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認為的母乳「奶瓶齲」,兩個都不是真齲齒!真實原因讓人唏噓!

原標題:三個認為的母乳「奶瓶齲」,兩個都不是真齲齒!真實原因讓人唏噓!

作者 | 王宛男

來源 | 男友會(ID:WWN479)

欣源有話說

男姐這篇文章,真心很不錯。推薦給大家

母乳里有抗體、溶菌酶一類,不容易齲齒的。想想看哦,原始人頭骨很少見幼兒齲齒,野生動物也很少有齲齒,可動物園的動物會跟人一樣長齲齒,很常見。

為啥?跟咱飲食習慣很有關係哦。話說,到了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頭骨中就發現齲齒不少見了。也就是說,極有可能是精細碳水化合物飲食普及以後,齲齒才開始泛濫的。

我也寫過一篇,大家也可以一起看看:)精細碳水,帶來的問題可真不少。

延伸閱讀:

今天的文章來自男姐王宛男,一個學醫的創業媽媽

近期三個母乳寶寶諮詢「齲齒」的問題,結果三個都不是齲齒,兩個是牙釉質剝脫,一個是牙菌斑(這不是壞事)。

把這樣的錯誤安在母乳頭上,實在是冤枉、委屈!

來看這兩個都以為是奶瓶齲的媽媽,實際上,都是典型的牙釉質損傷。

有個媽媽還在網上查了資料,醫生說是缺鈣。

注意看:這是凹陷,牙釉質掉了,露出裡面的牙本質,並非都是缺鈣,而是缺乏能讓鈣沉積到骨骼和牙齒中的維生素D。

現在城市裡的孩子,大多都不會缺鈣,但是會因為曬太陽比較少,體內無法生成VD,出現血鈣無法沉積到骨骼和牙齒中,今年牙釉質剝脫的尤其多,和疫情大家居家多,曬太陽少卻又不注意補充VD有關,建議曬太陽少的城市人口還是常規補充VD,農村區域孩子大部分戶外活動的可以不補或者少補。

為什麼說這個原因讓人唏噓呢?

因為現在大家基本不缺乏一瓶VD的錢,但是卻不太重視VD的補充,有一搭沒一搭的補,食物中本身已經有足夠的鈣,卻還在拚命給孩子補鈣。只補鈣不補VD,鈣也只能穿腸而過不沉積,再加上中國人不喜歡曬太陽(老外真的很喜歡曬太陽),今年疫情尤其不出門,導致了身高增長緩慢,甚至牙釉質的剝脫,真的太可惜了!

下面關於牙齒的科普由口腔科醫學碩士何主任審稿,牙菌斑部分由澳大利亞的媽媽悶人咖啡提供。

再次提醒:一段之後的奶粉中有糖,夜奶是確實會導致奶瓶齲的,母乳的寶寶睡前也需要漱口和刷牙,但是刷牙後夜奶不會導致齲齒。

2015年就有研究證明了母乳喂養不僅不導致齲齒,還可以預防齲齒!

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乳鐵蛋白、溶菌酶和IgA等抗感染因子,可以殺滅致齲菌。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常見的幾個寶寶牙齒問題,本文的專業顧問是口腔科教研室主任何福德,醫學碩士。

牙菌斑

另外一個諮詢齲齒的媽媽,其實是牙菌斑。

牙菌斑和是否刷牙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而是與口腔菌群的失調有關。

這與成人的色素牙是不同的!

成人的色素牙往往是因為長期抽煙,喝咖啡等造成的,而孩子的菌斑則是因為特殊的菌群。

這樣的媽媽心理壓力往往很大,總怕孩子一笑,別人心理就說:這個媽媽怎麼不好好給孩子刷牙呢?

而其實即便每天認真刷牙的孩子,也有可能發生,而每天不刷牙但是菌群平衡的卻也有可能沒有菌斑牙。

這是因為孩子的菌群還不穩定,甚至是寶寶的自我保護功能。

上面的圖片是澳大利亞的一位媽媽提供的,有的醫生說可以用牙科手段磨掉,而有的醫生建議不要處理,說這種牙齒反而不容易產生齲齒。

一般換牙後隨著孩子菌群的平衡就會消失。

但是國內的大部分醫生都會將此責任歸咎為:沒有好好刷牙,還在吃夜奶,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這個澳大利亞媽媽的就診經歷分享給大家參考:

