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智慧是如何塑造的?——LTAD模型(5)

2020-09-12     冰球家

原標題: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智慧是如何塑造的?——LTAD模型(5)

關於LTAD,我們之前已經相繼介紹了基本內容、階段劃分的標準、運動素養、基本動作技能、基本運動技能等概念。今天,我們再分享一下非實體化的一些概念,如認知、心理、情感等。它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運動能力的提高同樣至關重要。

一、 人的全面發展:身體、認知與心理

人的成長與發展可以簡單分為三個維度:身體、認知與心理。

身體的發展,涉及到身體各種器官、系統與體型的生長和變化,也包括身體的感知覺、運動技能與機體健康的發展與變化。

認知的發展,涉及到學習、注意、記憶、語言、思考、推理、創造性、智商等要素。

心理的發展,則涉及到情緒、情感、性格、人際關係、社會交往、情商等。

身體、認知與心理這三個維度,並不是模塊堆積或線性切割的,它們密切聯繫、相互滲透、深刻影響,呈現著彼此牽制又相互促進的複雜關係。實際上,我們沒法去把它們截然分開,我們只是為了易於解釋和敘述方便的需要,才把它們分開來表述。

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樣一個共識:個體與群體(球隊)的運動能力及競技表現,並不只是身體維度上的展現與發揮(儘管主要表現為身體的行動),它更是人的認知層面與心理層面能力的聚合展現。沒有好的認知能力,就無法注意、思考、判斷,並在正確的時間及時行動;沒有好的心理能力,就無法正確有效地應對壓力、疲憊、逼迫、干擾、挑戰、緊急情況等形勢。

心理、認知和情感因素,對每個運動員的發展都至關重要!而且大家也都會同意:只有運動員在身體、認知與心理三個層面持續地協調發展、綜合提高,才能夠推動其運動能力與競技表現的進步。

二、要重視認知與心理的發展

但是,如果悉心翻閱國內一些中小學校隊與俱樂部運動隊教練們的訓練教案(如果有詳細的話)、乃至部分國家隊的訓練計劃,它們的內容通常都是主要指向運動員身體維度上(體能、技能、熱身與放鬆、恢復與再生、營養飲食等)的提高;進一步查閱國內的運動訓練大綱,也能發現,大綱內容也是圍繞著體能、技能、戰術。

但如果你有機會看一下歐美國家優秀的運動訓練大綱,或者是教練員培訓手冊,可以看到,其中除了包含體能、技能、戰術、恢復、飲食等內容之外,還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講:領導力leadership、溝通communiction、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互動interaction, 管理management,計劃與設計planning & designing.........

這些,都與人的認知心理情感等,密切相關。

當然,國內的運動隊也重視。由政工幹部們對運動隊進行思想教育。通常都是講政治、講意義、講價值、講使命、講責任、講學習.....

而國際上頂尖的職業隊與國家隊,都開始配有心理教練、運動心理顧問乃至高級心理諮詢師。當然,主教練也基本上是極具領導力與溝通能力的高手(如黑鷹輝煌時候的大Q,公牛輝煌時候的禪師)。

是的,中外在這一領域目前還有太大差異,很值得深入對比研究。

三、LTAD中的認知與心理發展

下面,我們開始具體介紹LTAD中關於運動員的認知與心理發展(根據發展心理學,心理發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已經包含了情緒、情感;但是,LTAD中將情感emotion與心理並列,可能是為了進一步強調情感的重要性 )。

身體和技術、技能,都需要長期地、循序漸進地發展;運動員的心理方面的發展也是如此。這包括一系列的知識,如公平競賽與運動倫理等基礎知識,運動訓練與競賽中的心理技能、情緒調節、價值排序和決策。

給運動員制訂系統化的訓練計劃時候,應該注意以一種互補共濟的合力方式去幫助運動員發展各個方面,包括心理、認知和情感這些組成部分。

實際執行訓練、比賽和恢復休息計劃的時候,也應考慮到每個運動員的認知、道德和情感的發展。

這並不簡單,因為在認知、道德和情感發展的各個階段之間,沒有明顯的過渡標誌。而且,它不像體能與技能那樣可以比較顯性地去觀察與測量。

下圖可以給一個概況,它綜合了世界著名教育學家皮亞傑Piaget在1954年提出的智力發展階段劃分理論,埃里克森Erikson在1959和1964年提出並完善的情緒發展階段劃分理論,並與運動員長期發展模型的前5個階段相匹配,由此製成了一張表格,可以為教練員、家長們提供一個基本的指導。

運動員長期發展階段與身體、認知、情感展階段的關係

四、認知的發展與運動訓練

認知的發展,可以簡單理解為智力的發展。兒童在LTAD的積極開始階段(0-6歲),等同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兒童的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與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

