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思維:對客戶而言,你的產品好不好,跟客戶有什麼關係呢?

2019-09-27   廖江軍

商家:「我的產品這麼好!」

消費者:「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企業和消費者心態的真實寫照。



1960年,被稱為營銷學核武器的西奧多·萊維特發表了他的成名作營銷短視症,在學界和商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他指出:企業衰退的原因在於它們所重視的是「產品」,而不是「顧客」。

美特斯·邦威的創始人周成建,裁縫出身,艱苦創業,成就了美邦的橫空出世。相信每個知道美邦的人都記得他的代言人是周杰倫,還有那句「不走尋常路」。

美邦在2011年走上巔峰,創下百億營收、年凈利潤12億的輝煌記錄後,就掉轉直下,連續下滑,2017年更是虧損超過3個億。

7年過去了,如今美邦的營收約在六七十億區間,遠遜巔峰時期,市值縮水了8成,股價在2塊多徘徊。

周成建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反覆強調,其實自己不懂時尚,「我就想做一輩子裁縫」。當美邦面臨困境,開出的藥方也是要找回曾經的那個裁縫。

裁縫二字,或許他本意強調的是品質、做工、工匠精神,但對於用戶來講,買衣服不是買做工,買的是潮流、時尚設計和個性風格,僅僅是做工好又能怎麼樣呢?




在新一代消費者崛起和消費升級的大潮下,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大品牌失靈的年代。消費者的需求飛速變化,頭部大品牌逐步被新興品牌替代。

據IDG資本估算,未來10年大部分現有品牌會被新品牌所取代,這一比例可能達到50%以上。

周導在逆向盈利中說到:大品牌們紛紛出現危機,說到底都是企業遠離市場遠離消費者造成的危機。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尤其是那些成功的企業,很容易陷入內部視角,以為只要生產出好產品,消費者自然會追隨。

於是他們將全部的目光聚焦在生產效率、質量管理、經營水平和技術提升上,卻忽視了外部市場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消費者的變化。

這正是西奧多·萊維特所指出的營銷短視症,只盯著具體產品的生產和推廣,卻不明白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那麼被市場淘汰、被消費者拋棄,也就成為必然。

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消費者購買的不是電鑽,而是牆上的那個洞 —— 周導




日本的優衣庫,曾經一度被視為廉價貨,買了其產品的消費者,買完第一件事就是將標籤剪下來,生怕給別人看到。

那麼這個時候,作為優衣庫的話,你再怎麼宣傳自己的品質、做工、性價比有用麼?

一直到優衣庫對整個品牌進行重新設計,從門店選址、店鋪裝潢、VI設計、網站建設、廣告宣傳進行全方位改造和重塑之後,一躍成為快時尚ICON,優衣庫才俘獲全世界消費者的心。

這才是消費者真正關注的地方和痛點所在。




對於商業模式來說,第一問題並不是「你是誰?」「你的產品怎麼樣?」,而是「誰最有可能買你?」。

周導說:商業模式不是從產品開始的,而是從用戶開始的。消費者不是產品的終點,而是產品的起點。

對企業來說,僅僅把產品生產出來,然後大肆宣傳自己怎麼怎麼好是不夠的,你必須首先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產品能夠打動他們掏錢包。

企業經營使命是創造顧客價值,如果當前的主營業務和產品不足以達成這一使命,那麼企業就應該進行產品創新和業務轉型,重新回歸顧客價值的基準。而這一基準,衡量著企業從生產、管理到分銷、推廣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