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錯換人生爭議大,網友卻表示看臉就知,基因遺傳如此強大?

2021-02-27     小皮育兒經

原標題:28年錯換人生爭議大,網友卻表示看臉就知,基因遺傳如此強大?

生活真是一場奇異的喜劇,有人悲有人喜,有人贏有人輸,可最近在一場28年的錯換人生中,卻沒有人是贏家,更讓人悲嘆的,是兩個孩子的選擇。

  •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被調包了,你會不會還是想要回自己的親生孩子?
  •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那個被調換的孩子,你會不會想要回到親生父母身邊?

因為養育之恩,因為血緣關係,也許不少人面對這樣的選擇,都難以真正下定決心,而在作出最終選擇前,一定會經過漫長的痛苦的考量過程。

但這次,同樣被錯換的孩子,在認親時,卻均作出了讓網友們不解的選擇,而讓人值得關注的,是網友們對於基因遺傳的定論,不禁讓人好奇基因遺傳真有那麼強大嗎?

事情的經過,相信大家多少有耳聞,簡單來說,就是許母在獨生子姚策28歲患肝癌時,為了救孩子決定為孩子換肝以保孩子健康,沒想到在換肝開始前的例行身體檢查中,竟發現她與姚策血型不符,檢測報告被指許母不支持為姚策生物學母親。

一方面為救姚策,一方面為找回自己親生兒子,許母通過多方努力,終於在郭家村找到姚策的親生父母,也找到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郭威。

事情至此,就在大夥以為事情圓滿解決,倆孩子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皆大歡喜時,誰成想因種種原因姚策親生父母無法進行換肝,姚策病情自然也無法得到緩解 。

而更令網友們不解的是,許母親生兒子郭威表示三十年養育,養父母與親生父母無異,選擇留在原地,也就是他養父母所在的駐馬店。

而姚策則與養父母許母鬧翻,言語行為間種種表現也因此被網友堪稱「白眼狼」。

從被質疑錯換可能是人為原因造成之後,姚策生母,同樣患有肝問題的杜某被網友網暴,表示杜母曾因育有一個殘疾大女兒,中間又經歷2個孩子沒保住,對於一個健康孩子的渴望其動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杜母不是什麼無辜之人,而許母在姚策自2歲半起被發現B肝,就一直精心照顧,沒有半點對不起孩子。

可事到如今,許母自己的親生孩子卻選擇留在原地,自己的養子與自己產生嫌隙,讓不少網友驚嘆:遺傳基因太厲害,姚策遺傳了親媽的狼性,一個模子刻出來,許母親生兒子郭威老老實實照顧養父母,毫無怨言,遺傳了母子的善良。

只是,遺傳基因這種東西真的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嗎,姚策與養母許母所產生的嫌隙,難道真的是基因導致?

基因是否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

儘管一直以來猜測都很多,尤其不少父母面對孩子恨鐵不成鋼時,都會來上一句「果然跟你爸/媽一模一樣,不愧是你爸/媽親生的,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脾氣這麼差,蠢的無藥可救,天生的,沒辦法,教不起來……」

可到底孩子的壞脾氣,或者說蠢笨,是先天的還是後天從家庭環境中習得的呢?

好奇歸好奇,還真有科學家為此做過一個實驗,稱為雙胞胎實驗,也叫明尼蘇達雙胞胎實驗,由托馬斯·鮑查德、戴維·萊肯和他們的助手在明尼蘇達大學完成調查研究。

為此,他們尋找到了56對早年分開,在不同環境下成長,在成年後才最終相聚的同卵雙胞胎,也就是從生物意義上來說,基因完全相同的那類人。

他們在一周內,對每對雙胞胎都進行了長達50小時的測試,內容幾乎涵蓋了我們可以想像到的每個維度,包括但不限於4種人格特質質量表、3種能力傾向和職業興趣調查、兩項智力測驗等。

根據統計研究數據,MZA代表分開養育的雙胞胎,MZT代表共同養育的雙胞胎,R代表相似度,數值越大相似度越高。

從表格中可以發現,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和養育在一起的同卵雙胞胎,在每種特徵上的相關係數都驚人的相似。

這樣一組數據,似乎表明了人的一生早就寫進了基因里,不管後天的家庭、教育、環境如何,貌似你形成那一刻怎樣,這一生都怎樣,同時似乎也就驗證了絕大多數網友的想法,郭威的做法遺傳了許母的善良,而姚策與許母的產生嫌隙的因,遺傳了杜母。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如果人的一生在子宮內已經被安排完成,那麼我們的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只是為了繁衍嗎?