皮亞傑認為,0-2歲的嬰兒處於感覺動作期,嬰兒通過感覺經驗(例如看或聽)與身體肌肉運動之間的協調,來建構對世界的理解。皮亞傑認為,「嬰兒以肢體動作接觸周遭環境的過程中, 逐漸認識這個世界」、「嬰幼兒從出生時的本能反射行為,到本階段結束時,開始出現符號思維」。

2-7歲的幼兒處於前運算階段,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性。

所以,總體看來,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年裡,嬰幼兒通過運動和感官體驗、探索周圍的世界。他們在一歲的時候,開始明白物體是永久性的;兩歲的時候,通常能夠計劃和進行身體的運動去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比如移動一個物體、去拿到它後面的一個物體。在2歲到7歲之間,孩子們開始掌握語言,發展談論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想像力);這時候,他們仍然保持著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在這一階段,角色扮演和象徵意義對於孩子的發展特別重要。比如,一張毯子蓋在椅子就成為王子的城堡。

皮亞傑將兒童7-11歲命名為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這個階段,兒童開始根據具體的經驗與思考去解決現實問題,能使用操作、控制、使用具體的物品幫助思考。11-16歲的兒童少年,則處於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他們逐漸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思考解決問題。

這個具體運算階段,對應著LTAD的第二階段——打好運動基礎階段(男6-9,女6-8 ;Fundamentals)以及第三階段——學習到訓練階段(女8-11,男9-12;Learn to Train)。每個孩子都在不斷地發展著邏輯思維能力。

具體運算階段包括運動員長期發展的後三個階段。他們開始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儘管還很抽象。但是,比賽詳細計劃與比賽的戰術、戰略——對於10歲之下的孩子而言,還是仍然很難去理解與掌握。

這個具體運算階段的後期,也就是LTAD的「學習到訓練」階段,孩子們可以充分理解「可逆性」和某些行為的後果(比如,理解冰球的背後衝撞是嚴重的犯規,籃球的5次犯規就意味著被罰下場)。在孩子12歲左右開始,抽象思考的能力逐漸變得越來越強,邏輯思考和演繹推理的能力也愈發展現出來了。這些,是孩子青春期發育帶來的大腦能力的變化與成長。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制定長期與系統的計劃或安排,也能夠完全理解遊戲與比比賽的規則,以及清楚的知道他們的各種行為將帶來怎樣的後果。

冰球教練、家長和管理者們讀到這裡,或已明白:為什麼10歲以下的兒童不要求去教授戰術。 你應該也能理解:為什麼要用小場地去打3vs3的比賽。因為對於10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思維只能理解你-我-他之間的、簡單局勢下的球的傳控;真的難以把10個人的跑位——這麼複雜、抽象的情景,在高速激烈運動(對孩子的確是)的同時,在大腦里進行良好的預演、運算與預判。

當然,如果逼著孩子死記硬背和用軟磨硬泡的方式在冰場上重複訓練,他們也能掌握這些套路;很大程度上,還會把沒練過這些戰術的同齡對手打的稀里嘩啦。但這種做法,肯定會阻礙孩子們未來的創造性與批判性思維發展,限制了他們在運動道路上走的更高更遠。

所以,如果您看到比賽間歇,隊員席里教練拿著戰術板對著一群8歲的孩子去畫戰術路線,要求各種傳切、跑位,場內還是打的標準場的6vs6比賽。您就應該明白,孩子們基本上是聽不懂、記不住的。雖然他們在點頭:「聽懂了嗎?」--「聽懂了」;「記住了嗎?」--記住啦。

五、心理情緒與運動訓練

發展心理學泰斗埃爾克森Erikson認為,人的成長,要經歷8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psycho-social development)。這8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1個青春期階段和3個成年階段。各階段逐漸產生,「一個階段在時間和空間上緊接著另一階段」,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發展基礎之上的,這八個階段也是漸次遞進、緊密相連的。

人在每一個心理的發展階段,都有其應該完成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的解決,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才能獲得較好的發展。如果某一個階段的核心任務,處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敗,則會出現個人同一性的殘缺、不連貫的狀態。處理的成功與失敗即為兩個極點。例如,嬰兒期時的最優狀態,是基本信任的狀態;最劣的狀態,是基本不信任的狀態。核心任務的處理結果,會影響人的一生。

第一階段: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嬰兒(0~1.5歲)

不要認為嬰兒是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這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

第二階段: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幼兒期(1.5~3歲)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跑、咿呀學語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或叛逆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按時吃飯,洗手、不要打人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有了自主感,他們會堅持自己的各種等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覆應用「我」、「我們」、「不」的詞彙,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第三階段:主動對內疚的衝突--學齡初期(3~6歲)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他們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第四階段: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學齡期(6~12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第五階段: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青春期(12~18歲)

這一階段,青少年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各種認同體中)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它會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忠誠」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我們綜合看以上五個階段,涵蓋了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重點,也是對運動參與者長期發展最為重要的階段,而 影響他們的最重要人物:家長、教練或學校教師,理解這些理論就極為重要。