最初注意到孩子牙齒有問題的時候大概是10個月左右,有幾顆牙齒的根部上有咖啡色小斑點。

當時很緊張, 因為語言環境還是習慣中文,所以當時第一時間還是考慮網絡問診找華語醫生。立刻拍了照片,找了國內的一個線上大平台的牙醫(資料是留美博士)。

聽說我還在哺乳期,回覆說可能是奶瓶齲,讓我晚上不要奶睡了 。

還好當時已經關注了男姐很久,知道母乳不太可能導致齲齒,而且我覺得也不是奶瓶齲,所以沒聽這個醫生的。

我對孩子牙齒還是很在意的,找一個靠譜的牙醫實地看下成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通過這次諮詢,也知道圖片和實際看到還是有區別,線上問診還是有局限性。

當時在兒科牙醫和普通牙醫之間糾結了半天。

畢竟在澳大利亞兩者看診的費用相差懸殊。

最終我選擇了非常貴的兒科牙醫!

事實證明,這是花的特別值得的一筆錢。

那個牙醫打扮的像個怪博士,人也超級活潑,連照明設備都不同於普通牙醫,整個診室像動畫片里的實驗室,小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他了。

因為孩子看牙醫都是很恐懼的,如果造成了孩子排斥,就不是一個好選擇。

兒童牙醫和兒童診所會讓孩子沒那麼害怕。

資料圖

最重要的是他特別確定的告訴我們:這個不是齲齒,只吃母乳沒吃奶粉的話奶睡沒關係!

還詳細詢問了孩子平時飲食習慣。

他說孩子牙很健康,只是特殊人群,口腔中有特殊的細菌導致牙齒上有小點點,這個不會傷害到牙齒本身,只是難看點,還囑咐我們不要做任何處理,特別交代不要洗牙,一年後再複診。

接下來的一年我們就沒太在意,只是儘量給他把牙刷乾淨。

直到2歲體檢時,原來咖啡色的點點已經增加很多,幾乎每顆牙齒都有,顏色也變成了黑色。

護士看到他的牙齒,給我們開了單子,轉去了政府的免費檢查牙齒的一個項目。

在那邊遇到了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太太,她說這個是老天爺給他的gift(禮物),有這種特殊菌群的孩子反而不容易結石和蛀牙!

同樣的,也不建議做任何處理。

檢查了一下牙齒,還是很健康,說半年後會打電話給我複診,於是我們更放心了。

半年後,由於時間對不上,我們看了另外一個牙醫。

沒有跟我們解釋清楚就給孩子做了拋光處理

還好只是拋光了前面4顆牙,剛開始倒是白白的挺漂亮了,我們也格外小心的給他刷牙,但過了沒兩個月又開始變黑。

更糟糕的是原本只是牙齒根部黑,現在其中一顆牙的頂端也有些小黑點了,可見前面兩個牙醫不讓處理是正確的。

之前看到有同樣問題的媽媽跟孩子說不好好刷牙牙齒就會變黑,通過以上看診總結,我不認同這個說法。

我唯一在意的是將來孩子上學肯定會有小朋友會問,我們不希望牙齒變黑會讓他自卑, 所以要更多的去科普這並不是孩子不愛刷牙導致的,而是一種特殊的菌群,是孩子自我保護的「小鎧甲」。

於是我們一遍一遍的給他講這個黑黑的「鎧甲」是保護他的牙齒的,是他的gift,只要好好刷牙,牙齒不被小蟲子吃掉就沒有問題。

等到換了恆牙,寶寶自我保護的菌群消失,牙齒應該就會正常啦。

建議有類似問題的媽媽們不要為了好看而盲目處理,找專業的牙醫確診一下(甚至要看很多個專業醫生)。

很多牙醫對處理乳牙未必有經驗,每個醫生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媽媽自己多學習,才能更好保護寶寶的牙齒哦。

小白牙也好,小黑牙也罷,只要是健康的牙齒就好。

齲齒(奶瓶齲)

這個確實和不刷牙有關係了,和夜奶中的奶瓶喂奶粉也有關係,所以在嬰幼兒身上也叫「奶瓶齲」,但是和母乳親喂的夜奶無關(前提是有刷牙)。

齲齒俗稱蟲牙、蛀牙,是細菌性疾病,未經治療的齲洞是不會自行癒合的,其發展的最終結果是牙齒喪失。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與癌腫和心血管疾病並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

目前公認的齲病 病因學說是四聯因素學說,主要包括細菌、口腔環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蟲、病毒等)和時間。

