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第四回》中,天庭招安孫悟空,玉皇大帝官封其管理御馬監的【弼馬溫】一職。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當心高氣傲的孫悟空偶然知道【弼馬溫】乃「芝麻綠豆」的卑賤小官以後,惱羞成怒,大鬧天空,暴打天兵天將,自封「齊天大聖」。
在取經途中,豬八戒和孫悟空鬥嘴,經常破口大罵「遭瘟的弼馬溫」。甚至連各路妖怪都時不時嘲笑這段「黑歷史」,總是讓孫悟空氣得撓耳抓腮,暴跳如雷!
當過「弼馬溫」,成為齊天大聖諱莫如深的「人生污點」!
在中國歷史官制中,確實有「御馬監」的編制機構,但並沒有「弼馬溫」這個官職。雖然,「弼馬溫」是《西遊記》作者虛構,但並非無中生有。
其實,這跟古代「猴避馬瘟」的習俗有關,故「弼馬溫」實乃「避馬瘟」的諧音。
「馬廄養猴,能避馬瘟」在古代文獻的記載非常多,如: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
(梁)陶弘景《名醫別錄》:系獼猴於廄,避馬瘟。
(宋)梅堯臣《宛陵集》卷十二《詠楊高品馬廄猢猻》:嘗聞養騏驥,辟惡系猿猴。
(宋)蔡正孫《詩林廣記》後集卷六引韓鄂《四時纂要》: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避惡,消百病,令馬不著疥。
(南宋)洪邁《夷堅三志·辛》卷四《孟廣威獼猴》條目:好養馬,常蓄獼猴於外廄,俗雲與馬性相宜。
(明)喻仁、喻傑《元亨療馬集》:避瘟疫氣,用猢猻。
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也頻見「馬廄養猴」,「馬、猴」是長達兩千年的好基友。
四川成都曾家包東漢墓出土的《釀酒、馬廄、蘭錡圖》石刻畫像,畫像中有「馬廄系猴」的景象:馬廄中的猴子正拿著東西喂馬, 姿態生動逼真。
漢代官宦豪族的馬廄常常是二層:二樓是養馬人住所,一樓是馬廄。
山東嘉祥武氏祠東闕畫像石中,馬廄一樓有養馬人站在馬後整理馬尾,馬廄二樓右角屋檐上攀緣一隻猴子:
徐州出土的《雙闕·樓台·馬廄圖》漢代畫像石,兩層馬廄的屋檐也有一隻猴子:
北京故宮所藏的唐代畫作《百馬圖》中養馬人也養了一隻猴子:
不僅中國古代有馬廄養猴的習俗,古代日本也有。
日本平安時代的《一遍聖繪》中「馬廄和猴」的插畫:
日本鎌倉時代的《石山寺緣起》繪卷第17 紙中「馬廄和猴」的插畫:
日本平安和鎌倉時代也有在「馬廄養猴」的習俗,這應該是唐宋時代漢文化東傳的結果。
(以上圖片材料引自注1、注2)
台灣學者邢義田認為「養猴防馬病」的習俗,源自草原文化的習俗,後來傳到中原,中原人喜歡用諧音討吉利,於是,就出現了「馬上封侯」這種吉語和吉祥圖案的濫觴。【注3】
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騎馬猴子」,引自【注4】
「猴、侯」諧音雙關,「猴」騎於「馬上」,諧音取意「馬上封侯」。
「馬廄養猴避馬瘟」的原理,有種說法是關於可能利用了猴子好動的天性,讓馬總保持在一種警覺狀態,使得馬不躺下睡覺,因為馬正常是站著睡覺, 躺下睡覺則容易生病。【注5】
我是無法判斷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僅供讀者參考。
【MBA智庫百科】甚至還有「弼馬溫效應」的詞條,「弼馬溫」的英文是漢語拼音【bimawen】:
從這個詞條的介紹來看,「弼馬溫效應」有點類似與「鰱魚效應catfish effect」。
中醫典籍還有一種更加離奇的說法!!
出自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引《馬經》——母猴月經流到馬的草料上,馬吃了可以避馬瘟:
《本草綱目》引《馬經》: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天癸」也即「月經」)
「猴子的經血」在中醫藥中叫做「申紅」、「猴結」、「猴竭」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猴經,入藥名申紅。深山群猴聚處極多, 覓者每於草
間得之, 色紫黑成塊, 夾細草屑。雲是母猴月水干血也。廣西者良, 治干血勞。
林呂何《廣西藥用動物》一書也有所載:
猴結是母猴經期和生育時所排出的血, 遺留在石山岩洞間, 用人工收集。治婦女血虛弱和貧血等症。
我在網上的搜索了一下,「猴結」是這個樣子:
引自【中藥360】網站
「猴經血」入藥的說法也太過於「狗血」,簡直叫人沒辦法相信。
我大略看了兩篇醫學論文,廣西百色藥品檢驗所用現代醫學研究顯示——猴結是「動物糞便」或者誤將一種叫「五靈脂」的中藥當做「猴結」:
注8
綜上所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