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豬肉以後,就全部都是通縮了嗎?降息還是加息?房產有影響

2019-11-15     無念地產觀

01

通縮還是通脹?

恆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4天前對10月物價數據進行了點評,標題非常的抓人眼球—-拿掉豬以後都是通縮!

任博士分析到,10月CPI環比上漲0.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3.6%,非食品價格上漲0.2%;食品中,畜肉類價格上漲14.7%,影響CPI上漲約0.91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20.1%,影響CPI上漲約0.79個百分點,占CPI環比總漲幅的近九成。

而同時,非食品CPI繼續下行,PPI同比-1.6%,PPI連續4個月通縮,實際利率上升。所以,若是扣除掉豬肉的上漲因素,CPI環比上漲只有0.1%,同比上漲只有1.3,配合現在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反映的明顯並不是通脹,而是需求側的低迷和蕭條,實際上已經是通縮!

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想到了美國74年和80年,GDP增幅分別是-0.5%和-0.2%,而CPI到了11%和13.5%,而在這段時間內因為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引發了石油危機,產量從每天的580萬桶驟減到100萬桶一下,價格每桶3.56美元漲到了39.5美元。

於是有賣方分析師就說了「剔除掉石油,俺們美國就是通縮!」

但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爾克立馬就開噴了:滾犢子,剔除石油,難道你們家車可以用水開?

02

加息還是減息?

從10月份的物價數據出發,任教授認為,當前價格上漲的核心驅動力僅僅是豬肉,工業品的價格卻持續下跌。如果沒有工業品價格的上漲配合,全面通脹的預期無法形成,因此也不會有全面通脹。

更可怕的是,如果通過緊縮貨幣來治理豬肉價格,將會導致企業盈利下滑,降低居民收入,還有可能導致失業壓力增大。那時,我們將面臨的就不僅僅是吃不起豬肉的問題了。

所以他旗幟鮮明的提出,當前要做的,就是降息!同時,還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比如適當擴大中央財政赤字,優化減稅稅種等等。

而在80年代的美國,在同等情況下(只是把豬肉替換成石油),保羅沃克爾在做的,卻是加息

在1979年美國通脹高達13%之時,卡特總統任命保羅·沃爾克為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決心終止長期的高通貨膨脹;在他的領導下,聯邦儲備系統放慢貨幣供應的迅速增長,允許利率提高。

這些政策導致自大蕭條以後美國1982-1983年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然而通貨膨脹卻得到牢固的控制,從此保持低速。1983年沃爾克被重新任命,任期4年;然後的然後……繼續加息!

沃爾克的貢獻在於,確定了物價穩定作為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並靈活的相機選擇政策,避免過於僵化的以貨幣供應量為絕對調控目標。這些使美聯儲得以堅持高利率的貨幣政策重塑美聯儲的公信力,解決通脹問題。

沃爾克在維護美聯儲獨立的前提下,以靈活的政治手段與總統和國會達成妥協,實現了降低高通脹的目標。里根政府在減稅的同時擴大財政支出,使美國政府出現巨額的財政赤字。因此,金融市場的通脹預期猶存,長期利率居高不下。

03

長期還是短期?

毫無疑問,從PPI來看,加強逆周期調控,通過降息來放寬貨幣政策,並配合相應的財政政策和改革政策,對減輕企業負擔、提升經濟增長速度,舒緩就業壓力,穩定社會環境有立竿見影的作用。當然,房價也會順勢有一段明顯的上漲周期,對於目前深陷融資困境的各大房企,也是個極好的消息。

但是從長期來看,這樣來做,是否就是對的呢?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也許並非如此。在任教授的反面,保羅沃爾克堅定的實行了四個措施:穩定貨幣供應量、減輕稅負、縮減開支、減少政府干預。

美聯儲在通貨膨脹率已經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繼續實行高利率政策,迫使美國政府出台增稅方案,為以後的柯林頓政府財政收支平衡奠定了基礎。美國終於在1983年迎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高峰。

但在解決滯脹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問題。1982年經濟極度緊縮,汽車銷售額降到20年來的最低點(是不是又似曾相識了?)、房價跌跌不休。製造商和農場主們怨聲載道。這一年1/2月號的田納西州《專業建築商》雜誌在封面上怒火萬丈地刊登對沃爾克及其聯儲會同事們的「通緝令」,控訴他們「預謀並冷血殘殺數百萬小企業」、「劫持房產主的美國夢」。而政府內部,如財政部長唐納德·里根等人,對他的政策也發出了最強大的反對聲浪。

沃爾克時期的美聯儲成功解決了通脹問題,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高利率促使美元在國際市場上升值,商品進口額大增,給本就受到高利率衝擊的美國農業、製造業更大的打擊,而金融業、服務業藉此機會得以發展。

除此之外,高利率還推動外國資本投資美國金融市場,為美國經濟復甦提供了資金,但也使美國深陷巨大債務。里根的減稅政策則加大了美國人的貧富差距,而在滯脹時期養成的借貸消費,成為此後美國人的主要消費方式。

04

房買還是不買?

在無法確定未來貨幣政策方向的情況下,我們過去十年的「一印解千愁」、「房價只是一種貨幣現象」的傳統經驗很有可能會失效。

從8月份以來人行的實際動作來看,即使是降息操作也顯得極為謹慎。11月5日,人行第一次在CPI破3的情況下降息,遏制了市場對於豬肉通脹的恐慌情緒,傳達了清晰的穩增長的政策信號。但畢竟是有限空間裡的謹慎操作,談論四季度是否一定降息,為時過早。

更何況有美國的前車之鑑,相信人行也會更謹慎的根據現有經濟數據確定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寄希望於永遠寬鬆的貨幣量並不現實。

萬一我們不考慮任教授的建議,而走上保羅沃爾克之路的話,要知道,從1970年滯漲開始到1983年開始新的經濟增長高峰,一共經歷過了整整13年的時間。

在這13年間,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股市房市雙雙衰退,標準普爾還經歷了歷次調整中的最大跌幅。如果是高槓桿殺入樓市的買房者,只能自求多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6wRb24BMH2_cNUgse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