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AD系列的上一篇,分享了周期化訓練的安排,詳見: 凡事預則立,運動訓練與競賽的周期化是如此重要--—LTAD模型(9) 。周期化,就是根據年度內的重點賽事活動,把年度訓練和比賽的日曆表劃分為不同階段,例如賽前訓練和準備、比賽、賽後休息和恢復等。運動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訓練計劃,以優化他們的發展,促進他們的身心發育及運動競技能力的成長。科學的周期化安排,已經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並在許多體育運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周期化安排之中,最為重要的是高質量的訓練與競賽的比例安排。具體應該怎麼做,請看下文:
一、周期化安排:年度計劃的確立
一名教練,無論是執教少兒球隊還是高水平競技球隊,制定科學的訓練和比賽計劃都是他(她)的重要工作。這通常包括:在賽季開始前設計好年度計劃,統籌球隊的訓練、參賽、團建及其他社交活動,密切關注並確保球隊的短期和長期的目標實現。
首先,教練要與隊員、家長和俱樂部的管理及後勤服務人員組織賽季前的統籌會議。教練要充分了解各相關方對本賽季的期望,並尋求他們對比賽和練習日程等問題的意見。當教練組在明確球隊本年度的目標時,還要充分考慮隊員除了比賽之外,還有哪些目標對他們是最為重要的?
其次,圍繞常規賽、錦標賽或季後賽這樣的重大賽事,建立球隊長期與短期的目標:根據球員的年齡層次和技術水平,教練組可以建立諸如球員的技術發展、體能提高、位置意識以及 贏得哪些比賽等分解的小目標。
如果是圍繞一個主要賽季,可以將計劃分成三個部分:賽季前,賽季中和賽季後;並把日曆年劃分為賽前長期訓練準備、賽季比賽階段、以及賽季後的休息和恢復的等適當的時段。根據球員的年齡和技術水平,建立訓練目標,包括身體,心理和戰術準備、技術發展等。
最後,利用年度計劃來進行評估。球隊的教練組,要經常用這個計劃來激勵和評估你的球隊,並為隊員們的進步與提高提供具體的反饋。而且,較為重要的是,讓隊員自己有機會去評估個人的表現和發展提高情況。必要的時候,年度計劃也需要根據球隊的具體表現隨時做出適當調整。
二、競技能力培養與提高,重在系統科學訓練
用NBA巨星艾倫·艾弗森的話來講,「當一名運動員到了提升技術的階段時,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日常訓練,並非比賽」。雖然艾弗森一反常態的話語被指存在斷章取義,但這句話卻映射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Allan Iverson 對於訓練的強調
冰球運動員的個人技術培養與提高,特別是對於少兒選手,絕不應該通過參加過量的比賽去實現。讓孩子加強不同運動素質和技術能力的綜合訓練,才是重中之重。
可以說,一堂50分鐘的科學訓練課,無論球員對球的觸控還是技術練習的連續性,在頻次與時間上都遠遠超一場比賽。美國冰球協會的Ty Hennes曾表示,「以青少年隊員的觸球為例,一堂系統的訓練課相當於11場比賽」。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和美國冰球錦標賽期間,美國冰球協會就對球員比賽中的控球進行系統研究。研究報告表明,即使作為一名優秀的冰球運動員,也需要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控球上。通過對參加奧運會的優秀冰球運動員調查發現,他們在場上控球的平均時間為1分05至07秒左右(是不是有點驚人?)。
換言之,一堂系統設計的冰上訓練課程,既能提高少兒選手冰上練習的連續性與觸控球機會,也使得訓練變得豐富有趣,同時還會增強他們的球技(需要科學的訓練計劃,助教的協助與高效的執行。如果是像國內一個教練帶二三十名孩子在場上訓練,訓練節奏與強度會弱一些)。同時,配合小場地的對抗練習,在有限的區域內去鍛鍊隊員的核心技術與快速反應,這些也將成為隊員的制勝法寶。
