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傾聽,孩子才能說得更多?一個訣竅就能解決

2020-04-11     春花育兒

很多孩子小時候是很愛和父母聊天的,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鴻溝開始越來越深,不知不覺間除了生活溝通之外,孩子再也不會和家長說更多了。

其實讓孩子變成這樣的狀態並不是突然之間才產生的,一定是日積月累之後的結果,孩子話越來越少,對家長的敷衍態度肯定早就有了苗頭,在家長的眼中自己的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好,包括當孩子說出一些想法的時候,家長就會認為他們很幼稚又或者因為孩子的想法是不對的就批評他們,這樣的傾聽造成孩子話越來越少是必然的結果。

當家長和孩子換位思考的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就會發現自己說的話有的時候是很傷人的,一定要去發現孩子說話背後的含義。



很多時候家長的反應是因為並沒有認真聆聽孩子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比如說今天早上孩子和家長說「我如果感冒就好了」家長問「為什麼?」孩子說:「那樣就可以不上學了。」家長一聽這種話馬上生氣的對孩子說:「不上學你想幹什麼?將來掃大街都不收你。」然後孩子就不說話了。

其實家長的本心意願是想要告訴孩子學習很重要,但是這裡面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聽出孩子說這個話背後的意思,聽不出其實也不是大問題,如果家長能夠運用一些提問技巧,來讓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也是可以的。

錯就錯在不僅家長沒有理解,而且還對他們發火,這樣時間長了還自然就不會和家長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了,試問誰和別人說完之後,被懟了或者是被責備了,下一次肯定就不願意再嘗試。

這樣不問緣由的就指責孩子,會讓他們覺得家長根本就沒有認真聽自己說話,不尊重人,想要讓孩子敞開心扉的說,首先要讓他們覺得家長是在認真傾聽的。



良好傾聽其實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先不要著急評判,只要家長不馬上反駁孩子,就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認真聆聽的。

那麼有的家長說,不反駁我就不知道應該說什麼了,下面來介紹三個句式的開頭,可以用來回應孩子的話語。

第一個是「你感到...」當用這句話來接孩子的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變相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因為前面可能都是在陳述事實,想要了解得更多就要進一步去問孩子對這件事情的感覺。到底是難過,害怕,開心,還是憤怒。

第二個是「你想要...」這個回答是用來回應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說出了事實和感受之後,他們想要進一步尋求父母解決問題的意見,用你想要來提問,就可以讓孩子說出他們想要什麼。

第三個是「你不知道的是...」這個是回應孩子的疑惑,既然他們選擇這個話題和父母講,除了想要尋求幫助之外,可能還會有疑惑,家長這樣說之後,就能夠引導孩子說出問題所在,這樣有助於家長能夠給出更準確的意見,而不是只看事情的表面。



這三個句式是根據孩子說話的內容來靈活使用的,並沒有固定的順序,甚至連關鍵詞都可以換掉,只是在這裡給家長一個和孩子聊天聊什麼的思路。

還是用上一個例子,早晨孩子和家長說:「我好想生病這樣就可以不用去學校了」,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說:「你是想要休息,偶爾不去學校是吧。」(用「你想要」開頭來回應孩子的需求)。

然後孩子就會說:「是啊,每天都要去學校,太無聊了。」(孩子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說:「原來你討厭每天去學校啊。」將孩子的感受說出來,這個時候孩子的就會說:「對,每天上課要做的很端正,不能動不能走神很累。」

家長說:「原來你是不喜歡上課啊。」孩子可能會說:「也不是所有的課都不喜歡,就是數學課很不喜歡,總是做不對題或者算錯數。」(這個時候孩子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家長就可以用:「哦,原來你是不知道怎麼才能把數學題作對呀,那可以聽聽我的建議嗎?」(用「你不知道」來解答孩子的困惑)。

這個時候就算是真正的能夠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只是像第一個例子中,把孩子批評一頓就完事了。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積極的聆聽並且使用一些句式來引導孩子說得更多並不是什麼難事,只需要一些固定的談話技巧就能不僅解決孩子的問題,還能夠將親子關係拉得更近。

孩子主動找家長聊天的時候,其實一定程度上都是希望能夠從家長那裡得到一些建議,但有的時候他們不會直接把問題問出來,因為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說這個話裡面暗含的困惑。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傾聽,不要急著反駁或者評判孩子說的對不對,而是要引導他們剝去層層描述的外殼,把問題的核心說出來,這樣家長才能夠對症下藥的給出意見。

先從孩子的感受入手,然後就能探尋出背後的需求,這樣也有助於將來他們自己在思考的時候建立比較完整的邏輯框架,在人生的道路中即使身邊沒有人給出自己建議,也能自己找出解決的答案。



家長要想要和孩子聊得更多,首先就要當好一個傾聽者,專注的傾聽能夠更快進入孩子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情感和需求。即使在溝通的過程中孩子並不認同家長的看法,也不應該馬上生氣而是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在聊天的時候孩子不需要家長的訓斥和譏諷,也不喜歡聽訓誡或者教育,而是需要父母先聽自己說完,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

傾聽不等於「聽著」,而是要有回應的聆聽,最好能夠做到引導孩子思考,讓他們自己相處解決的辦法,如果能把這點做好,孩子一定能夠越來越喜歡和父母聊天的。

切記傾聽的時候一定要專注,比如說家長正在看手機,孩子過來想和父母聊天,一定要把手機放下,專注的看著孩子的臉聽他們說,不能眼睛不離螢幕,只是「嗯」「哦」的回應,父母專注的眼神對孩子繼續說下去是一種無聲的鼓勵,而一邊手裡做著其他的事情一邊聽孩子說話,其實就是一種無聲的拒絕。

孩子的內心都是很敏感的,一次兩次沒關係,如果總是這樣的話,孩子就能夠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敷衍,時間長了自然就不願意向父母傾訴,也不願意聽父母的話。

只有懂得傾聽的父母,才能有懂得聽話的孩子,這樣才能讓親子之間的溝通不會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aASanEBrZ4kL1ViQwz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