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面前很多孩子都有不聽話的情況出現,有的時候甚至是越禁止的事情孩子卻越要做,家長有沒有想過這些行為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呢?
有的家長從早晨一睜眼開始,就要和孩子展開戰爭,明明今天降溫,想要讓孩子穿一件後外套,但是他們就是喜歡自己現在穿的薄衣服,說什麼都不願意再套上一件。為了他們健康著想,明明家長準備好了煎雞蛋,勸說了半天孩子吃了兩口就不願意再吃了。
不要隨便買學校門口小賣部的零食,可是放學接孩子的時候總能看到他偷偷吃過之後沒有擦乾淨的嘴,讓孩子回家之後吃完飯就寫作業,他們卻總是拖拖拉拉,一會上廁所一會要喝水,始終不願意打開作業本。
越是嘮叨反而效果越早,孩子不僅狀況百出而且對家長的話聽而不聞,最後的結果就是家長和孩子都不開心,甚至會上升為爭吵和鬧脾氣。非要弄到最後家長不得不使出殺手鐧,各種威脅強迫之下孩子才不得不順從,可在這種聽話只是暫時的迫於家長的權威,管得了一時,管不了長久,下次同樣的問題還是會再次出現。
家長和孩子之間永遠有數不盡的戰爭,就像貓捉老鼠一樣,你強我就弱,你弱我就強,大人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做得就越起勁。
很多時候家長更多的是用長遠的眼光再考慮問題,比如說從孩子的成長,健康,怕這件事會造成危險,就不讓孩子做,為了孩子能夠長得高,就需要讓孩子營養均衡不吃零食。但是孩子的思維卻沒有那麼高瞻遠矚,他們喜歡眼前的快樂,而且不能理解家長的那些建議。
在孩子的眼中家長不讓自己做的事情恰好都是那些能讓自己馬上收穫快樂的事,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家長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他們的鬥志和興趣,想要急著展現自己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獲得家長的關注,比如男孩子特別喜歡展現自己的力量,明明是自己搬不動的東西,也要大展身手的想去嘗試,今天和自己說能夠抱起自己的書包,過幾天又說自己能夠背起自己的同學,然後不放棄任何一次能在家長面前展示的機會。明明這些行為在家長眼中都是自不量力的表現,怕他們受傷想要阻止,但下一次孩子還是會這樣做。
當家長明白了這是孩子想要展示自己獲取家長關注的時候,就不會再覺得他們是不聽話了,所有的人都會對優越感和成功感有所追求,大人和小孩的不同就是,成年人會掩飾自己,但是孩子就不會,因此只是一味的禁止,而不去理解他們的心理動機只能事半功倍甚至毫無作用。
要讓孩子明白家長的心意,勸說才能有效,溝通才能和諧,那些經常違反規定和老師家長做對的孩子往往被稱之為「問題兒童」,其實他們在做的時候內心是十分清楚這樣有可能會被批評的,但就是擋不住內心想要嘗試的慾望,而且他們會更享受做成功之後內心獲得的優越感,以及來自家長和老師的關注。
如果家長能夠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獲得成就感和關注的方法,也許就能夠緩解孩子去做那些錯誤的行為,當孩子知道要從正面才能獲得肯定的時候,就不會選擇錯誤的行為來獲得關注了。
所以家長如何向孩子說「不」是最關鍵的,如果一直不停的給孩子立規矩,給界限,孩子其實就會一直尋找父母的邊界,一旦雙方找打了契合點彼此才能夠適可而止,不會越界,親子關係就會相對更加融洽平和。
1. 父母自我反省
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碰觸家長底線的時候,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管教的行為是不是出了問題,有可能就是訓斥他們的語氣或者是做了什麼事情才讓孩子總是任性不聽話。
父母與孩子的期望不可能永遠一致,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自我意識對於家長的話言聽計從,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家長就要理解他們,在阻止的時候也要聽聽孩子的想法。
當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演變成了一場「爭權戰爭」的時候,家長的嘮叨在孩子的耳中就會越發的失去意義,他們只會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固執的去做,越是父母要求的就越要反著來,讓管教失去效果。
這個時候家長如果通過反省發現了自己太過強勢,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多給他們發言的權利,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任性的情況可能就會得到改善。
2. 多換位思考
無論任何時候,家長都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理解不等於認同,但換位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孩子吵鬧的時候,家長大聲吼其實是沒有用的,試著將焦點轉移一下,不要關注孩子哭聲的大小或急著壓制孩子的情緒。
平靜一點,分析孩子為什麼會哭,他們也許是因為無聊或者身體不舒服,而大人根本就沒有發現,有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小的動作傷害到了孩子的內心,他們的世界是非常敏感的。比如家長一個隨手就把孩子杯子裡剩下的飲料倒掉了,在大人看來這無關緊要,但是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會氣急敗壞。
3. 正面引導
跟孩子說不的時候要記得告訴他們原因,並且要說出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不能只是說「不」就完了,這樣雖然制止了孩子的行為,但是下一次他們還是會做出同樣的舉動,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
尤其是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家長著急的樣子在他們眼中看起來就是重視自己的表現,所以會很樂意下次做同樣的行為,因為「不」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再做一次的暗示,正面引導是十分必要的。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揪著問題不放,不妨多去看看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其實很多問題的根源在父母身上,如果能夠關注他們的內心需求,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平和的和孩子說話,多花時間陪伴,當家長耐心傾聽的時候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tscanEBiuFnsJQV1a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