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精進之路:如何用簡單的語言將一件事情說清楚?

2019-06-26     牧心微筆記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寫作」。寫作是表達自己思想的有效路徑,也是一個自己跟自己對話、爭辯、商議的過程。

但如何寫作,如何通過寫作梳理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思想,卻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就像著名作家E·B·懷特說的那樣:「當你說一件事情的時候,確保你說清楚了,如此,你言說的機會才合理。」

很多人會認為,寫作能力難以提高,因為「寫得清楚」意味著使用更簡單、更直接的句子,但在實際的過程中,人們寫文章時候會經常使用過長的句子,句子結構也非常繁瑣,實用的語言經常過於學術化,過於抽象,段落中的句子順序有時也很混亂。

那寫作能力應該如何提高,寫作風格應當如何精鍊呢?美國備受讚譽的「寫作教練」保拉·拉羅克有一套自己的寫作方法,可以幫你解決掉這些寫作困難症,他把自己的方法與技巧集結出版,寫成了《寫作之書》。從這本書里,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保拉·拉羅克(Paula LaRocque),是西密西根大學文學碩士、暢銷書及專欄作家、溝通顧問,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一直活躍於寫作和教授寫作的高校、媒體等領域。2001 年,美聯社管理編輯協會授予她最高榮譽 —— 為新聞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服務獎」。

在《寫作之書》當中,保拉·拉羅克從語言的簡練、故事的書寫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用簡單的語言將一件事情說清楚。短短一句話包含了三點:簡單的語言;一件事情;說清楚。

01 什麼才稱得上簡單的語言?

有一句話叫做:「精於心而簡於形」。有一個作家寫了一本很厚的書,然後他在序言里跟讀者道歉說:「原諒我把這本書寫得那麼厚,因為我實在沒有時間和能力把它寫得更薄——有時候,把一本書寫得薄比寫得厚要難得多。」

一本更薄的書,可能是「精於心而簡於形」的書;而一本很厚的書,表面就非常複雜,可能是因為寫作者很多東西自己還沒有想清楚。

那如何寫得簡潔呢?

1、語言的運用

在《寫作之書》中,保拉·拉羅克給了非常多的實用性的指導,比如:

多用短句、句型多變、緊扣主題;

將長難的詞改成簡短的詞語;

開篇不要使用過長的從屬短語;

刪掉介詞;

限制符號和數字的使用

……

其實我們很容易發現,一些世界級的名著和經典,往往使用的都是比較簡潔明了的語言。

比如,莎士比亞的詞彙量在他那個時代應該是巨大的,但他依然選擇了在故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使用最簡單的語言——「世界是個舞台,男男女女只是演員而已「;」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哲學家加繆《局外人》的開頭只有幾個字:「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這正應了哲學大師叔本華說過的那句話:「真正為了表達思想而寫作的人,總是能用簡明易懂,毫不含糊的文字表達出來,就像古老的諺語總是簡單而深刻。只有那些為了寫作而寫作,想把自己顯得很高深的人,才會用一些讀者看不懂的生僻字眼,複雜的長句子,牽強的短語。」

2.風格的把控

《寫作之書》雖然是一本英文類文章的寫作指導書,但對於任何文字的寫作都具有一定的意義。比如在風格上,作者建議到:

避免惺惺作態、不寫官樣文章、不要過分委婉;

當心時髦語和陳詞濫調;

避免贅言;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限定詞;

……

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寫作要真誠而不做作,要透過自己的文字簡單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為了「炫技」或者使文章「看起來很美」,而忘記了寫作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清晰的表達。

為了炫技而寫作,是最傷害寫作的事情。

02 怎樣選擇好一個故事?

