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被一個小寶寶萌到了。
山西太原的一個小男孩,跟著音樂節奏跳起了舞,肉嘟嘟的小腿跟著節奏踩得十分精準。
當時在搬家,大人們都在忙,沒想到孩子聽到家裡放著的音樂就跟著跳了起來。這段視頻被傳到網上,孩子還被戲稱為「胖版宋民國」。
其實從孩子的動作里可以看出來,他對音樂的敏感度很好,而且身體的協調度、運動體能都是不錯的,似乎天生就有著節奏感。
同樣的,之前山東德州的一個幼兒園在兒童節節目匯演的時候,台上的孩子們在跳舞,台下有一個小女孩跟著節目在跳動,而且動作十分標準。
女孩的父母說孩子沒有學過這個舞蹈,都是孩子自己憑感覺跳的。
其實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有的孩子的節奏感掌握的特別好,身體的律動能精準的踩著音樂的節拍;而有的孩子卻不那麼靈活,讓他跟著音樂扭,總是踩不著拍子,唱歌也老走調。
其實啊,這跟孩子對音樂的敏感度有關。
有不少學員和我說過,音樂沒什麼用,如果沒有往專業音樂發展的意願,不成為音樂家或者藝術家,好像沒什麼用啊。
並不是的,音樂的作用其實被很多人低估了。
有調查研究顯示,經常有音樂薰陶的孩子,他的聽覺記憶力能夠提升接近20%。
日本幼兒開發協會的母親曾經做過實驗,當他們的孩子出生之後,聽了4個月的《莫扎特小夜曲》,寶寶的表情和動作會比其他的孩子顯得更加的活潑和機敏,眼睛明亮、有神。
可見音樂對於孩子成長發育以及身體健康,有著很好的影響。
而最關鍵的是,我們並不是說要把孩子培養成音樂家,而是要讓音樂對孩子一生有幫助。
比如可以藉助音樂幫助孩子智力發展,提高他身體的協調性,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性格,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等等,這都是可以實現的。
音樂教育的6點好處
一、對於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藝術活動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開拓人和人之間的交流。
不管是文學創作,繪畫創作還是雕塑創作,各種藝術創作,包括音樂創作,他其實都是在跟別人表達著自己的思想。
曾斬獲18次格萊美音樂獎的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在人民日報的採訪下曾說過:「在音樂里你可以跟任何人合作,無關國籍,出身。」
其實我們很希望孩子能通過各種表達方式,來和別人分享心情,而音樂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香港藝人邰正宵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提到:「我認為最棒的創作就是可以和別人分享他的心情。」
在知乎話題【有哪些瞬間讓你突然覺得音樂真的有用】中,有人提到,自己每次有了情緒之後,第一時間是想到用什麼曲子表達我的情感,音樂能傳遞出太多語言不能描述的東西。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能通過歡快的歌聲向你來表達他的喜悅的心情,你會不會覺得很棒?
二、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音樂的欣賞和演奏可以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專注力。
因為音樂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時間藝術,所以這就會要求孩子要保持注意力的穩定,他要習慣於跟隨音樂的運動和變化,他才能夠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比如在唱一首歌的時候,寶寶既要控制自己的發聲,使自己的音高、節奏和自己的聲部協調統一,還要聽其他的聲音:伴奏、配樂,而且如果是合唱的話還要注意跟別人協調。
三、發展孩子的感知覺,提高孩子聽覺的靈敏度
寶寶學習音樂,他不需要認字,他不需要認符號,也不需要要學音符,而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這是最早的對於音樂、對於音高、節奏、力度或者是音色等等的辨別能力。
這種「音聽覺辨識能力」,對於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都會提高嬰幼兒聽覺得敏銳性。
所以寶寶將來聽覺的辨識能力和聽覺記憶力好不好,其實是跟音樂息息相關的。
四、使孩子有機會獨創或者試驗自己的藝術想像
在音樂活動當中,寶寶會參與、探索、表演,這些實踐使我們的寶寶有機會獨創或者試驗自己的藝術想像。
吉林的一位女孩兒,9歲的時候就能左手彈鋼琴,右手彈古箏,被稱為是「別人家的孩子」。
明明是兩種樂器,靠她的一雙手就能彈出一首音樂,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
據研究顯示,寶寶最早從五個月開始就有哼唱出小片段、旋律的能力,他會哼唱出或者拍打出、拍擊出一個旋律或者是節奏的片段。
大家回想一下,你們家的寶寶最早是從幾個月開始哼唱的?