其基本點為:致齲性食物糖(特別是蔗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大米白面製品)緊緊貼附於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獲得性膜上,在這種由牙齒表面解剖結構和生化、生物物理特點形成的不僅得以牢固的附著於牙面,而且可以在適宜溫度下,有足夠的時間在菌斑深層產酸,侵襲牙齒,使之脫礦,並進而破壞有機質,產生齲洞。

根據嚴重程度,可以分為:

淺齲(僅侵犯釉質);

中齲(齲壞已達牙本質淺層);

深齲(齲壞已達牙本質深層) ;

齲壞(牙齒因齲壞而缺失)。

預防齲齒最重要的就是睡前刷牙,餐後漱口,特別是進食了甜食和大米白面等製品後。

另一個齲齒高發值得重視的原因是很多家庭家裡喝的煮飯用的都是純凈水,這樣就減少了接觸氟化物的機會,因為自來水中含氟,而適量的氟是很好的預防齲齒加固牙齒的物質。所以低氟的地區建議寶寶從小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但是如果氟過量,又會導致氟斑牙。

氟斑牙多見於恆牙,發生在嬰幼兒身上較少,程度也比較輕。

因為胎盤對氟有一定的屏障作用,所以乳牙反而不會發生。

但如氟攝入量過多,超過胎盤屏障功能的限度時,也能不規則地表現在乳牙上。

0-7歲是恆牙在牙床內發育的階段,所以氟斑牙預防重點時間為0-7歲的兒童。如果這個階段孩子長時間接觸高氟環境,那麼將來恆牙就會呈現氟斑牙。

7歲後才遷入高氟區者,一般不出現氟牙症。

我的老家運城,屬於鹽鹼地,當地的氟含量就特別高,所以當地很多人的牙齒就會這樣:

氟斑牙除了牙科手術美白並沒有太多方法。

預防可以減少喝當地的含氟水較高的自來水 。

高氟區的孩子可以先離開高氟區,到八歲後再回去便不會產生氟斑牙了。

牙釉質剝脫(脫礦)

牙齒,可以算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了。

但是 它也有「脆弱的一面」。

牙釉質是牙齒在口腔中露出來的最外層的組織。

它就像蛋殼一樣,保護著牙齒內部的軟組織,但是和蛋殼不同的是,牙釉質非常堅硬。

實際上牙釉質是沒有顏色的,我們看到的牙齒的顏色是裡面牙本質的顏色,但是牙釉質的透明度決定了牙齒看上去是明亮還是暗沉。

看起來越白的牙齒往往脆度越大。

注意觀察:這是凹陷進去的,牙齒的釉質剝脫,露出裡面的黃色的牙髓質。

與後面的藥物副作用主要鑑別診斷就是:不是外凸的。

在照片上有時很難和凸出區分,但是認真看,這種是釉質剝脫,而非長出來新的東西。

嬰幼兒牙釉質的剝脫常見的因素是 遺傳(家族有易牙釉質剝脫)和沒有按時補充維生素D又沒有曬到足夠的太陽。

嬰幼兒從15天開始就要每天補充維生素D,幫助鈣沉積到骨骼和牙齒,如果沒有補充又沒有曬到足夠的太陽,就很容易出現鈣無法沉積的情況。

而大一些的孩子和成人,則常見於:細菌侵蝕,胃食管返流導致的胃酸腐蝕牙釉質,唾液太少導致的牙齒損傷(服用某些藥物導致長期口乾),碳酸飲料(經常喝可樂等)的侵蝕,長期磨牙,啃咬不恰當的堅硬物質(拿牙當開瓶器,啃咬筆等)。

藥物副作用導致的牙齒異常

有服用某些藥物和補充劑的歷史,有明顯的階段性,比如服用多久後出現,是凸出的,增生性的,而非凹進去的缺損。

上圖這個寶寶就是服用鐵劑一個月後出現的牙齒問題,為類似牙結石的凝聚物。

停用該補充劑後會停止發展。

服用鐵劑時一定要用吸管,並及時漱口,不可接觸牙齒。

生理性貧血和臨界貧血首選高鐵食補,而非濫用藥物補充。

作者 | 王宛男

來源 | 男友會(ID:WWN479), 男姐的朋友們能花會省愛學習。母嬰類目工廠直播+尾單清貨。不賣奶粉奶瓶!讓媽媽更好,育兒更輕鬆。

聲明 | 本文為轉載文章,已獲授權,如您希望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本人無意侵權,如您覺得有侵權行為,請速與我聯絡刪除。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第十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輕鬆愉悅高效的減肥法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號外

抖音、快手、知乎、小紅書、視頻號

同時開通了哦!

搜索「馮欣源」可關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