3歲之前的嬰幼兒心理發展中,希望--願望--信任--意志,是心理發展的核心任務。在4-6歲之間,孩子們將通過學習做計劃和自己獨立做事情、來主動地去達成目的。這時候要積極給與鼓勵,讓孩子們發展獨立完成事情的信心。

能力,是6-12歲(基本等同於LTAD的第二和第三個階段)的核心任務。這個階段,孩子們開始判斷和比較自己和他人行為。他們認識到能力的差異,如果他們認為自己很不如別人,可能就會退出參與。拿冰球來講,這就是為何少兒冰球要對比賽分級、分層的原因。

讓孩子們都保持信心,都能享受到冰球的快樂,都能不斷提高、感受進步;而不是讓比賽隊伍的差距太大,不要鼓勵過度訓練和競賽。比賽分層、分級,保持基本的勢均力敵,乃至交叉混合比賽玩。孩子們能愉快地參與,這很重要。同齡中低級別的,未來可能會升到高級別中去;高級別的不一定一直處於高級別。孩子的發展是動態調整的,有早有晚、有先有後,不同步調的。不要擔心,讓他們奮力拚搏、愉快地玩,不斷有提高,最重要!

假如一個群八歲的孩子,比賽中經常被對手K個10:0,12:1這樣的懸殊比分,這會極大挫傷孩子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孩子們的心理,還沒有成熟到能夠掌控自己情緒的階段,沒法和青年或成人一樣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這個階段,很難進行有效的挫折教育。這時候孩子的心理還不能承受持續性的挫折(你可以給一個15歲的孩子講挫折教育--堅持、努力,愈挫愈勇,如果方法得當、會很有效果;但如果對一個8歲的孩子用失敗、挫折去教育他/她,很容易適得其反)。而且,如果集體環境中,經常發生各種諷刺、譏笑、嘲弄、看不起乃至指責、辱罵等語言暴力,更是對孩子心理的極大傷害(在國內少兒冰球隊里,這種來自隊友或教練的冷暴力有時候並不罕見)。所以,友好互助的集體氛圍很重要,教練的領導力就體現在這裡;正向教育也特別重要——讓他們看到進步,看到希望,有成就感、不斷提高、達成目標,鼓勵他們參與,享受快樂,保持動力。

冰球運動,是一項「大器晚成」的運動。所以說,家長與教練們不要忽視孩子心理、與情感的發展,教練不只是教技術、教戰術、練體能、去追求贏,而是讓每個孩子在當下、通過運動訓練與競賽獲得好的發展(身體、心理與認知),並為未來做準備。

大家都知道,高水平競技運動中,特別是球類運動如NHL、冬奧冰球賽,球隊彼此在技能與體能方面都差不多開發到了極限。高手們之間的對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心理與認知。強大的自信心、堅定的勇氣,包括頂住各種壓力的堅強意志、永不放棄、堅持抗爭的精神、精準的預判、迅疾的決策、敢於承擔直接行動的勇氣........這些很大程度上是心理與認知的力量。它來自於兒童少年時期的養成,需要家長、教練和老師們長期地去保護與培養。

12-18歲的青少年心理上的發展,是建立自我認同、群體認同、發展「忠誠」的品質。集體(特別是運動隊),對他們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塑造作用。而運動能力與競技表現的不斷提高並獲得外界的支持、鼓勵或讚揚,能夠增強他們持續提高的內在動力,他們也會自我反省不足並更加努力,力求獲得群體的認同,忠誠於群體(集體、或球隊)。這一時期,青少年也處在人生價值觀的混亂期、困惑期、形成期,需要積極、正向的引導和價值教育。對孩子們來說,探索自己的世界和想法是很重要的,父母或教練不要去施加壓力。否則,可能會導致他們更加困惑。

六、小結

運動員長期發展的一個主要目標,是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只有身體(技能)、心理、認知的全面、均衡地持續發展,才能有更好的基礎,才能長久地支撐一個運動員卓越的運動能力與競技表現。反過來,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對他們的發展,無論是運動能力、還是智商、學習能力與效果包括心理發展,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練、家長與體育老師們,還是要去主動地學習,掌握一些正規權威的教育學與兒童心理學的理論。

幫助孩子們制定訓練計劃、賽事計劃以及指導孩子們參加各種體育鍛鍊或比賽的時候,既要充分考量孩子們的心理情感與認知的發展階段,也要強調體育道德、公平競爭和品格建設。而LTAD模型,已經充分考量到了這些方面,為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運動訓練與競賽,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指導,是我們幫助兒童青少年在運動中獲得成長的重要指南。

(本文為「冰球家」原創及編譯。歡迎轉發傳閱,請勿用於商業用途。未經允許,嚴禁以任何方式轉載)

預告:本系列下一節將介紹LTAD的敏感期與可訓練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wfkhHQBd8y1i3sJna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