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心理研究:傳媒等於「烏合之眾」?

2019-09-29     牧心微筆記

傳媒=烏合之眾?

在一檔著名的文化欄目《中國成語大會》的第二季有這樣一個環節:兩位選手搭檔,由一個選手給出兩個字的提示,另一位選手根據這兩個字,猜出一個四字成語。

其中有一對組合,選手A給的提示是:「傳媒」,選手B思考片刻之後給出了正確答案:「烏合之眾」。

場下觀眾一陣唏噓的同時,也不得不為兩位選手的機智所折服。傳媒=「烏合之眾」,兩者之間是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嗎?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本書中提到的一個故事。

在《信息食譜》這本書里,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上個世紀美國收視率最好的新聞台福克斯新聞(FOX NEWS)的成功秘密。

當時福克斯新聞的創始人羅傑·艾爾斯認為,他們作為媒體成功的原因在於他們擁有最先進的新聞理念,而這個理念的核心就是:給觀眾想要的東西,比給觀眾事實更能轉件,而且要提供有強烈主觀觀點的新聞。

這個調查結果,似乎可以解釋我們剛才我們提到的「傳媒=烏合之眾」的這樣一個關聯。

當然,不管是出於節目效果的需要,還是收視率之王的調查,我們都不能貿然下結論。

「烏合之眾」這個概念,也早就深入人心了。

古斯塔夫·勒龐與《烏合之眾》

談到烏合之眾,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古斯塔夫·勒龐的代表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出身醫學博士,但在種族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

《烏合之眾》出版於1895年,至今已被翻譯為十幾種語言,再版將近30次。這是古斯塔夫·勒龐憑個人研究興趣寫成的書,但卻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群體心理學。

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當中,勒龐對群體的心理特徵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分析解剖,語言生動流暢,觀點大膽新穎,可以說極大地顛覆了人們過往的認知。

在《烏合之眾》問世之後的一百多年中,圍繞這本書的爭議和批評一直從未停止,但卻無法掩蓋其光輝和見地。

在這本書中,勒龐先是對「群體」做了一個定義,與普遍意義上的群體區分開來,然後分析了群體共同的心理特徵以及群體產生和演變的因素。最後,勒龐還對不同的群體做了分類,並指出了「群體領袖」這樣一個角色的存在。

「群體」不等於人群,那「群體」究竟是什麼?

談到群體心理學,那就首先要看看究竟什麼是群體。

從普遍的意義上來講,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不論他們的國籍、種族、民族、職業、性別……是什麼,只要他們聚集在一起,都可以稱為一個「群體」。

但是,在《烏合之眾》的語境下,「群體」卻不等同於普通意義上的含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群體」是指當聚集在一起的一幫人,形成了一種同樣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成為「群體」。

怎麼理解呢?

舉個例子。每到夏天的晚上,就會有大批的人涌到廣場或者公園面散步,休閒。這些人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去了一個特定的地點,在時空上都是比較一致的。但這種情況在勒龐的話語裡是不屬於群體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關注點,他們沒有形成統一的心理。

但如果這個時候突然地震了,有人大喊:「地震了,大家快往空地那邊跑!」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會因為地震這個事帶來的恐懼和求生本能而一致地逃到空地上去,此刻他們形成了共同的心理,就是保護自己。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成了勒龐在書中定義的「群體」了。

當然,除了時空一致的情況下,勒龐把時空不一致的「群體」也做了說明。比如,炒股的股民,雖然在網上互不相識,但他們可以稱為一種「群體」。現在非常流行的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組成的社群,因為形成了共同的的心理和目標,也可以稱為一種群體。

勒龐眼中的群體,具有哪些集體心理特徵?

當具有共同心理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後,他們會有哪些共同的心理特徵呢?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總結了幾點,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

第一個心理特徵就是「群體無意識」,或者簡單地來理解就是群體的智商水平低於個人的智商平均水平。

哲學家希伯特·斯賓塞曾經描述過,許多個元素集中在一起的時候,要麼就是這些元素的總和,要麼就是這些元素的平均值。

但勒龐卻認為,在群體的形成過程中,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就像兩種化學元素突然產生反應一樣,會生成完全不同的一個物質。

而群體的形成就是這樣,群體的智商要顯著低於個人的平均智商值。

那為什麼呢?勒龐認為,群體只喜歡接受簡單的主張和結論,而不去關心論證的過程,不進行自己的判斷。也就是說,在一個群體當中,人們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主動權,也不願意去思考,而是偏聽偏信,相信甚至傳播謠言等等。

群體的第二個心理特徵是具有衝動、易變和暴躁的傾向,並且容易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幹。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想去達成一個目的或者訴求,但他自己並不敢獨自去,不過,當有一群人都具有同樣的心理特徵的時候,他們就可以通過力量的集中,而嘗試去干一件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呢?古語有云,「法不責眾」,群體的行為可以削弱個體行為的恐懼心理,而且人們總是會覺得「人多力量大」,所以才敢想敢幹。

當然,這是勒龐自己的推理,不過在當下一切依靠法治的時代,通過這種群體性的行為想去達成一些不甚合理的訴求,當然是不可取的。

群體的第三個心理特徵是容易情緒化,並且會急於採取一些不恰當的行動。

勒龐在書中寫到,無論群體所表現出來的感情是好是壞,他們都會呈現出簡單而誇張的特點。

具體來說,就是一旦形成一個具有共同心理特徵的群體,那麼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就會被放大,理性就會讓位於感性甚至是不理智,一旦形成這種情緒,那麼就容易採取一些不恰當的行動。

我們知道,勒龐所生活的時代正好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體的力量在當時也是不容小覷的。勒龐重點研究了群體心理和群體行為,總結了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徵。

「烏合之眾」是如何形成的?

勒龐的研究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

他認為,群體的形成是受到了兩種因素的影響,一種是間接因素, 一種是直接因素。

那什麼是間接因素呢?

指的是是一些觀念、思想的長期滲透,這些觀念和思想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想法。

而直接因素就是指一些激發群體性情緒的突發事件。也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導火索」,導火索一旦點燃,就讓散布在社會各個地方、方方面面的人們瞬間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緒,產生了心理上的統一性,那麼在群體領袖的帶領下,群體就可以被迅速動員,最後發展到直接採取大規模行動。

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勒龐還是以法國大革命做了舉例。

在當時的法國,間接因素是什麼呢?勒龐認為是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政治理念經過了上百年時間的傳播,最終逐漸被社會各階層接受,為後來突然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做了長期充分的思想準備。

而直接因素就是指法國大革命的標誌性事件——攻打巴士底監獄。這個導火索,一下子喚起法國民眾普遍的革命情緒,並且很快演變成群眾運動,最終推翻了王權統治。

在間接因素的長期影響,以及直接因素的瞬間觸發下,所謂的「群體」就產生了。

結 語

在《烏合之眾》這本書的最後,勒龐還提到了群體的分類,以及對於群體當中「群體領袖」的闡述,限於篇幅,我們不再一一列舉。

這本書不僅是社會心理學領域裡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被普通讀者閱讀最多的社會學經典之一,對現實社會和政治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不過,《烏合之眾》這本書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上來講,並不是很受學院派的待見,國內外不少學者指出,他的很多結論有些偏激和武斷,而且也缺乏嚴謹可靠的邏輯論證的過程。

不過這依然不妨礙他成為群體心理學領域的開山鼻祖,也不妨礙他成為社會學書籍中的經典類著作。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爭論,都不影響我們去看這本書,因為每個人心中自會有自己的判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whof20BMH2_cNUgAY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