很顯然,這樣的基因定論是很難被人們所接受的,這無疑就是給所有在為生活努力的人一個狠狠的巴掌,告訴他們「別掙扎了,努力了也沒用的。」

其實到此為止,明尼蘇達雙胞胎實驗只驗證了一半,在記錄該實驗的《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這個關於「先天—後天」之爭的實驗有著明顯漏洞。

一是數據樣本過少,二是分開的雙胞胎們都是被普通家庭收養,沒有極端家庭暴力,沒有極端貧窮富裕,他們所被收養的家庭都是最常見、最普遍、家庭比較和睦的中產階層家庭,因此樣本被表明不具有足夠代表性。

同樣的 ,在該書中也給出解釋,剩餘的30%依舊可被影響,也就是說基因對於人的一生是有影響的,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環境因素和基因因素,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同樣基因下,環境因素不同會讓個體產生差異,同樣的,同樣環境影響下,不同基因也會讓個體產生差異。

再回到郭威和姚策的選擇,因為許母的自述,讓我們大致了解了姚策的成長過程,只是從個人角度來說,儘管姚策從小受到極好的照顧和教育。

但姚策與許母心生嫌隙卻是遲早的事,只是如今因血緣關係,提前爆發了。

  • 一、許母對姚策的愧疚

父母身體健康,家族沒有該遺傳病史,可偏偏姚策卻得了這樣一個傳染途徑非常有限且難以根治的B肝。

當姚策2歲半那年因入園體檢被查出B肝之後,許母背負了所有人包括長輩的指責,一心認為就是因為自己疏忽,才讓姚策如此受罪,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許母對於姚策始終是抱有愧疚之心,覺得對不起孩子的。

相信絕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剛出生時,對於孩子的期望都只有健康平安,快樂成長,隨著年齡增長,進入學校有了競爭,才會給孩子增加要優秀,要出人頭地等等附加願望。

但對於許母來說,一直以來她對於孩子是否優秀,是否獨立,是否出人頭地等都不在意,因為孩子連基本的健康都沒有,所以就算孩子已經成年,成人,甚至成家,她都毫無怨言、心甘情願的一直在付出。

但這樣「躺贏」的孩子,卻往往都是最難產生感恩之情的,更多的是理所當然,覺得這就是對方該做的。

  • 二、監控式母愛

在家庭教育中,原本「監控式母愛」應該是一個貶義詞的,但因為孩子健康問題,許母卻不得不對孩子進行「監控」。

在許母的自述中,許母表示「冬天怕冷了,夏天怕熱了,秋天怕乾燥上火,春天怕風大吹著了」,對孩子可謂是方方面面都俱到,典型的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嘴裡怕化了。

可在監控中長大的孩子,除了擁有健康,失去更多的,卻是自由,而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生而自由是本性,因此這種監控式母愛與自由自然就打了死結,成為了他們母子間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 三、隔輩親的溺愛

對於許母來說,教育一個病孩子,不僅要顧及孩子的心理健康,更要顧及孩子的身體健康。在教育孩子方面,本身已經難以實施拳腳真正進行教育,何況許母和姚父都還是各自家中最小的,姚策又是獨生子,因此從出生開始,孩子的教育就不再是許母和姚父的事情,更是一個大家族的事。

因顧及身體因素,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都難以把握尺寸,難以達到有效的教育目的,更何況還有長輩的時刻關注,教育一事更是容易變得力不從心。

  • 四、一個好人只要做了一件不好的事,那就不是好人

這是我媽在教育我要懂得感恩反哺時經常說的話,她總是對我耳提面命:一個好人做了100件好事,又做了一件壞事後,他就不是好人,可一個壞人做了100件壞事後,對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就認為他不是壞人。

意思是說她為我的成長付出那麼多精力,可就因為我成績不好罵了我我就嫌棄她,跟她生氣,而一個陌生人從沒給過我任何幫助,就因為在我哭時遞一張紙巾,我就認為他是好人,言下之意就是說我這個人養不熟。

年少不知其意,如今卻突然看懂了這句話,許母自願為孩子提供這麼多年的經濟支持,在孩子習慣了這樣的「自動」收入後,如今因某種原因突然拒給了,許母在孩子眼裡自然就配不上「好」了,與許母之間生出嫌隙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如今,事情的真相還未出來,但作為一位母親,卻深深理解許母的無奈,教育病孩子時的無奈,面對親生兒子的無奈,還有面對可能「人財兩空」的絕望。

最後,理性吃瓜,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dv0YngBDlXMa8eqFs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