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音樂課的教學,一些人總是認為音樂課就是唱歌課。我以為唱歌是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的內容。近年來,為了讓學生掌握樂器的演奏技能,加強學生的音準、視譜和視唱能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我把器樂引進了課堂。
我的具體作法是:
一、欣賞樂曲,啟發興趣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教學我是按講、聽、視、辨四個方面進行的。
1.講。介紹我國優秀民間音樂家劉天華、華彥鈞的簡略生平及他們所創作的主要作品。
2.聽。播放劉天華先生和瞎子阿炳兩首著名二胡獨奏曲《光明行》、
《二泉映月》。引導全體同學一起輕鬆愉快地聆賞,使學生初步感受兩曲所表現的不同內容和不同的感情,熟悉這兩首名曲的音樂主題,提高他們的欣賞器樂曲的興趣。
3.視。讓學生直觀欣賞,我將以上兩首名曲當著學生的面分別進行演奏,提高學生對學習器樂的興趣。在我演奏過程中,直接感染了學生。明顯覺察到:通過聽、視,學生逐漸由知覺欣賞情感欣賞理性欣賞,從而培養了學習興趣。
4.辨。先簡單介紹二胡的構造,
繼而著重讓學生聽辨二胡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
二、教學樂器,加強音準能力
在學唱中一部分學生經常出現跑音、走調現象。針對這一狀況,我認真地進行了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對歌曲中的音符還不熟悉;不能準確、迅速辨認音符中的音高關係;無法把握住音的長短;對各種拍子的含義理解還不深透,未掌握好各種拍子的強弱程度;沒有調式邏輯感。為了使學生把音唱准,同時又能學好一門樂器。我就把二胡、揚琴、小提琴、電子琴等樂器引進了課堂。
從二胡入手,奠定基礎。我在施教過程中,先告知學生最起碼的坐姿、持琴、持弓、內外定弦、左手指怎樣按弦、右手指如何運弓(拉、推)等知識。然後著重講述常用幾種調的定弦法(如:1—5弦,D調、5—2弦,G調、2—6弦,C調,6—3弦,F調),使學生懂得調與弦的關係。繼而將最基本的1—5弦的原把音位圖出示在黑板上,讓學生直觀,得到感性認識,初步弄清1—5弦各指法與各音位一一對應關係。在此基礎上,我再使用二胡直觀教學。
然後將1—5弦原把音位反覆拉給學生聽,當學生能準確聽辨後,再要求學生跟著模奏,力求按准音,拉穩弓。且問:「內外兩線的音你們感覺得如何?是否協和?音高關係怎樣?」就這樣邊拉邊問邊講解,學生邊聽邊看邊模奏邊思考。讓學生在實踐中慢慢去感受、領會。訓練時採取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方式進行,即先由音階片斷全音階以音階為依據辨析音高。然後由樂匯樂句樂段。
三、用弓弦樂,教奏曲譜
要培養學生的獨立視奏能力,必須嚴格訓練視譜能力。因視譜是視奏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提高視奏能力起著重大作用。視奏教學中的視譜訓練,作法如下:
1.視、聽。教奏之前,我用二胡將出示在黑板上的曲譜拉二到三遍,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視、聽。
2.用弦樂帶奏。先用二胡拉一個樂匯(樂句),學生跟著模奏一個樂匯(樂句),反覆進行。然後,指定基礎較好的學生也用二胡照著模式帶奏曲譜。這樣由一個樂匯到一個樂句逐步擴展到一個樂段。
3.及時反饋,個別輔導。先讓學生獨自反覆奏譜,自我發現問題,請教老師或同學。然後分組進行奏譜訓練,再隨意指點單個奏譜。若發現個別跟不上的,了解原因著重輔導。做到及時作出反饋,使全體學生能同步發展。
通過兩年多時間的嚴格訓練,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本校大部分學生均配備了一件器樂。前年我在全校學生中招收了四十餘人組成的器樂班。在我的教練下,現有三十餘名能獨奏二十多首樂曲,整個樂隊能合奏十餘首名曲。絕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樂器興趣濃厚,除了音樂課,每天課外活動和星期六、日集體訓練外,還利用了一切餘暇(課間、中午、晚飯後)獨自練習。至目前為止還有少部分學生,通過勤奮篤學,刻苦用功,正在向小提琴、
電子琴、吉他、笛子、揚琴、古箏等方面發展。去年元旦節全校舉行了一次大型文藝晚會(獨奏、合奏、獨唱大賽),評選了二十餘名優秀演奏者、小歌手。此次演出,得到了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市電視台的同志來校特為本次音樂會拍攝電視,並向全市進行了播放。同時,還為師生拍攝了二十餘張彩照。市報記者亦欣然來校專訪撰文報道,並將拍攝的器樂合奏《春節序曲》演出照,
刊登在《臨湘報》上。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宣傳,我校「把器樂引進課堂」的做法,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引起了全市人民的關注,並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