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在外,孩子各種哭鬧不配合可以說是相當常見的事了,有見過直接抱走的,也有見過當街對峙的,更有甚者抱臂旁觀讓孩子跟手機電量比持久性的……可謂花樣繁多。
可除了以上方式,最近一寶媽為避免孩子因不聽話影響自己行程,竟直接將孩子塞進了行李箱拖走了,這一招式也算相當惹眼和驚人了,因此很快就被群眾舉報了,警察叔叔效率也是相當高,一分鐘左右就出來解救了孩子,孩子毫髮未傷,也算是非常幸運了。
大概也是第一見如此「大場面」,讓不少網友紛紛擔心這行為怎麼看怎麼不地道,會不會不是親生的?
有質疑就有答案,隨後消息出來,證明這孩子確實是該女子親生的,也讓不少網友覺得活久見。
尤記得前幾年也曾看到一個似曾相識的新聞,同樣是一位媽媽將女兒塞進行李箱,騎著摩托車飛奔,不過那次經核實後發現,這媽媽是精神病患者……
再看看如今這位媽媽,也著實太不應該了,如果她真的精神狀態不好,那家裡人也不應該獨自讓她帶孩子出來,可如果不是,那就更不應該了,這不就是在挑戰為人父母的底線嗎?
孩子不是物件,怎能說塞行李箱就塞行李箱,而且行李箱空間狹小,空氣流通極差,磕到碰到,窒息什麼的都不是難以想像的事。
圖文無關
前年韓國不就有一個9歲的小男孩被父母鎖進行李箱數小時後掛掉的事,這種前車之鑑,怎麼就能當自己是無知呢?
但同作為一個母親,一邊是準點出發的車次,一邊是哭鬧、拖延時間的孩子,她的焦慮相信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但是當憤怒之後其肢體輸出行為超過常人範疇,那就不是能不能理解的事了,而是犯不犯F的事了。
如果這事發生在西方國家,這位母親的監護權極有可能就要被剝奪了,因為她明顯已經涉嫌N待以及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而為了更好保護孩子,當監護權被剝奪後,家長需要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強制性課程,並通過嚴格的評估之後,才能重新獲得監護權,而情節嚴重的,包吃包住還送銀手鐲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可能。
事到如今,我們還無從得知小女孩到底做了什麼讓媽媽如此盛怒的事,以至於讓媽媽還能「特意」帶一個行李箱專門用來裝她去趕行程,畢竟出門如果有隨身物件,再加上一個5歲小女孩的體型,估計塞進去也不是那麼容易。
但不管如何,孩子畢竟才5歲,如果指望孩子什麼都能懂,那還要父母做什麼呢?
當代的父母,大多都被生活裹挾著日子匍匐前行,沒有受過正規育兒培訓的大多數父母,大多也就延續著祖輩強制、命令、服從、指責的育兒方式。
於是不少父母面對孩子不聽話,更準確地說是「不配合」時,更容易歇斯底里走進極端,你不聽我的—就是挑戰我的權威—我生氣了,我要找回我權威—於是我就要控制你,軟的不行就硬的,總之你必須聽話才行。
可這樣的行為帶來的結果往往是更激烈的反抗,於是就更易出現裝行李箱的情節。
其實想要讓孩子更加配合自己的行為,比起板臉命令,改變溝通方式,了解孩子行為背後心理因素往往是最關鍵的一步。
一、提前告知
跟孩子交流時,不要整「說走咱就走」那套瀟洒系列,往往更容易把孩子整懵:怎麼說一出是一出,我都還沒做好心理準備呢,我不願意去做。
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父母們所說的磨蹭,比如在孩子正看電視時,父母突然說要出門辦事,一邊是還沉迷在劇情中不可自拔的娃,一邊是狂催的家長,一場拉鋸戰自然難以避免,如果家長還乾脆利落關掉電視,那孩子更難免出現暴跳如雷的情況。
想想自己追劇時那熬的夜,黑的眼圈,這種磨蹭其實自然也就沒有那麼難以理解。
因此,與其如此濫用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利,不如提前告知孩子這集看完就要關電視了,多久時間我們要出門了,讓孩子有個心理預期,孩子配合度自然更高。
二、共情、解釋
大多數家長都不喜歡孩子哭,除了吵鬧之外,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潛意識在暗示自己的無能,連個孩子都搞不定,為了消除這種無能感,於是大多數家長都會阻止孩子去哭。
然而「哭」儘管是一種負面情緒,但它並不是一種壞情緒,我們沒必要想著去堵它或者消滅它,相反而是應該接納它,讓它自然過去。
其實大多數孩子會哭鬧是因為對未來的事情充滿恐懼感,他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恐懼,才會本能去抗拒,不配合,想要呆在自己的舒適圈內。
因此除了共情之外,幫助孩子消除這種恐懼才是讓孩子配合的根本,比如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要離開你的朋友很難過,但是媽媽必須要去另一個地方工作了,我們以後回來後可以再找他們玩」,「媽媽知道你還想看電視,但是時間已經到了,我們是已經約定好的,要說話算數」。
三、有限選擇
讓孩子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是讓孩子獲得尊重,並讓他覺得自己有「主控權」的最佳法寶。
比如出門時不要一味催「快點快點,要遲到了」,而是讓孩子自主去選擇「到了地方想先吃東西還是先逛街?」「你想穿紅色衣服出門還是黃色衣服出門?」讓孩子有選擇有期待,自然也就有動力去行動起來。
但值得注意的,選擇權還有一個條件是必須「有限」,在2-3種事件中選擇一件,而不是在無數事物中選一件,比如你想催孩子起床,你可以說「寶寶今天想穿紅色還是黃色的衣服」,而一定不能是「寶寶今天起床想穿哪件」,那孩子大機率會在裙子長褲短褲中迷失自己,而什麼時候能下定決心,就不一定了……
四、讚美細節
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自然孩子也不例外,但讚美卻決不僅僅是「你真棒,你真聰明」這類空泛而敷衍的馬屁,而應該是具體到事情細節的讚美。
比如當孩子認真擦完桌子後,我們可以說孩子擦得非常乾淨,連桌子上那一點紅紅的小污漬都給擦沒了;當孩子能準時準備好出門之後,我們可以讚美孩子穿衣穿鞋真迅速,時間觀念真不錯。
發自內心的對細節細緻入微的讚美,會讓孩子更感受到被重視的價值感,會讓自己產生更努力的心態,這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成長心態」,是一種傳遞給孩子通過努力就可以達到成就的能力。
而聰明、真棒則是一種難以習得的特質,因為過於廣泛,孩子無法確定到底什麼叫聰明,是準時叫聰明,還是考90分是聰明,抑或是考全班第一才是聰明。
一味用聰明去表揚孩子,更易讓孩子陷入「固定心態」,做得好考得好是因為我聰明,跟我努力不努力並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父母學會讚美的藝術,往往能讓孩子擁有更積極的心態,在溝通中也更願意配合父母。
其實養一個「聽話」的孩子,並非是一朝一夕,一句讚美就能讓孩子轉型,但不經思考直接上手的教育方式,卻絕對不是能讓孩子自主配合的法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teuMHgBDlXMa8eq31j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