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新證:伯也執殳——古兵器「殳」與「投石索」

2020-01-26   小漢字見大歷史

《詩經·國風·衛風·伯兮》描寫的是一位衛國女子思念遠在戰場上的丈夫:


開篇四句大意是:我的丈夫,是邦國的英雄,他手執殳,是為君王征戰的前鋒。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執殳」後來漸漸演變成代指為君王效力的士兵,如: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饋餉人推輅,誰何吏執殳。


那麼,《詩經》中的「殳」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古兵器呢?

《詩經毛傳》和漢代以來經傳註疏,都將「殳」解釋成「長丈二的無刃兵器」,「殳」和「杸」是古今字:

引自《故訓彙纂》,頁1196

東漢《說文》引《禮經》,認為「殳」是以「積竹」的方式製造杖式兵器:

《說文》:「殳,以杸殊人也。《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車旅賁以先驅。』

所謂的「積竹」也叫「攢竹」,也就是古代用「竹子、繩索、繩索、生漆」等多種材料加固木質棍棒的一種方法,用於戈矛武器的槍柲,所以也叫做「積竹木柲」:


雖然古人的經傳註疏比較一致,但誰也說不清「殳」這個古兵器實物到底是怎樣樣子。

一直到1978年,曾侯乙墓考古發現了7件形式相同的青銅兵器,如下圖:

其中有三件上面有「曾侯戉之用殳」五個金文:



引自《曾侯乙墓》,上冊,頁293、295


引自《殷周金文集成》,器號11567-11568

而且還發現了還沒有完全腐朽的木柄,其形制正是文獻中所記載的「積竹木柲」:


《曾侯乙墓》,頁294

下圖正是湖北博物館所展覽的一件「殳」:


但是,問題來了,曾侯乙墓出土的兩種形制的殳,都是有「刃」的:並不像文獻記載說的「無刃」:


引自:《隨縣曾侯乙墓》,頁47

湖北博物館編寫的《曾侯乙墓》一書認為:「殳」有兩種,有「刃」的「殳」叫做「銳殳」:

《曾侯乙墓》,頁296

似乎這個公案已經完美的結案,但是,我們通過觀察「殳」的甲、金文發現,「殳」像從「又(手)」執兵器之形,但古文字中兵器的形制完全不像「木柲」有「一丈二尺」長的「殳」:


以下是甲、金文「殳」的另一些字形:





甲骨文的「殳」從字形來看,像手持某種彎曲狀、末端比較大,而不是尖銳的武器。

當我無意中看到一種使用古兵器投石器的圖片,我覺得「殳」字應該就是在描摹「古人在用投石器」這種武器。



如下圖是兩河文明亞述帝國的士兵在使用投石器的浮雕:


圖引自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

甲骨文「殳」非常傳神的刻畫了古人揚起投石器將要發射的那一刻:



投石器也叫「飛石索、機弦」,是一種始自石器時代的古老兵器,廣泛出現在個人類文明中。比如:《聖經》中記載的大衛王用投石器擊倒巨人歌利亞。

下圖是考古所發現的石器時代的石球:


圖引自《中國古代兵器圖集》,頁16

雲南有些少數民族至今還在使用:



在youtube上爆紅的澳大利亞原始小哥,用樹皮製作投石器,經過幾天訓練,就幾乎能百發百中,威力非常巨大,能擊倒一顆小樹:





綜上所述,從「殳」的古文字字形來看,與古人使用投石索實在是太吻合了,我個人覺得「殳」應該是「投」的本字,古無舌上音,上古音「殳、投」是諧聲的。

《詩經·伯兮》中「執殳」,很可能已經不是「殳」的本義,而是引申義,這個引申義的後起字也即「杸」,「杸」這種兵器跟經傳文獻的所記載「丈二、無刃、積竹柲」非常吻合。

當然,還是要強調:並不是想推翻現有學界結論,而是提供一家之言,僅行兼聽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