讓一個孩子對某件事情失去熱情,最快的方法就是不讓他親臨其中參與體驗(比如,訓練中,孩子站著不動、排隊等待或聽教練講解的時間太長,甚至,孩子在冰場上靜止的時間比進行有強度的訓練時間還多——這肯定不是高效訓練的方式)。一次訓練課下來,如果是在小場地或小區域內進行高強度訓練,選手可能擁有30分鐘以上的觸控球時間,更有助於有提升球技,而且還不枯燥(這也是小場地比賽,以及分區訓練的重要性體現。反觀國內,常見的是一個教練帶一幫孩子占用一整個標準冰場---這也是冰場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小區域內的高質量冰球訓練
在北美體育商業化急劇發展的當下,一些年齡段還在12-14歲的冰球隊,每年參加的正式比賽數量幾乎與職業隊差不多,並遠超大學校隊的參賽數量(一般20歲左右的大學球隊賽季40場左右,稍高些的美國冰球聯賽AHL年均60場左右,頂級的NHL也就90場左右)。少兒冰球正式賽事的增多,並不是運動科學發展的結果,而是商業的勝利,資本的勝利。當然,很多家長不願坐在看台上看訓練,而是希望能有激烈的比賽、並為之歡呼投入其中,這也是誘因。
對於準備走競技體育之路的運動員來說,上述方式不利於個人技術的長期發展。特別是對那些處於青春期初期的孩子們來說,無疑是徒增負擔。這是因為,一方面,個人能夠參與冰球運動的時間與精力是既定的,頻繁比賽占用的時間多了,高質量訓練的時間就會少。另一方面,球隊(包括家長們、領導們)的關注重點,變得更加基於結果(比分、輸贏),而不是過程(快樂、提高與成長)----這其實是違背冰球人才成長規律的。對於兒童青少年的運動競技能力發展來講,必須在適當的年齡段、堅持正確的訓練和比賽比例。
當然,對只是享受運動快樂、不過於強調競技提高的群體來講,每周一次訓練、一次比賽,或者都是比賽玩;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安排訓練和比賽都是可以接受的。
很多人承認,日常訓練是每個球員提高球技及競技能力的必經之路。但是,更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訓練一定是艱辛、枯燥、乏味的,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其實不然。
優秀的教練在掌握訓練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的基礎上,還努力讓運動員在有趣的、極具挑戰的訓練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快樂、成就感,也能夠提高每個人的競技能力。執教、既是科學、也是藝術。運動員 訓練中會有壓力、疲憊、辛苦乃至傷痛,優秀的教練會高質量的設計訓練計劃,在執行中特彆強調運動員的良好體驗,也能切實地提高每個運動員的訓練成效。 教練員只有去深入地研究、探討訓練理念、內容與方法、手段,了解教學對象的需求,不斷開拓眼界吸收借鑑,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執教能力與訓練質量。對於很多教練來說,突破傳統體校那套「馴獸」式的方式、確保每一位運動員在高質量的訓練同時、從中獲取良好的體驗,無疑是極大的挑戰。
美國冰球人士Roger Grillo表示,「隊員的訓練模式才是發展的硬道理。這與他們參加什麼聯賽、在什麼球隊、打多少比賽無關」。
三、比賽也應該是為了提高與發展
LTAD強調,體育愛好者或者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發展,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運動員每個成長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身心發育特點、及相應的發展目標與任務。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心理水平的可持續發展與提高才是最重要的;對於職業運動員來說,當然是獲得優異的比賽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LTAD每個階段最優化的競賽日常安排,最為關鍵的就是運動員的成長與發展。在某些階段,發展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敏捷、平衡、協調等)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比賽。而在LTAD的稍後階段,運動員在比賽中競技能力的發揮與獲得比賽勝利,又是核心要點。當然,這些都需要科學的訓練(心理、體能、技術、戰術等),以及良好的保障支持(營養、飲食、恢復、睡眠、康復等)。
