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和微課學員瑞瑞爸聊天,他提到了一個最近很頭痛的問題。
瑞瑞爸上個月因為工作原因剛搬家,所以也把孩子轉學去了別的學校。
但讓他出乎意料的是,轉學已經一個月了,孩子每天早上還是打死不肯去幼兒園,還沒出家門口就已經放聲大哭。
而且幼兒園的老師還單獨找過他,說孩子平時也不和小朋友玩,總是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裡。
瑞瑞爸很苦惱,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換了環境之後變化這麼大。
孩子在以前的幼兒園時很好動,有很多好朋友,但是孩子對新環境太敏感了,只要是去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不管是陌生的遊樂場,還是陌生的客人家,都會躲在爸爸身後,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好動,也不喜歡久待。
瑞瑞爸恨鐵不成鋼的說:「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膽小,以後他出社會,不適應可怎麼辦啊!」
其實在孩子在小的時候,面對新環境有這樣的表現是正常的,對新環境特別敏感,變得無比拘束,很難適應新環境。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在《發覺敏感孩子的力量》一書中寫到:孩子中至少存在有20%的人群帶有敏感的特質,男孩女孩在比例上面通常相同,他們的個性是天生的,出生時就有的。
孩子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可以直接表現為「打死都不去幼兒園」、「去不認識的人家絕不肯進門」、「去新環境很難結交新朋友」。
有的父母往往會覺得孩子不可理喻,這麼久了,都一個星期/一個月了,不應該還是這樣。但這個時候,真正的問題來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很難融入新環境,
可能因為你跟孩子根本不是一類人
也就是說,如果你和孩子都到了一個新環境,你很快就適應了,很快就交了新朋友,一點也不覺得彆扭,但孩子很害怕,也不喜歡新的環境,一直想勸你回到原來的地方。
如果你覺得無法理解,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很難融入新環境,也覺得正常的孩子不該這麼膽小,很可能就說明:你和孩子與生俱來的的氣質類型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你的孩子是一個很敏感的孩子,在氣質差異里有一個詞叫「環境敏感度」,如果大人在敏感度上比較低,孩子在敏感度上比較高,那面對同一個環境時,兩人的反應就會不一樣。
比如當孩子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一個陌生的環境,他會不適應,會不喜歡和陌生的小朋友玩,會不喜歡去陌生的教室上課,會不喜歡離開熟悉的家。
那麼孩子的這個反應對於【外向型家長】來說就是不好的,是難理解的。所以他們會理所應當的覺得,這有什麼?新的幼兒園哪裡可怕了?你為什麼這麼膽小融不進去新環境?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孩子的反應對於【內向、慢熱型家長】來說卻是極為正常的,因為家長也會有同樣的反應,家長也會靦腆,也會覺得不自在,也會和孩子有同樣的反應,但是自己是成年人,所以可能會懂得克制。
曾在網上看到有人談論起自己去新環境的感受,同樣的不知所措和慢熱,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而即使是成年人,在面臨換工作、搬家的時候都有可能很久才適應。
所以,不同類型的人對新環境的反應不同,是正常的。
但是這不代表著孩子天生就是這樣,後期沒法改變了;更不代表著我們就應該放任孩子膽小不管。
我們想幫助孩子融入新環境,這個想法本身是正確的,克服心理障礙去發展社交能力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長的做法,是家長如何去引導孩子適應新環境。
這些做法,會讓孩子更害怕新環境
1、一味讓孩子「大方」
如果孩子顯露出對環境的不適應,這樣的話父母最好別說:
「你要學會大方一點,你看別的小朋友都不像你一樣」「你大方一點不行嗎,你這樣扭扭捏捏怎麼像個男孩子?」「有什麼好怕的?」
孩子本身就對環境敏感,這樣一味的勸他大方,等於是在強迫他,無益於孩子的改變,反倒讓他越來越難受。
2、自嘲型
比如帶孩子去拜訪朋友家,孩子不肯進門打招呼,父母對朋友說:「我家孩子就是這樣,特害羞,見生人不打招呼,別介意哈。」
其實這就在無形中往孩子身上貼了標籤:「膽小」「見生人不打招呼」,孩子以後就會拿這樣的標籤來對標自己的行為,變得更加的膽小。
3、不認同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不肯去幼兒園,躲在你的身後,其實是想告訴你:「爸爸,我好害怕,你能保護我嗎?」
如果這時候父母只是希望孩子不要耽誤了時間,只在乎孩子到點就該上幼兒園的事實,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忽略了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感受,那麼在孩子眼裡,父母其實是冷漠的,是一點都不懂自己感受的。
最親愛的的爸爸媽媽都不理解自己,孩子心裡得多難受呀。
父母怎麼做該?
1、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最有效的教育,是影響和鼓勵。
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去陌生環境,廣場、遊樂場,或者去親戚家、朋友家,然後需要經常向孩子展示,你是如何跟別人打招呼,跟別人握手,跟別人交流的。
做好這些事情,讓孩子看在眼裡,給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同時,在做好這些事的同時,你也可以鼓勵孩子去和別人打招呼,放開膽子和別人玩。
在《爸爸回來了》中,李小鵬帶著女兒奧莉去跆拳道館,但因為奧莉是第一次來這裡,也沒有女孩子陪她,所以一直躲在帘子背後不肯出來。
李小鵬了解女兒,知道她是這樣子的性格,也明白女兒到了新環境,看到新老師、新同學會退縮。
所以他選擇了鼓勵的方式來讓奧莉敞開心扉。
他先帶著奧莉排隊,安慰奧莉:「我們跟著小朋友一起踢手把,爸爸站在你身後」。
在奧莉踢完手把後,李小鵬又鼓掌給奧莉加油,重新排隊踢手把。
在爸爸的鼓勵下,奧莉開始活躍起來,露出了久違的笑臉。
其實很多的孩子在害怕新環境的時候,往往只需要父母的示範和帶動,就能克服恐懼,慢慢接受新環境和新朋友。
2、不要強迫孩子達到某種效果
大家需要清楚的一點是,孩子融入並適應新環境,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是大人罵一兩句,孩子就立馬不怕了的。
所以不要強迫孩子立刻就能習慣新環境,或者立刻達到什麼效果,這不現實。
如果孩子取得了微小進步,比如今天出去跟別人打招呼了,明天出去開始和別人玩了,從觀察者變成了參與者,那我們就要藉此機會多多鼓勵孩子。
比如孩子平時從不和別人打招呼,但是出門的時候和剛認識的小朋友打招呼了,我們可以說: 「寶貝,你今天做得很好!你在改變自己,克服了恐懼,很勇敢,媽媽真的為你自豪!」「寶寶,你今天主動和妹妹打招呼了,真是太棒了!下次我們爭取做到和妹妹一起玩遊戲,你願意嗎?」
總之,就是用鼓勵的力量,來幫助孩子去融入環境,接受新朋友。
父母的鼓勵對孩子來說無比的重要,是孩子克服困難的不竭動力。
3、尊重孩子的取捨
如果孩子真的表現出對一個環境和人群的排斥,那麼我們就是先不要強迫他去強行融入,而是尊重孩子的取捨,尊重他自己的意願。
等過一段時間,他慢慢想通了,他可能會願意和小夥伴玩耍,也有可能會選擇繼續排斥,無論什麼做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的決定。
網友@溪邊杜若就說的很好,孩子有自己的適應和修復功能,而這種能力往往會超出大人的預期,父母應該做的就是尊重他們,適時放手。
小七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適應環境,和身邊的朋友融洽相處,而這一切,都和父母的引導有極大的關係。好啦,快用小七老師的辦法試一下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