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則讓人窒息的視頻,一位父親用衣架毒打3個女孩,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就是自己的3個女兒,最小的看起來才3、4歲,跟我女兒一樣。
孩子尖叫,躲避,父親追著猛抽,衣架打彎了掰直繼續追打,而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拍攝者,鏡頭絲毫不晃,如拍一副美麗的風景畫。
身為人母,看著跟女兒年齡一樣的孩子遭遇這樣的暴行,當我看到這個視頻時,我連手機幾乎都拿不穩了,原來不管多少年過去,有的人真的永遠跟不上時代,也永遠都有人,不配做父母!
之前的時候曾看過這樣一部紀錄片,跟父親打孩子的情節不同的是,紀錄片中是3個問題孩子打父母,情節並沒有多麼驚心動魄,但對心靈的震盪卻絲毫不低於那位打孩子的父親。
這部紀錄片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經過10年醞釀,2年拍攝,目前為止我見過最深度討論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片名為《鏡子》。
不好好說話,是絕大多數父母的通病
今年上半年的時候,有這樣一個話題引起全網友的熱議——《中國式「不好好說話」是怎樣的》,這個話題在幾天時間內就收到了600多條近10萬字的留言,每一條評論都看得人心寒。
當我一條一條翻著網友的回覆,才發現每一條都有熟悉的感覺:明明一件事可以很溫和的講述,明明每一句話里都含著對孩子的擔憂和關心,然而每句說出口的話卻都成了責備,讓孩子只能在一次一次被「關懷」中,關上自己的心門。
記錄片《鏡子》中,18歲的張釗,原本是一名成績不錯的高三學生,據父親講述,因為孩子早戀,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迅速降至冰點。
張釗不願再去上學,輟學之後經常動手打父親,還曾把父母趕出家門,在與父母數次發生衝突期間,還曾屢次表示要跳樓。
然而面對父親這番說辭,張釗嗤之以鼻:讓他歇斯底里的是壓抑,連他跳樓,家長都漠然的壓抑。
在輔導員的開導下,張釗說出自己的心裡話:父母在一起時除了吵架還是吵架,跟自己在一起時除了看電視還是看電視,說話尖酸刻薄,總是說:什麼事兒你讓他干吧,他不敢幹,你讓他眺,你看他敢?
青春期的張釗受不了父母如此漠然的諷刺,說:每次聽到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中國式不好好說話充滿在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當中,越是該親近的人,在孩子面前,家長就越是當自己權威。
在所有父母眼裡,又沒有打你,不就是說你幾句,不疼不癢的,哭什麼,覺得連幾句話都受不了,就是個廢物。
然而密西根大學博士Ethan曾在一項實驗證明了一點:當人在受到語言暴力的攻擊時,情緒的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所以那些父母看起來孩子小題大做,覺得就算自己說錯了,隨著時間過去孩子都會忘記的事情,如果不加以面對,將會在孩子一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疤,成為他們將來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
蔡元培曾經在《中國人的修養》中寫道:"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兩年前,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發布一則公益視頻,片名就叫《語言暴力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揭示了絕大多數父母都不以為然的語言暴力,原來跟青少年犯罪是有著強烈的聯繫的。
視頻中的6個少年犯,親自講述了他們滲透著語言暴力的家庭故事,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父母一時的口舌之快,除了發泄自己的垃圾情緒外,雖然一時半會不會對孩子身體造成傷害,但所有孩子的內心都是敏感的,長此以往,在傷害孩子自尊的同時,也會慢慢滋養孩子的極端行為、報復心理和自卑心態。
《語言暴力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其中一位少年回憶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無所不知的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親常說「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親常說「你真沒用」,那你一定就沒用。
因為對於年幼不知事的孩子,父母就是權威,一言一行都是自己心中的最高準則,所以為人父母,學會好好說話是讓孩子能「聽話」最關鍵的前提。
- 自己心情不好時,對於孩子的叨擾對事不對人,不要說「你怎麼這麼煩,你就是多餘的」,而是告訴孩子事實「媽媽今天遇到點事,心情很不好,希望暫時不要打擾媽媽,等媽媽冷靜一下再去找你」。
- 孩子做錯事時,找出背後原因,加以指引,不要不上來就「就沒見過你這麼蠢的孩子」,這樣的責備不僅不會讓孩子進步,反而會讓孩子退縮,成為甩手掌柜,因為做錯事的人,永遠都是有在做事的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韓國有這樣一檔綜藝節目,有位教育專家問在場的父母觀眾:請問媽媽們的夢想是什麼?