美國冰球協會建議少年球隊訓練與比賽的比例應保持在3:1。隨著小球員年齡的增長與競技水平的提高,比賽所占比例會逐漸提高。對於8歲及以下球隊的比賽,強烈推薦小場地或半場的比賽模式。這不僅是對訓練本身的探討,而是針對正確的訓練方式的思考(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LTAD階段 | LTAD的訓練與比賽比例建議 |
1.積極開始活動(0-6) | 沒有特定比例。所有活動的組織都要去發展孩子們對於運動的熱情與興趣,通過參與和玩耍去提高他們的運動素養 |
2.打好運動基礎(6-9) | 所有的活動都應該讓孩子們感興趣,可以有一些改良的、結構化的競賽活動 |
3.學習到訓練(8-12) | 70%用於正式訓練,30%用於實際比賽; |
4.訓練到訓練(11-16) | 60%用於正式訓練,40%用於實際比賽 |
5.訓練到競賽(15-23) | 40%用於正式訓練,60%用於實際比賽 |
6.訓練到取勝(18+) | 25%用於正式訓練,75%用於實際比賽 |
7.終身運動、積極生活 | 基於個人喜好與實際情況、自由安排享受運動參與的好處 |
上表簡要介紹了LTAD各個階段中,訓練與比賽的比例建議。需要注意的是,在青少年運動員的某一特定階段,還要根據具體的年齡、競技發展水平進行適當的競訓比例調整;而且,還要考量到在長期計劃(比如年度計劃)的推進中,訓練與比賽的數量及質量的變化情況。
此外,在訓賽比例設定時候,俱樂部的訓練總監與教練組一定要考量如下關鍵要素:
1)運動員長期發展的第2、3、4、5、6階段,需要特別注意某一專項運動的最佳競訓比例。
2)運動員長期發展過程中,運動員參加賽季的時間長度與競賽水平,應該與促進其競技能力進步與提高的變化需求相適應。
3)在學習到訓練階段,以及訓練到訓練階段,如果運動員(或球隊)呈現出過度參與競賽及訓練不足的狀態,會嚴重導致基本技能和體能的匱乏與「瘸腿」,並會導致未來發展失去後勁。
4)在所有階段中,參加與運動員(球隊)競技水平相適應的比賽層次,對於他們的技術、戰術和心理發展至關重要(比分差距過大對於雙方沒有鍛鍊價值,極容易挫傷弱隊的積極性,也助長強隊的驕傲情緒)。
5)對於兒童青少年而言,參加比賽的核心價值不在於爭輸贏,而在於讓運動員去享受比賽過程,並通過比賽進一步認識自己,發現優勢與不足,為改進訓練獲得持續提高創造條件。
6)眾所周知,目前國內重大賽事的安排一般是由主管部門決定,不是由球隊與教練們設定的,使得球隊的(年度)訓練計劃都要圍繞重大賽事展開(而不是圍繞球隊發展的需求展開),這給球隊訓練和比賽的周期化安排帶來一定的挑戰。例如,兒童青少年的競技能力提高,需要參加聯賽,這是因為:規律的賽事參與,可以讓教練組周期地去檢驗球隊訓練的效果,從而促使教練組研究、思考訓練方法的改進,也可以讓隊員不斷獲得參與賽事的興奮和真實體驗。
但在國內,我們經常看到的是,錦標賽的地位高於聯賽甚至取代聯賽,一支球隊往往是在1至2周內連續進行4-10場比賽,這樣帶來的問題是,球隊難有機會平靜深入地對比賽進行復盤、檢討、反思與總結,也容易造成運動員短時間內的過勞與傷病,更容易滋生「不惜一切代價追求贏」的錦標主義心理。這也是我們一直呼籲建立區域性聯賽或城市聯賽的原因。青少年球隊可以利用高鐵、大巴、自駕等實現快捷的短途旅行,保證每周有1-2次正式的比賽。
7)競訓的整體安排,應該根據運動員長期發展階段去制定相應計劃,以提高運動員的最佳訓練及競技表現為目標。
8)對於個人化項目來講,需要最優化的競訓比例,因為個體差異非常大,要根據每個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去安排訓練和比賽計劃。
9)對於優秀運動員而言,國內與國際競賽計劃都是環環相扣、整合一體的,同時,需要系統性的對專項競賽進行評估,特別是因為特殊原因(例如疫情、自然災害、戰爭等)導致的國內外賽事結構的取消、變動、疊加等情況出現時,更需要做好這項工作。
(本文為「冰球家」原創及編譯。歡迎轉發傳閱,請勿用於商業用途。未經允許,嚴禁以任何方式轉載)
預告:本系列下一節將介紹追求卓越中的時間需求與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