紀懷金,登高不盡臨風意;

有虞魏遺蹤在望,弔古論今,人生如走馬,到處宜尋歇足亭。

方椒伯((1885—1968,鎮海駱駝橋桕墅方村,曾任上海總商會副會長)書寫的楹聯:往來聞喚渡山鄉孔道攬勝看蕙江南繞它水西來。

袁禮敦(1879—1954,鄞縣人):眺鄞江之南、少憩亭中、題柱且揮毫、開口何曾能唾玉;

自剡源而北、偶過橋上、見財將起意、問心忽覺愧還金。

袁禮敦(1879—1954,鄞縣人):積陰功以裕後人、守身如玉;

行方便常師往哲、追踵還金。

張延章(1887—1960,寧波月湖煙嶼里人) :夏邂日、冬邂風、小坐何妨踞石;

祖能作、孫能隨、積功都在還金。

施純堂(鄞縣人):北瞻虞廟、西望魏塘、佳話談還金、大可廉頑風而警薄信;

溪下桃源、潮來蕙水、清光攬沿渡、盡堪消世慮以滌塵寰。

千年北渡,已在2013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收槳停擺了(這是拍於2013年9月)。

現在的北渡渡口已被新建的奉化江防洪堤所埋(基本上是同一位置)。

原北渡渡口

古渡前的涼亭

這個涼亭應該也是一座古涼亭,在三根石柱上都刻有字,其中一根刻有「楊溙」(或為溱)二字還比較清晰。

新建的奉化江防洪堤

奉化江在北渡一帶有許多「大灣」

位於轉彎處的奉化江防洪堤

北渡村訪千年古渡百年古橋亭——寧波石碶街道車何渡村

位於轉彎處的奉化江防洪堤

奉化江與南塘河到了該段兩者之間的距離突然收窄至十來米的,形如狗頸,因此,該段堤塘稱為「狗頸塘」。

左邊為南塘河,右邊為奉化江,上面一張照片是2014年拍的,下面一張是新建的防洪堤。

狗頸塘,,為區級文物保護點,是它山堰下游配置工程,起著隔江河陰鹹淡之作用,外受江潮之沖,內障大湖之流。自建塘以來,歷經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嘉慶十一年3次大修,現基石牢固。


狗頸塘,最近一次大修為1958年六月。

現存狗頸塘,長約645米,因該段堤塘過於狹窄,為了確保牢固,全用長條石堆砌,每約二米有石釘緊扣,路面條石長約二米寬0.5米,用凹凸形扣住。

北渡村訪千年古渡百年古橋亭——寧波石碶街道車何渡村

「前有隔塘,汽船緩行」,這個「隔塘」應該就是指「狗頸塘」吧。


「風棚廟」和「毓英禪寺」,右邊為新建的北渡文化大禮堂。

「風棚廟」,又稱為「風棚老廟」或為「外風棚廟」,因為在西楊村有「風棚新廟」,為楊氏的家廟。

「風棚廟」,始建於北宋熙寧間(1074—1085),清道光、光緒重修。因前面有狗,沒敢進去。

「毓英禪寺」

新建「風棚碶」,是南塘河向奉化江排水,原「風棚碶」,建於北宋虞大寧,為五孔碶,

「鐘錶大王」孫梅堂的故居


「鐘錶大王」孫梅堂的故居



為明萬曆年間的陳姓翰林的故居,「翰林第」牌匾是新立的。









北渡村與狗頸塘之間南塘河邊上老宅

過去這裡有一座涼亭,現還剩二根石柱。




奉化江對岸的「月亮碶」

一個在竹筏上玩耍的小男孩(拍於2012年),八 年過去了,現在是個小伙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