媽媽們異口同聲的說: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學。
專家回覆說:我建議有這樣想法的媽媽們自己親自去考那些名牌大學,與其等著上小學的孩子讀十年八年去考大學,不如你自己參加高考,反正你都學過一次,基礎已經有了,何必等孩子呢?使勁複習兩年,基本都能考上了。
結果當把難題拋給媽媽們時,媽媽們竟然都蔫了:我這腦子,不是這塊料啊!
專家也沒嘴軟,直懟:那您的孩子也好不到哪裡去啊。
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父母,因為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自以為已經看透人生,就隨意給孩子安排「最好的」人生之路。
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獲取的價值觀,一股腦的傾倒在孩子身上,告訴孩子,你將來要走的這條路我已經替你走過了,絕對沒有問題,你照著走就行了,於是將自己複製黏貼到孩子身上,企圖得到另一個成功的自己。
紀錄片《鏡子》里家明的父親就是那個曾經靠一己之力改變人生的人,他的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上大學之前連牛奶都沒有喝過,如今條件好了,有了家明,他離世前的唯一願望就是希望他這一輩子過得比自己要好。
可16歲的家明,一名剛考完中考的學生,卻不願意再繼續就學,而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沉迷網絡。
父親痛心疾首,怒斥孩子不懂珍惜,面對孩子被「擄走」儘管心痛不已,也只能狠下心來讓孩子接受改造:走到這一步,我都不知道為什麼,其實我也不想把他交給你們,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孩子變了,家長卻根本不知道原因,這是家明父母的悲哀。
在節目中,家明講述:他們明明說的是我自己可以幹嘛就幹嘛,可他們從來沒有給我機會幹嘛,我就恨他們,他們說話就像逗小孩子一樣。
無獨有偶,家明的父親也傾訴了自己的煩惱:就是不能提上學,一提上學就煩了,他說我要唱歌要畫畫,要做一個自由的人,我說那怎麼行呢?
原來家明的父親不是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變了,甚至清楚的知道孩子因為什麼才獲得滿是傷疤的手腕,只是他一直不肯承認,不願意去面對而已。
把愛物化,用愛控制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的身上,這是如今的父母表達愛最自以為是的方式。
只是父母可曾知道,在這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時間洪流里,你以為好的、陳舊的活法,也許早已不適應這個社會。
當你把孩子複製黏貼成自己的複製品時,也就是把孩子變成了這個社會的過期商品,而過期商品,不是被淘汰拋棄,就是被放置一邊,永遠都不會有被重視的一天。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不是你夢想的接力者,更不應該是你的棋子,父母沒有權力,也不應該去設定孩子的人生。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你基因的遺傳者,而不是你的克隆,他只是通過你來到這個世上,僅此而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今年5月26日,「建議父母持合格父母證」的話題衝上熱搜,一直以來,儘管這個話題一直都有人建議,但從未有人真正正視過。
對於這一項建議,絕大網友都表示支持,隨著「原生家庭」一詞越來越高頻的出現,對於家庭的思考和審視也越來越受重視。
弗洛姆說:" 家庭是社會的精神媒介,通過使自己適應家庭,孩子獲得了後來在社會生活中使他適應其所必須履行的職責的性格。
毋庸置疑,家庭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和發展是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的,而這個家庭,無關學歷,無關物質,僅僅在於對孩子的「看見」。
14歲的澤清是《鏡子》中家境最好,年紀最小,卻火氣最旺的孩子,為了孩子,澤清父母早已買好了新房,攢好了學費,為他將來去澳洲留學已經平鋪了一條康莊大道。
然而澤清卻視母親的關心為「賤」,對母親拽頭髮,拳腳相加已經是小菜一碟,更甚者還對母親以刀相向,讓母親對澤清感到絕望,只好向特殊教育機構求助。
而反觀澤清的父親,自述對這個家心灰意冷,不斷的聲音轟炸,在家不如在辦公室,太過於吵吵鬧鬧。
因為澤清的「不知足」,母親有心無力,父親對這個家毫無留戀,可這個「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怎麼養成的呢?
