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古羅馬「斜槓青年」所著,將哲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2019-12-05     牧心微筆記

文/牧心

圖/網絡

01

馬克·奧勒留:古羅馬的「斜槓青年」

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時期的皇帝,熱愛電影的觀眾在《角鬥士》裡面應當見過這位皇帝,就是在最後的鏡頭裡仰天長嘆的那一位。

馬可·奧勒留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妥妥的「斜槓青年」,具有好多身份,首先,他是羅馬皇帝,其次,他是一位哲學家,是古希臘羅馬時期斯多葛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後,他還會騎射,打獵,音樂,一身才華。

馬可·奧勒留像


首先,我們來看下他的古羅馬皇帝的身份。

馬可·奧勒留生於公元121年,這位皇帝年少的時候就很聰明,學習成績非常好。

《君主論》的作者馬基雅維利曾說,馬可·奧勒留是羅馬帝國的「五賢帝」之一(其他四位是涅爾瓦〔Nerva〕、圖拉真〔Trajan〕、哈德良和安東尼烏斯)

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寫道:

馬可是「統治從公元96年到公元180年,並帶來了『世界史上人類狀況最為幸福和繁榮時期』的五位賢明皇帝中的最後一位。」

看見在他執政時期,是非常得民心的。


其次,他還是一位哲學家,是晚期斯多葛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許多奧勒留的粉絲,更喜歡他作為哲學家的身份。可能是因為他的這本書所體現的思想,更能引發人們的思考,而且不像那些經院哲學一樣晦澀難懂。

我們知道,經院哲學有著一種嚴密的論證體系,要處理很多專業的哲學問題。

而《沉思錄》是奧勒留思想的隨筆,看起來更像是人生感悟或者是「心靈雞湯」。但這並不妨礙他哲學思辨觀點的表達。


《沉思錄》封皮

最後,他還會騎射,打獵,音樂,一身才華,是一位受眾人敬仰的皇帝。


02

《沉思錄》:羅馬皇帝寫給自己的書,具有4個特點


第一,這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

《沉思錄》這本書廣受歡迎,但他原來的書名並不叫《沉思錄》,最早的版本叫做《給自己》,是馬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書。

馬可·奧勒留作為一個皇帝,每天都會遇到很多讓他心煩氣躁的事情,到了晚上,他就要好好回想一下今天遇到了哪些事情,回想一下斯多葛學派教給他的基本道理,然後把他們寫下來,用這樣的方法老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這些道理。

比如他在書中寫到:

每日之始告誡自我:今天我會遇到干涉、忘恩負義、傲慢、不忠誠、惡意和自私——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冒犯者的無知,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而造成的。」

再比如:

「在任何場合的時候,這些都是在你的力量範圍之內的:虔誠地默認你現在的條件,公正地對待你周圍的人,努力地完善你現在的思想技藝,未經好好考察不讓任何東西潛入思想之中。」


古羅馬


第二,是最早的「復盤」,言語上多有重複。

這本書前前後後有許多的觀點都是重複,甚至「囉嗦」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

評論家梁文道對這個現象曾經做過一個解釋。

他說因為人生當中有許多的場景是不斷重複的。當你每次遇到這些場景,遇到這些挑戰的時候,所堅信的道理往往會動搖,堅守的信念也會受到衝擊。

就好像我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會不斷地面臨許多相似的狀況。

皇帝也不例外。

於是,他就在晚上寫一遍:我的信念是什麼,我依據的信條是什麼,然後好好反省,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我應該怎麼想,怎麼做。

這種形式跟我們當下所講的「復盤」差不多,早在古羅馬時期,皇帝就已經開始「每日復盤」了。

這些感悟,自然而然會有重複之處。畢竟這本書的原始稿本,確實是寫給自己的日記。


第三,使用的是希臘文。

羅馬人的官方語言是拉丁文,但是這本書的原稿卻是用希臘文寫的。為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當時希臘文在古羅馬屬於哲學語言,是高尚的語言。

希臘文字


就像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很多宮廷大臣都流行講漢語,因為漢語對他們而言屬於學問高尚的語言。

而馬可·奧勒留的這本書明明是寫給自己的,本來可以用母語來寫,但是偏偏用了希臘文,一種哲學語言,就是為了能夠跳出來,用一種有距離的語言來檢視自己,審視自己。


第四,《沉思錄》集中體現了馬可·奧勒留的哲學觀點。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對《沉思錄》有一段較長的評論。

