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溝通存在著「隱形暴力」嗎?
前段時間聽到一則新聞,講的是一對情侶在結婚之前爭論房子要不要加女方的名字。
事情是這樣的,男生的爸媽婚前付首付給男生買了一套房,現在兩人要結婚,男生並不是很想加女生的名字。然後女生就說,好,她也不是非要加她的名字。但是她也要提出她的要求:
「第一,我們兩個人的生活開銷我只出50%,你還完房貸有錢沒錢不關我的事情,我不會借錢給你,因為我不好意思讓你還。
「第二,如果父母要一起住,我沒有義務照顧他們,我還有自己的父母要照顧。
「第三,所有瑣碎的事情兩人分擔,我不是你請的保姆,沒有這個義務。」
這對情侶的溝通其實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的溝通模式:如果我們在溝通中覺得委屈了,我們不會向對方表達這種委屈,或者提我們的需要,而是「以牙還牙」,以報復性的方式讓對方同樣感受到不舒服。
這樣的溝通方式,其實是一種隱形的暴力行為。儘管它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卻在內心造成了隔閡,這樣的溝通到最後很難達成合作,甚至會分道揚鑣。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曾經針對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創造了一套「非暴力溝通」的理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非暴力溝通》。
他在工作中運用這套「非暴力溝通理論」解決過許多人的心理問題,並且通過一套完整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改善交流環境,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種溝通方式不僅被運用到日常的溝通,甚至還被運用到解決國際紛爭這樣的外交領域。馬歇爾博士曾在一場調節美國與巴勒斯坦衝突的演講中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讓一位本來對他頗有微詞的巴勒斯坦人,轉而請他去家裡做客。
據說,馬歇爾博士本人還因為這套溝通方法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非暴力溝通》封面
馬歇爾博士指出,之所以平等的交流會演變成「暴力溝通」主要是有這樣四點原因——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那麼,什麼是「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呢?
其實並不難理解,非暴力溝通只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通過這四個要素的使用,我們就不會將一場平等的交流,演變成一次暴力溝通。
針對這四點原因,他提出了通過非暴力溝通達到高質量對話的4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意思是說,我們在看到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會帶上自己的主觀評論。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不帶評判和指責地去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很難的。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區分,什麼是評論,什麼是觀察呢?
盧森堡博士給我們提供了一張表格,我們可以來參考一下。
觀察強調的是,把我的觀察和我的評論分開。
比如,你每天收拾辦公桌,整潔乾淨。但你的同事小張一個星期打掃一次。
你想提醒他,於是你說:「小張,你看你桌上很亂。你怎麼這麼邋遢,」
「桌上亂」是觀察,而「邋遢」,就是你的評論。
如果按照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你應該說:「小張,我看到你一個星期才打掃一次桌子,桌子上灰有些多,灰塵可能對你的健康會有不利。」這樣,就把觀察和評論分開了。
再比如,同事在工作中犯了一個錯誤,你可能會說:「他水平不行。」這是一個評價。而如果你說:「他又犯了錯誤,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了。」這就是觀察。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說話有些彆扭,然而但這種不帶評價的觀察,才是客觀的。評價是你的主觀的意見,而觀察是我們能共享的事實。而我們要做的,是講我們的觀察,而不是評價。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因素是感受。什麼是感受呢?在這裡,盧森堡博士提醒我們,要將感受和判斷、想法區分開來。
也就是說,溝通是要表達我的情緒和感覺,而不是我的想法。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馬歇爾博士也總結了許多表達感受而不是想法的詞彙,我們在日常交流當中可以應用。
下列詞語可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興奮 喜悅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興高采烈
感激 感動 樂觀 自信 振作 振奮 開心
高興 快樂 愉快 幸福 陶醉 滿足 欣慰 心曠神怡喜出望外
平靜 自在 舒適 放鬆 踏實 安全 溫暖 放心 無憂無慮
下列詞語可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緊張 心神不寧 心煩意亂
憂傷 沮喪 灰心 氣餒 泄氣 絕望 傷感 淒涼 悲傷
惱怒 憤怒 煩惱 苦惱 生氣 厭煩 不滿 不快 不耐煩不高興
震驚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獨 鬱悶 難過 悲觀
沉重 麻木 精疲力盡 委靡不振 疲憊不堪 昏昏欲睡無精打采
尷尬 慚愧 內疚 妒忌 遺憾 不舒服
比如,「你在房產證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覺得不公平」,「不公平」是想法還是感受呢?是想法。
同時,不公平也是一種評價性的想法,對方很容易會把它當做批評。
如果要表達感受,也許你可以說:「你在房產證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覺得很沮喪,或者很委屈。」
把想法和感受區開來,是非暴力溝通模式中的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要素,是需要。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溝通是一個雙向的事情。我們與別人進行溝通,那麼別人的話語和觀點就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
而這種感受的根源來自哪裡呢?就來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支持。但因為人們不總是會順著我們自己的想法來表達,因此,我們的這種期待和需求也總是會落空。
那當別人不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或者說我們聽到了不喜歡的表達或者觀點的時候,我們應當怎麼做呢?
舉個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非常氣憤地告訴我:「你真的太自私了!我從沒見過你這麼自私的人!」
這個時候,我可以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認為確實是我太自私了。是我的錯。我很內疚、自責。
第二種:我會反駁他:「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說我!你才自私!」
第三種:我很傷心。因為他並不信任我,就算我做得有不好的地方,他也應當接納我。
第四種:我應當體會和感受他的需要。可能是我確實做了對他來說不容易接受的事情,他之所以如此生氣,可能是因為他需要我的體貼和支持。我把他的需求理解了,然後再提出我自己的需求。
因此,我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第四種,了解對方的需求,同時,也讓對方了解我自己的需求。
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請求幫助。
前面我們已經進行了觀察,談了自己的感受,以及彼此了解了對方的需求,那麼最後一步就是要請求。
要如何提出請求呢?
首先,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下一步需要做什麼。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希望這個月你的團隊業績做到公司前三名,那麼,你就直接把你的需求告訴你的團隊人員。
其次,提出的請求要明確而具體。比如下個月產品部門需要做哪些努力,要如何生產商品,銷售部門要達到什麼樣的銷售額等等,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周甚至每天應當如何拆分目標等等。
最後,要請求對方給予反饋。比如我們制定的這個方案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如果有,我們可以繼續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溝通形式再進行溝通。
這樣一套完整的非暴力溝通下來,既沒有道德的評判,又能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清晰的目標,同時還能夠採取適當的行為,達到共贏的目的。
結 語
當然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並不是去改變別人,更不是為了讓別人的行動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讓雙方都能在非暴力溝通之下受益。
因此,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應當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和使用,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努力,讓周圍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