在澤清的眼裡,雖然家境富裕,父母都是受過高等素質教育的人,但:我媽用在我身上時間比較少,脾氣比家暴躁,凡事一定是自己對的,解決不了的事就用暴力,罵人很刺耳。
在澤清家,父親對母親的要求是「當個賢妻良母,一切都是服從」,儘管家庭物質豐富,但母親內心充滿倦怠,父母之間缺乏溝通,澤清對母親家暴,父親只會冷眼旁觀,讓母親哀莫大於心死。
在對等的夫妻關係中,母親慘敗,只好在年幼的澤清身上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要求澤清絕對服從。
父親內心焦慮,但不知道如何解決:「我覺得這個家庭要改變,我不需要改變,要改變家長,我覺得他們有點誇張了。」
其實縱觀整個紀錄片,觀眾無不發現,,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沒有錯,而澤清一家更甚,父母覺得自己沒有錯,澤清更是認為自己為父母比父母為自己付出的更多。
14歲的孩子拿刀對向自己的母親,不管從哪一方面講,都是不被允許,該被譴責的,然而在經過對澤清家庭的層層剖析,我們才發現這不止是一個可憐的母親和一個惡魔孩子之間的故事,而是原生家庭下被傷害的遍體鱗傷卻無處傾訴的深深無奈,因為只有激烈,只有傷害,才能讓父母對自己引起重視。
夫妻的不和諧,讓澤清家庭的情感功能無法正常運轉,母親強勢,父親麻木,家庭本該作為澤清最主要的情感陪伴來源,卻最終成了傷害澤清最深的東西,感情的缺乏,讓他沒有了絲毫存在感,他不過是被父母漠視的一個影子,所以他最終只能用極端的方式去獲取關注。
有教育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讓孩子長期生活在無形的精神虐待中,就如同給他戴上了終身的痛苦枷鎖,孩子的任性、頑皮、不聽話等等問題行為,其實背後都跟問題父母離不開,只是很少有家長願意去直視自己的問題,而是為自己開脫:為了生活我每天都忙成狗了,你還要我怎樣?
很早以前紀伯倫就說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累、父母的苦,你可以向孩子傾訴,但不應該精神虐待,孩子本該沒有義務接受你的垃圾情緒,只因你生養了他,他就要遭受這樣的虐待,這本身就不公平。
「父母持證上崗」儘管初衷很好,但不可否認實施難度巨大,但就算不考證,為人父母是一輩子的事,孩子到來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在確保孩子物質的同時,精神滋養也必不可少。
如果可以,每天抽一刻鐘的時間,靜下心,蹲下身,好好的傾聽孩子的心聲,這一刻鐘,將比超越金錢的富養,讓孩子變得更溫暖。
《鏡子》,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人大附中曾特意停課半天,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觀看這一部紀錄片,人大附中校長說:有些家長沒有資格當父母。
如同紀錄片中問題少年的心聲「我只是你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你們的樣子!」一般,日本作家谷口雅春也說: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言行,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
如果愛,請別傷害!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RkonnMBLq-Ct6CZKf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