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可以說傾盡全力,不僅自己在網上找很多育兒知識而且對自己對待孩子力求完美,同樣也要讓孩子什麼都要做到最好。
完美要求的背後是身為父母的焦慮,家長只有給孩子一個金色的童年,他們才能給我們一個金色的未來。
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放棄苛求才能成就更好的教育。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期許都是好的,希望他們能夠十全十美,但這僅僅是一種良好的願望,是人就會存在不足和缺點,連大人都會犯錯,何況是還在成長中的孩子。
膽大的孩子可能會粗心,謙虛的孩子可能會膽小,直爽的孩子可能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敏感的孩子可能會是內向的。
這些都需要身為父母的體諒,接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並且以不帶評判的態度去面對他們,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如果因為孩子身上的某一個缺點去嫌棄他們的話,不僅會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同時也是作為父母的一種失責。
只要父母不對孩子放棄希望,一切障礙都可以跨過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會對令他們失望的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當初就不應該生下你。」「你太不聽話了,我都不想要你了。」這樣孩子心靈的話語可能只是父母一時氣憤的發泄,說過就忘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就有可能是嚴重的心靈傷害,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和自尊。
傷害只需要一句話,可是重塑孩子的自信卻需要漫長的時間,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的心態對孩子的智力影響是很大的,一個自以為不如別人的孩子就總會傾向於向人們說自己不行。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將孩子的一次失敗或者一時的弱點作為能力缺陷在孩子面前不斷重複的話,孩子的自責就會得到強化,並逐漸回在心理上凝固成一種並不真實的認知,這會讓孩子讓一時的自責轉變為自我失敗的主觀心理,嚴重的壓抑了孩子的進取心和創造性,然後會對自己的能力設限。
面對孩子的缺陷,又或者是他們暫時的不愛學習,成績不好,家長都不應該反覆強調他們的不足,更不能因為自己的苛求訓斥懲罰孩子。
這個時候的孩子內心已經很脆弱了,他們承受著學校或者環境的各種壓力,這個時候父母更應該對他們耐心細心的對待,讓孩子能夠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受到鼓勵和幫助,克服遇到的問題,而不是訓斥和責怪。
作為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奮鬥的勇氣,增強對生活的信心,還應該更加細心和熱情的發現孩子的優點,發揮孩子的長處,不能只看到缺點,要試著去找缺點反面的優點,努力將優點提升,缺點自然就會不復存在。
當孩子犯錯誤或者表現不令父母滿意的時候,很多父母只是一味的抱怨甚至批評,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缺點是正常的,父母不要擔心孩子的犯錯,因為犯錯就是改正的最好機會,也是教導他們最好的機會。
學會換一種視角來看待,抓住每一個機會來讓孩子領悟人生真諦。其實需要苛求孩子的父母給自己減壓,真正的完美需求都是家長自己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導致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追求最好有的時候會讓家長在教育中變成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
期待孩子的完美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家長不要走進「完美」的誤區,在教育子女的時候總是對孩子百般要求,一點不按照自己心意的行為都會帶來憤怒,力求想要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父母如果總是對孩子的行為充滿了不滿和指責,特別是在他們學習新事物的時候,父母看不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總是心急火燎的希望孩子一學就會,還希望他們能夠做到最好。
孩子可能剛學會抓筆,家長就希望他們能畫畫,可能孩子稍微會畫一點簡筆畫,家長就立馬給他們報班希望孩子在繪畫上有所建樹,但是這樣有可能會讓孩子因為壓力而放棄對繪畫的熱情,每一次父母給孩子布置繪畫功課,孩子可能就會越反感畫畫,加上父母的嚴格要求,久而久之就討厭起來畫畫。
教孩子做到更好甚至做到完美,是很多家長在教育中共有的心態,但是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們需要的並不是完美,而是不斷進步。所謂成長就是完善自己的不完美之處,如果家長一開始就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就等於不接納他們的成長。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未免少不了下次和犯錯,這也正是家長存在的意義,父母如果不允許一些錯誤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
如果只是按照自己一廂情願的要求去打磨孩子,挑出所有的瑕疵,那麼孩子就有可能因為承受不了而變得叛逆或者抑鬱。
對孩子有要求是好的,但是不能陷入過分苛求,過於追求完美的家長只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苛求孩子就等於給親子關係挖了一道鴻溝,讓家長被孤立,如果在教育中不能和孩子好好的溝通將來的路只會越來越難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cRqS3EBiuFnsJQV6T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