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檢司在元朝,明朝與清代為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時,所設巡檢司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官。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 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因此巡檢司又被稱作二縣衙、副縣衙。
明清時期邢台市的三大巡檢司
巡檢司始於五代,盛於兩宋,金及西夏也有類似設置。元因宋金遺制,所設巡檢司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官,另有京師、沿海、蠻夷地區的較特殊形態。在元代官署中,巡檢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種。但因澎湖巡檢司之設,以聞名通途,頗為世人所矚目,而且在宋元明清巡檢司系列中社區捕盜官屬性最為典型。
巡檢司在元朝,明朝與清代為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時,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除了無行政裁量權之外,也沒有常設主官管,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
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置。巡檢司又被百姓稱作二縣衙、副縣衙。
邢台市在明清時期設置有如下三個巡檢司:
1、邢台西王社巡檢司
《明史》記載:邢台倚。西北有夷儀山,又有封山,一曰西山。又有黃榆嶺,上有黃榆關。又漳水在東南,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下流為胡盧河,至交河縣合滹沱河,此為漳水經流也。又東南有百泉水,其下流為灃河,一名渦水,又名鴛鴦水。西有西王社巡檢司,位於西黃村。
2、寧晉百尺口巡檢司
《明史》記載:寧晉,州東少南。東南有胡盧河,其上流即漳水也,深、冀群川悉匯於此。東北有百尺口巡檢司。
3、南宮董家廟堡巡檢司
《明史》記載:南宮,州南少西。故城在縣西北,成化十六年遷於今治。漳水在北。洚水在南。東南有董家廟堡巡檢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