五、培養寶寶的情感和美感
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寶寶的情感和美感,為寶寶以後人生當中的藝術學習奠定基礎。
在藝術世界裡,音樂是一種最善於表達和激發情感的藝術。
它可以使我們的孩子很興奮,也可以使我們的孩子很安靜,即有讓孩子能歡快跳起來的舞曲,也有能讓寶寶安然入睡的催眠曲、搖籃曲。
而感知音樂之美的孩子,他會對美有自己的理解,從小就有著自己的個性和品味。
而長大後,個性和品味往往是最吸引別人的地方。
六、發展孩子的基本音樂能力
幼兒階段是各種感官發育最迅速的時期,0到6個月是寶寶聽覺發展的關鍵期,也是聽力培養最重要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音樂學習,就是通過音樂的母語獲得音調的積累,進而形成的趣味態度,獲得的音樂能力,將會成為我們寶寶成長當中不可動搖的基礎。
在廣告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媽媽在肚子上放一個耳機做音樂胎教,其實這裡面也有3個規律。
關於音樂胎教的3個規律
一、懷孕期間孩子聽力的發育規律
胎兒對於聲音的反應是這樣的:
(1)在懷孕的六個月半之前,寶寶的聽覺系統的發育未成熟,孩子是沒有聽覺感受能力的。所以在懷孕六個月半之前把耳機扣在肚子上做胎教,實際上孩子是什麼也聽不到的。
(2)胎兒在懷孕的19到27周的時候,它會對低頻區(100到500赫茲)的純音產生反應;
(3)27周的時候胎兒已經可以區分純音和寬頻聲音,但是尚不能辨別低頻區中的250赫茲和500赫茲的純音;
(4)33到35周,這以後才能對高頻區(超過1000到3000赫茲)的純音發出反應。
有一個值得所有媽媽注意的事情是,在懷孕的中晚期到晚期(懷孕六個半月)後,應當儘量避免接觸低頻噪音。
因為有低頻重低音的噪音會對寶寶的聽力有損害,低頻噪音包括重低音,人聲非常嘈雜的環境,酒吧、迪廳等,這些都是非常不適合孕婦待的環境。
二、安撫情緒
懷孕6個月後,等孩子有了聽覺能力,如果經常給他聽某一首曲子《小星星》,在孩子出生之後的0到6個月之內,如果他哭了,或者情緒不穩定,這個時候再給他聽《小星星》這首曲子,他是容易被安撫的。
三、對於母語的識別
如果寶寶在媽媽待產懷孕的期間,他呆在某一個國家,呆在某一個語言環境當中,那麼寶寶出生之後對於這種母語有再認能力。
舉個例子,如果媽媽懷孕的時候是待在美國,那麼寶寶對於英語就會有更好的再認能力,而不是漢語。因為寶寶在子宮內具有一定的短時記憶能力。
所以,其實我們只是想讓孩子通過音樂這件事,讓他熱愛藝術,熱愛生活,以及熱愛一切美麗的事物。
那我們該如何來開發孩子的音樂潛能呢?
3個具體的辦法開發音樂潛能
一、情景教育法
在孩子的音樂興趣培養方面,我們就可以採用情景教育法。
因為音樂具有很大的情景性,所以孩子們在音樂環境當中也很非常容易被感染。
比如說給孩子們的故事設置他們喜歡的音樂背景,讓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音樂背景當中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哼唱,漸漸地你會發現孩子不僅學會了很多音樂,而且對音樂燃起了濃厚的興趣。
二、音樂遊戲法
音樂遊戲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孩子對於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玩,所以我們所有的早教的基礎一定要建立在遊戲上。尤其是對於那些在音樂學習方面不太積極的孩子,我們把遊戲跟音樂結合起來,他才會願意玩。
比如唱歌丟手絹的遊戲就很好。
三、引導鼓勵法
這個方法特別簡單,就是當我們的孩子在進行音樂學習的時候,我們的家長在旁邊要給孩子鼓勵,或者是給孩子以一定形式的獎勵,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演唱。
「寶寶你真的太棒了!媽媽為你驕傲」
「寶貝我為你自豪,你很努力的唱歌,也很好聽,媽媽很感動!」
這些都會讓孩子們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音樂上面,對孩子的音樂學習會更加有幫助。
小七希望每一位孩子即使不在音樂上有造詣,也會對審美有著自己的理解;即使不懂創作出悅耳動聽的音樂,也懂得什麼是熱愛藝術,什麼是熱愛生活。
好啦,快用小七老師的辦法試一下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