他認為,晚期斯多葛派哲學家中最有影響者,一位是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一位就是被稱為羅馬賢帝、哲學家皇帝的馬可•奧勒留。

「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職責的負擔沉重,並為一種極大的厭倦所苦惱著」「他所有的行為都一本良心,但是大多數的行為卻都沒有成功」。

這本書有些篇章是在軍營里寫成的,

「但征戰的勞苦,終於促成他的死亡。」

因此,羅素還說:馬可·奧勒留的哲學內心飽受希臘哲學教育的滋潤,又暗含羅馬帝國現實政治鬥爭的影子。


馬可·奧勒留


03

這本《沉思錄》,給現代人留下什麼啟示?


第一個啟示:哲學並不一定是書面和晦澀的,哲學還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提到哲學,我們總感覺它是諱莫如深的,但其實並非完全如此。

哲學可高深,也可接地氣。

自從蘇格拉底說了那句:「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居民」開始,哲學就已經從天地、宇宙、數字、水火回到人間,開始研究人們的思想、信仰、喜怒哀樂。而《沉思錄》就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哲學書籍。

法國有一位專門研究哲學史的作家是皮埃爾·阿多,他有一本專門研究《沉思錄》的專著,叫《內在的城堡》。

根據阿多的理解,《沉思錄》這本書以及整個古希臘羅馬哲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被我們忽略了,那就是:哲學並不一定是書面上的學問,哲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西方哲學的重要源頭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什麼學術著作,但依然不能撼動他先哲的地位。他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不斷地去街頭找人辯論,他不注重那些外在的浮華,他就是喜歡和別人就一個問題刨根問底的感覺,所以蘇格拉底又被稱作是「真理的助產士」。

而《沉思錄》的體現則更明顯。

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書中教給我們的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修煉心性,面對逆境的時候怎樣保持豁達,甚至如何去面對我們的生死和病痛。

所以說,《沉思錄》是接地氣的,哲學也並非高不可攀,他就是我們對於人生和周圍事物的理解。歷史上的哲人,並不一定都是哲學家,寫出哲學著作,但他們一定都有自己的哲學思想。

古羅馬遺址



第二個啟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

之前看到過一個問題,叫做:如果你的房子往外出租,你最看重租客的什麼?

有人說看重他租住的時間長短,是不是帶著寵物或者孩子等,但是有一個回答特別有趣,他說:「要看那個租客懷有什麼樣的人生哲學」。

這並不是戲謔,這很重要。

現代的人們,匆匆忙忙,時而焦慮,時而困惑,時而興奮,但很少有人會看到採納一種人生哲學的需要。

相反,人們傾向於把日子用於努力工作,拚命賺錢,以便能夠買得新款的手機,給孩子報昂貴的暑期寒假輔導班,因為人們 普遍堅信,只要買夠了東西,就能過一種既有意義又最令人滿足的生活。

但卻很少思考,我這麼做是為了什麼?

就像《海上鋼琴師》中的一段話:

人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在為什麼上。

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

這就是你為什麼不知疲倦,永遠在追尋著哪裡永遠是夏天。

所以,越是喧囂的時候,越是意義最缺乏的時候。

擁有人生哲學重要嗎?似乎並沒那麼重要,因為他不能給我們帶來直接的利益和收益。

但事實上,它又真的很重要。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先生的話,則更加能夠讓我們了解,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為何要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他說:

「人活在世界上不必希望太多高潮迭起的事情,你只要平凡過日子,愛護自己的生命,但是每一步都很踏實,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說,為什麼這樣做。」

這就是平凡生活里我們應當去認真審視的東西。


台灣大學傅佩榮


結 語

哲學家塞涅卡曾說過:踐行某種哲學原則的人,不管他是否有這個意願,肯定會有持續的快樂以及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伴隨左右:因為他能夠從自身挖掘快樂,而且這快樂是其他快樂無法超越的。

因此,擁有一種自己的人生哲學,比什麼都不擁有,將更可能地去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願你我也都能仔細審視自己的人生哲學。


您好,我是牧心,985法學碩士,頭條優質原創作者,終身閱讀與寫作踐行者。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YJZ_24BMH2_cNUgSG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