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一點,就能把話說到孩子心坎里,卸下心防

2020-04-21     春花育兒

家長很多時候都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為他們好,但千說萬說孩子都不聽,這個問題的關鍵並非家長用什麼樣的說話技巧或者是同樣的話說多少遍,而是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的和放在心裡的話是否是一致的。

其實和孩子說話和與大人說話是一樣的,家長和孩子溝通不良有可能在其他人際關係上也會有相同的問題。比如說自己想要表達的和真正說出口的話未必是一致的,又或者說話傷人不自知。

人在說話的時候都會帶上主觀情緒,同樣的一句話用不同的情緒表達出來有可能意思就變了,當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認真耐心的傾聽,是不是輕易就打斷別人的表達,又或者是不是根本就不會注意對方的反映,像竹筒倒豆子一樣只顧說自己的事情。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肯定不喜歡每天都受到家長的指責,批評和教育,爸媽一張口就是命令,每次都帶著不耐煩或者是憤怒來和自己溝通,不管說出再好的建議,可能都不會入耳也不會上心。

孩子的內心都是很敏感的,家長的情緒,套路,以及說話的技巧其實他們都懂,溝通的高效不在於家長能用多高超的技巧和孩子說話,而是對方能給自己多大的回應。

今天就來說一說與孩子溝通如何能夠做到高效,把話真的說到孩子的心坎里。

1. 放下身段,平等交流

很多父母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很多時候都端著家長的身份和孩子說話,放不下面子,這種交流自然就不是平等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確需要一些權威性,但是沒有必要時時刻刻都高高在上,如果家長做錯了或者有什麼傷害到孩子的地方還放不下身段和孩子道歉,就是一種教條主義。



如果家長能夠時不時的和孩子坦誠地表達,真實的呈現自己的想法,放下家長的身段,就能拉近與孩子心與心的距離。

現在的生活什麼都是日新月異的,科技已經進步到人工智慧了,而我們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樣子: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要不苟言笑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

而現在孩子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父母們要進步很多倍,一個幾歲的孩子玩手機可能比家長都溜,這其實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說明孩子的接受能力越來越強,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在逐步提高。

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懂的比自己多就沒有面子,更不能因為孩子比自己學得快就害怕失去對他們的控制,只有放下身段家長才能進步。

不能平等交流就無法得到孩子真實的想法,家長不能總是靠抓著孩子短處對他們嚴厲教育,而是要學會看到孩子的長處鼓勵他們進行教育。要多給孩子平等交流的機會,更不能用自己比孩子多活了幾十年就漠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將自己的命令強加於孩子身上,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多用平視而不是俯視。



2. 卸下心防,多提問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首先要卸下雙方的心防,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出現問題,大多數都是因為雙方在帶著心防或者成見說話的,沒有人能夠永遠都對,什麼都懂,家長同樣需要在學習中不斷進步。

因此面對孩子的建議,家長不要抗拒,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如果孩子說的是對的就按照他們說的改正,孩子才會覺得父母是尊重自己的。

不要總是用過往的經驗來對未來未知的孩子做主觀的評斷和分析,更不要斷章取義對孩子有誤解,誤解會造成傷害,而傷害就會有防備之心。

想要打開孩子的心防,最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提問,當家長的語氣從控制孩子轉變為因為好奇而想要交流的時候,孩子的防備心就會鬆懈。

當看到孩子有些做法不對的時候,先不要急著指出他們的錯誤,而是可以先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能告訴媽媽這樣做的理由嗎?」「能不能告訴我你覺得這樣做會得到什麼結果呢?」「你有沒有覺得除了這樣做之外,還有別的更好的方法?」「我有個建議,你可以考慮一下,覺得咱們兩個誰的主意更好」

智慧的父母都會讓孩子主動說出自己想要他們做的想法,然後鼓勵孩子大膽實踐,這樣遠比單純的說教有效得多。



3. 尊重不等於放縱

很多家長對孩子可以說是言聽計從,任何只要是孩子做的事情都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家長的義務就是管教孩子,讓他們知道什麼是是非曲直,尊重要有底線和原則。

想要讓孩子聽話,就要學會智慧選擇談話的時機,可以在孩子犯錯的情景當中順勢對他們進行教育。

孩子是可以引導的,不要怪他們現在不聽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從一開始就總找一些合適的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麼他們將來就不會形成很惡劣的行為習慣。

表揚和批評都要注意時間和場合,在表揚的時候要不吝嗇語言語調,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或者是明顯做了一件很值得表揚的事情的時候,家長就要多說一些鼓勵的話。



而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也沒有必要大呼小叫或者不分場合的就開始責備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要翻舊帳,更不要沒完沒了的嘮叨,更不能一味的貶低孩子,給他們一些反思和反省的空間。

誰都不願意接受別人強行闖進自己的世界指手畫腳,只有自己願意改變才是真正的進步,高情商的父母都是在表揚的時候能讓孩子感受到真誠的喜悅和成就感,批評的時候也不僅僅是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讓孩子能夠體會到家長內心此刻的真正想法。

尊重是相互的,愛也是相互的,只有父母先把孩子的話聽進去,孩子才願意從內心接受家長的建議,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iqo0nEBiuFnsJQVrz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