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膽小多是因為父母,種下唯唯諾諾的種子,開不出大膽的花

2019-07-19     春花育兒

很多家長現在最發愁的就是孩子是「窩裡橫」,很多父母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和外面是兩個樣子,別說和陌生人,就是在學校老師讓他答題說話聲音都特別小。

其實很多問題到孩子有了反應之後再解決已經晚了,孩子的性格養成不排除有先天遺傳因素,但是不管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應該具有的基本社交禮貌還有交流能力是應該健全的。

孩子小時候很活潑長大了性格內向其實和家長的教育有直接關係,比較膽小的孩子父母有一方往往是很強勢的。

教育孩子無可厚非,但是父母起到的作用應該是監督和輔助孩子性格養成,而不是控制孩子或者是一手包辦他們的所有事情。

這一點其實在孩子小時候就能反映出來,比如說同樣是在小花園裡一起玩耍的孩子,出了矛盾之後,有的家長就比較強勢,可能表面上不和對方起衝突,但是等到別人不在的時候就會和孩子說,你以後遇到這種事情不能吃虧,誰打你你就要加倍還回去!

又或者是當著孩子和雙方家長的面就爭論不休,一定要讓對方賠禮道歉等等。

孩子的成長軌跡都是在諸多細小的事情上影響之後累積出來的結果,種什麼種子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

有的家長會問,如果家長強勢孩子不是更應該比較有勇氣嗎?為什麼反而會更膽小呢?

那是因為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掌控欲強,總是希望孩子言聽計從的話,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被動反抗的心理狀態,有時候家長越急孩子反而會更加木訥。

孩子的內向是家長控制之後的結果,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自由的空間可以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有陌生人或者是人多的場合下,孩子更善於隱藏內心,那是他們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內向的孩子一般來說自我認同感都比較低,因為他們自信心經常一次次的被家長打破,同樣的環境中生活,內向的孩子更善於接收到的是負面信息,而外向活潑的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到積極正面的信息。

就是那句最經典的「只有半杯水,樂觀的人會認為「還有半杯」而悲觀的人會認為「只剩半杯」一樣。」

在強勢父母管教之下對孩子的影響會體現在各個方面,除了自我性格形成有影響之外,還會讓孩子對社交失去自信,他們害怕說錯話會引來指責,很難融入到陌生的環境中,共情能力也比較低。

家長控制欲強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讓孩子沒有學會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宣洩情緒,一旦他們內心的心理狀態達到極限,就會做出一些無法想像的事情來尋求解脫。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難得的是孩子會將所有的情緒寫在臉上,用哭或者是笑的方式很誇張的表達出來。

其實這個時候父母就要通過孩子的不同情緒表現來讓他們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這對於自控能力比較弱的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

管教孩子不等於要事事都追求完美,任何慾望都沒有盡頭,控制欲也一樣,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了這件事他們滿足了之後,就會期望孩子有更多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但是這樣是不行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開心也有不開心的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和他們分享各種情緒,不能用強制性的手段去強迫孩子。

循循善誘,傾聽孩子的內心是一名合格的家長的日常教育方式。

沒有人是天生的社交達人,孩子能言善辯其實也是一種技能,需要培養和提高,所以當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不是那麼喜歡溝通或者是怯場的話,也不要太急功近利。

先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一開始可能不需要是很多人的那種,那怕是和同學,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相約周末出去,也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話會更多,家長可以從這點入手,讓孩子先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多和他們接觸,建立社交自信,這樣慢慢讓他們過渡到陌生人比較多的環境中。

開朗的性格其實與和人接觸有著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在現在網絡比較發達的社會,很多孩子已經失去了和陌生人建立直接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其實有很多活動都是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談,比如說一些學校安排的志願者活動就可以鼓勵孩子參加,當他們把和別人交談當做一項任務,去完成,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他們以前不認識你,以後可能和你也不會有什麼交集,其實主動和陌生人談話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即使丟臉,他們也不會知道你是誰,沒關係的,大膽說吧。」

家長平常要儘量建立一個和諧輕鬆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有的時候親子關係的緊張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方向。

尤其不要經常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比如說一定要讓孩子和其他人問好,或者直接把他們推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讓孩子感到孤立無援。

孩子的教育一樣需要過渡,如果孩子在社交過程中有一點點進步,家長都應該鼓勵,並且告訴孩子你做的很對,下次還要這樣,其實就是在給他們建立自信。

其實內向和外向只是我們對於人社交能力的一種片面化的理解,內向的孩子不一定不好,而且他們的情緒會更敏感,很多大藝術家都是不善言談的人。

內向型人格更善於與自己相處,也更會享受孤獨。

有研究表明內向的孩子警覺性更高,也更善於利用理性思維的方式去處理各種事情,他們遇事更不容易慌亂,做事很有條理。

其實有的內向型孩子不喜歡接觸新鮮事物不是因為他們缺乏勇氣,而是他們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認為那不適合自己所以才不願意做的。

不善言談的孩子做事情有更好的專注力,因為他們不容易分心,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有一個平靜的小世界,尤其是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內向型的孩子更容易持續專注的去做。

只要孩子能有基本的社交能力,內向一些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壞處。家長不一定非要強求自己的孩子從一個不善言談的人變成見了誰都能誇誇其談的人,那是對他們性格的不尊重,讓孩子開心的做自己是最明智的教育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fCwGWwBmyVoG_1Z_K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