丹尼爾· 平克在《全新思維》一書中,提出未來人們最需要具備的六種思維能力,其中有一個就是故事力。他說:「一定要傾聽別人的故事,讓人生存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故事。」

因為人們生來並不能很好地理解邏輯,但是卻能很好地理解故事。

對於如何選擇好一個故事,《寫作之書》也給出了答案,即要有原型、人物角色、情節。

在作家那裡,故事一般是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說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人物和矛盾。

在原型故事與人物情節的描述當中,最經典的要屬坎貝爾的「千面英雄」理論。

坎貝爾認為,所有的神話其實都遵循一種故事模型,那就是——英雄的出發、英雄的冒險和 英雄的回鄉。

我們細數那些經典故事,比如《阿甘正傳》《千與千尋》《黑客帝國》,裡面的主角都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

如果說套用這個模板,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是重複的,事實上並不盡然。北大何帆教授說:「真正的大師不是想出新奇的故事情節。真正的大師是把一個重複了上千年的故事,再講一遍,還能講得精彩。」

難點就在於如何挖掘故事,講清楚,同時還能寫出深意。

03 如何把這個故事講清楚?

在書中,保拉·拉羅克對於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給出了很好的建議。

1、設置懸念,不要把結果馬上說出來。

保拉·拉羅克舉了史蒂芬·金的一次創作插曲來說明這一點。

《魔女嘉莉》是史蒂芬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因為中途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故事,於是將手稿扔到垃圾桶里。他的妻子恰好看到了被扔掉的手稿,看完之後她對史蒂芬說:「講完這個故事,我想知道結局。」

因為想知道故事的結局,史蒂芬的妻子提出了一個有懸念的問題:發生了什麼事?

正是這個簡單的問題,啟發著史蒂芬·金的妻子寫完了《魔女嘉莉》,並大受歡迎。

因此,一個好的故事的絕妙之處在於,它先激發起作者的好奇心,再激起讀者的好奇心,最後牢牢地吸引著讀者,共同圍繞著這個故事的核心開展開。

比如在小說《白鯨》當中,圍繞的懸念與核心就是「到底是亞哈殺了白鯨,還是白鯨殺了亞哈」呢?

在《解憂雜貨鋪》當中,圍繞的懸念與核心核心就是:這些信到底從哪裡來,想說明什麼問題呢?

因此,把一些懸念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找出一些「秘密」,效果會更好。

2、直入正題,然後展開。

有的讀者會說,剛才不是剛說了要設置懸念嗎?為什麼此刻又要直入正題了呢?

其實,這裡的直入正題,是指避免在寫作的過程當中節奏拖沓、兜圈子,敘述一些沒必要的情節,而是要珍惜筆墨,迅速地進入正題。

比如,剛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學生都是這樣來描述一系列場景和動作的:

「他大吃一驚,飛快地看了她一眼。然後飛快地跑到門口,扭開把手,打開門,從房間裡跑了出去。」

這樣的寫作就是在兜圈子。

我們看看修改以後的樣子:

「他吃驚地看了她一眼,然後離開了房間」。

上一段的問題在於, 對於細節的描寫過於瑣碎,不利於將故事說清楚。修改後的文字看起來簡潔,卻很有力量,在情境方面也留給讀者很大的想像力。

設置懸念與直入正題並不衝突,冗長的敘述才是讀者厭煩的原因。

3、快寫慢校。

很多寫作者都對於「寫不出來、寫得太慢、時效太低」這些問題很頭疼。

作為寫作教練的保拉·拉羅克給了快速寫作的6個步驟,總結一下就是;

搜集儘可能多的信息;

確定故事主線,最好用一句話就能展示出來;

分成若干部分去展開表達;

設計好開頭、過程和結尾;

制定簡易寫作大綱,只選用適合主題的內容;

整理引文或出處。

這6個步驟可以讓我們快速地建立起寫作的機制。

「慢校」,即修改。寫完之後的修改過程尤其必要。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氣呵成,過了一兩天重新打開再進行修改,這樣我們就可以跳出當時的心緒,用一種比較客觀的態度來對待完成的故事。

04 結語

寫清楚一件事情,是需要長期鍛鍊和努力的。

我們不能奢望讀完一本寫作的技巧書,自己的寫作水平就上升幾個檔次。我們只有觸類旁通地將這些技巧運用到我們的寫作中,才能慢慢發現自己的進步。

《寫作之書》除了告訴我們如何用簡單的語言將一件小事說清楚,還告訴我們:寫作是一場修行,文字、風格與故事的把握,歸根到底還是思想的表達,邏輯的闡述。因此,要想寫好一篇文章或者一則故事,還是需要我們紮根現實, 直面生活,養育自己的靈感「繆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m8fpmwBvvf6VcSZwc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