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你只疾呼百姓不生娃,卻絕口不提壓力大

2020-12-03     小皮育兒經

原標題:總和生育率破警戒線:你只疾呼百姓不生娃,卻絕口不提壓力大

「催人生娃」又又又上熱榜了,自從放開二胎後,國家催生的頻率都快趕上我媽對我的了。

話說自從2015全面開放二胎之後,新生人口暴漲,一度成為自2000年以來出生人口數量最多的年份,達到了1786萬人,只是這一招只是給想生的人們開了個口,結果就是想生的生完了,現在顧不上也不能再繼續生了,不想生的依舊不生,於是導致2017年出生率又大幅跳水。

這不,專家們又開始著急了,繼續拋出「放開三胎」「鼓勵高學歷人群生育二孩」等等新招,只是結果可想而知,這不,現在民政部部長不又開始疾呼: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

從連年走低的生育率可以看出,目前適齡婚育年齡對於生育的意志偏低,儘管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之後,社會老齡化會不可避免越發嚴重,不管從國家還是社會角度來說,都急需新生人口來挽救正常的人口發展,但對於專家們一遍又一遍的催生,我們卻不得不想問他們一句:你們總不能只看結果不問緣由,只顧催生卻不切實幫助老百姓去解決後顧之憂。

龜速的收入增長VS火箭般的養娃成本

大家不難發現,在上世紀70年代政策嚴控不讓生的情況下,偷著生逃著生躲著生的卻比比皆是,而如今生活環境好了,經濟提上來了,按理說人們應該會有更大的生育意願了,結果卻反而是人們不願意去生了?

其實對比上世紀的養娃經濟條件和如今,這種對比反差並沒有那麼匪夷所思。

按照上世紀老一輩人的思想,多個孩子就是多張嘴,多個孩子就是多添一副碗筷的事,從經濟方面來講,也就是多點米飯和菜錢,大家都省一口,多養一個孩子也就沒什麼那麼大壓力了。

可現在的人卻並不這樣認為,基於社會發展,貧富差距加大,除了吃飽穿暖這種之前所謂的剛需之外,教育也被提上來剛需之列,而相比填飽肚子所需的成本,教育所需的成本則是一個無底洞。

除了現在中上層階級所說的內卷之外,如今不少中下階層也被迫要求進入德智體美、文武雙全的行列。

比如從小學就開始要求的每個學生的跳繩個數,逼的體能差的學生不得不為此報天價補習班;

比如2020年開始,廣東初中一年級新生將全面實行「新中考」,除了體育之外,還要求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同時也被納入考核。

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學藝術是最燒錢的,尤其對於中下階層來說,簡直就是個難以跨越的門檻。

而對於體能、音美的考核也不是只有廣州,目前已經逐步向全國實施。

當龜速增長的收入無法支撐火箭般的養娃成本時,就算我們再有心想去為國分憂,但我們該拿什麼養娃,靠西北風嗎?

佛系的家長VS不批改作業被點名的家長

前段時間一位家長揚言「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炸出來眾多家長的辛酸淚。

如今的孩子要想在成績上站穩腳跟,寫寫寫作業寫到深更半夜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

而另一件不稀罕卻讓家長難以接受的事卻是家長還必須要批改孩子的作業才行,

  • 白天上班累死累活,下班還要進行九年義務教育;
  • 上班996,孩子卻3點半放學;
  • 家長群三五不時滴滴滴,忙裡偷閒也要先回復老師的點名;

擱誰身上都覺得日子不好過,可自己不批改,很可能孩子就會被差別對待,擁有母愛天性我們,自然無法心安理得讓這樣的事情發生,自然只好強迫自己為孩子加班。

成為父母不僅僅是養大孩子成人,還要負責教育好,在家既當爹又當媽,如今還要當老師,一想到二十幾歲的自己還是個孩子,可是自己如果要了一個孩子後壓力會如此劇增,自然就無心去生育一個孩子來給自己快樂的時光使絆子。

養兒防老VS跟孩子一起走過生命中的那些美好

以前,人們生育的目的多是為了給家裡增添勞動力,另一個則是「養兒防老」,我養你小,你養我老是最基本的生育意識。

對於老一輩的來說,生育不是負擔,而是收入,是為自己的將來多一份勞動力,為其他孩子分擔將來的養老壓力,是一件穩贏的事。

加上老一輩的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尤其女性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教說下,生兒育女自然成了她們的終身目標。

而如今隨著教育的普及,社會制度和經濟的提升,不僅上一輩的思想放開了,不再強求小一輩養老了,連下一輩的人們思想也普遍放開了:孩子不應從出生開始就背負我們的養老,生一個孩子,是因為世界那麼美好,我想帶孩子一起去看看,僅此而已。

當對孩子的投入不再要求回報,不再考慮能否收回成本,生育自然成為了一件雞肋的事,顯得也就沒那麼迫切了。

就近上學VS高價學區房

如今有個「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的說法,一家六口供一套房已經成了常態,從一線到五線,房價都讓工薪階層難以企及。

前天清華教授「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言論被眾多網友痛批:你隨心所欲的普通,是我拼盡全力的頂層。

劉瑜教授表示,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比較佛系養育,從小在清華附小入學,自己不雞娃,孩子儘管不優秀,但養育過程也沒什麼毛病,至少很快樂,長成了她自己想要的樣子,至此她呼籲大家佛系養娃,不要逼孩子。

可隨便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身為清華教職工,劉瑜教授的子女可以自然順理成章入學清華附小,清華附中等錄取率堪稱鳳毛麟角的高等名校,但劉瑜沒說的是,這幾所名校的清北名校錄取率比海淀其他地區整整高了20%,更別提在全國範圍內占了多少優勢。

有競爭的地方就有生意,於是學區房自然就成了香餑餑,買房不再僅僅只是為了住,更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教育,而被教育附加的房子,更是讓普通社畜望而生畏。

一出生,孩子的起點就在坑裡,這不是典型的坑娃嗎,這樣的現狀又如何讓人們能提起自己的生育欲呢?

其實,總得說起來,生育率低並不是因為人們不想生,而是生活壓力太大,生的起,養不起,於是乾脆不生。

相比專家們頻頻呼籲催生,其實專家們更該關注的應該是如何切實去幫助解決年輕人的育兒壓力,讓適齡人群能有勇氣生,能感受到生娃帶來的甜蜜,也就是育兒方式中我們常說到的內驅力,讓年輕人如何能放心的生,生的放心,才是關鍵。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孕產、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KIIQ3YB2uKmW_kO5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