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親切鄉音,陝北故土深情
——馬可管弦樂《陝北組曲》創作背景及美學分析
一、創作背景
純器樂的作品馬可寫得很少,管弦樂《陝北組曲》是他影響比較大的純器樂作品之一。這首作品是他於1949年春,應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之約而創作的。為創作這樣一部過去他沒有什麼實際經驗的現代管弦樂曲,馬可曾廣泛鑽研了歐洲古典交響音樂名著,並根據他個人的生活體驗,選擇了這樣一個他所熟悉的題材——陝北風光、生活風俗及歷史演變。
作曲家自己說:「這個作品的計劃是寫一部包含三首組曲的大型套曲:第一,寫陝北人民的愉快生活;第二,寫發生在陝北的國內戰爭,也就是蔣、胡反動軍隊進攻延安,以及1949年我軍的勝利;第三,寫陝北人民在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建設新中國。」可惜馬可生前僅完成了其中的前兩部分,而後來得到正式公演和出版的卻只是第一首樂曲。
這首管弦樂曲共兩個樂章,以十分簡捷、審慎的多種手法,將陝北的民間音調、中國的民族樂器如板胡、民間打擊樂等與現代管弦樂很有分寸的結合在起,恰如其分地勾畫了一幅富於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的交響音畫。在這首作品中馬可曾引用了許多陝北的民間音調如「信天游」《你媽媽打你》、《人人都說咱倆好》,民歌《劉志丹》、《剪剪花》、《推小車》(張魯的民歌改編曲)等,並根據作品的藝術構思有機地將這些民間音調納入到一個既對比鮮明、又強調一致的雙樂章套曲結構中。這在當時特別是解放區的條件下,是有一定創新意義的。《陝北組曲》於1949年由東北「魯藝」音工團管弦樂隊首演於瀋陽,王卓指揮。
作品總譜後經作者修訂,於1952年由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出版,1980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再版。
二、作品簡介
管弦樂《陝北組曲》很好地運用了西洋交響音樂技法和體裁,同時大量採用了陝北民間音樂素材,特別是在樂隊配置中加入了板胡等民族樂器,從而使作品富於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堪稱民族器樂作品的經典之作。那麼,馬可先生就是一位開始探索從中國民間汲取音樂創作元素的先驅。從此,中國的民間音樂元素,則大量進入到交響樂中。該樂曲不僅是建國初期各處爭相演出的管弦樂曲,而且已成為中國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珍品。《陝北組曲》是一部由中西音樂美學元素融合的交響音樂,也是一部「鄉音」十足的管弦樂合奏。
三、美學分析
管弦樂曲《陝北組曲》為復二部曲式,g 商調,2/4拍子,引子在長笛緩慢、恬靜的一串顫音與單簧管下行模進後,明亮、舒展地「唱」起了《信天游》:
1=F 2/4
越來越多的弦樂、木管樂器紛紛加入,在安靜優美的弦樂撥弦的背景上,由長笛奏出了甜美遼闊的第一樂段第一主題:
這個多調性陳述的主題,是從上面有名的陝北民歌《信天游》引伸而來的。由雙簧管與單簧管恬靜而優美地吹奏後,長笛以更明朗圓美的音色,加裝飾音再奏一遍,描繪出了陝北美麗的風光。
經過活潑的弦樂撥奏,作為連接,由雙簧管與單簧管奏出氣氛歡快的來源於另一首《信天游》:
1=bA 2/4
通過加以簡單的變化,便得到了這個樂段的第二主題:
d羽調,2/4 拍子
接著,在低音樂器與木管樂器的跳動的節奏音型伴奏下,弦樂在下屬調上加花變奏,漸漸地掀起了波瀾,使之推出一陣強音全奏,然後,轉入弱奏。最後,又掀起了一陣強奏的和弦長音,以此作為收束句,表現了陝北人民對故鄉的無限熱愛。
第二樂段為1= bB,2/4 拍子,開始也是一小段引子,在跳躍的撥弦引導下,出現了興奮而熱情的曲調:
在弦樂和鑼鼓相互對答的忽弱忽強的歡樂氣氛中,
弦樂齊聲「唱」起了活潑歡快的民歌《推小車》(張魯作曲):
上述主題是由《推小車》、《劉志丹》兩個素材融合起來的,當長笛與弦樂奏到後面這段旋律:
使我們不禁懷念起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開拓者——先烈劉志丹。緊接著,板胡也情不自禁地放聲高「唱」起
陝北根據地男女老少人人愛唱的民歌《劉志丹》:
最後,樂隊全體卷進了陝北民歌《剪剪花》的浪濤之中:
整個第二樂段是《推小車》、《劉志丹》、《剪剪花》這三首很近似的歌曲變化發展而成:有時是柔美的歌唱,有時是歡快的對奏,有時是親切的訴述,有時又是奔放歡暢的鑼鼓。
樂隊連續反覆奏出下面這段曲調:
這是,樂曲達到了高潮。它非常生動地描述了陝北人民愉快的勞動、幸福的生活。最後,樂曲在熱情、歡騰、跳躍與激動的秧歌舞場面中收束。
四、人物概述
馬可(1918—1976)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評論家。江蘇徐州人。1935年考入河南大學化學系後,同年12月9日,投入一二·九抗日救亡歌詠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著名音樂家冼星海隨「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到內的演出,同年9月到達開封。馬可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投筆從戎,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後擔任國軍軍委政治部抗敵演劇十隊指揮和音樂創作。1939 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工團工作、學習時,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發起組織「中國民歌研究會」,採集、記錄、整理了大量民歌和民間音樂資料。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1942年入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戲曲音樂的研究工作,到北京擔任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主任,同時參加中國音樂學院籌建工作並任副院長兼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人民音樂》雜誌主編。
1953年6月,馬可在《新觀察》(第12期)著文《二人轉》,在東北區代表團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大會上,演出《二人轉》。他稱讚《西廂》的兩個人物「一個是羞羞答答的多情小姐,一個是熱情坦率的丫頭,表演者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成為一段處理得非常細緻的戲劇」。 1976年7月27日逝世。
馬可的音樂作品以富有生活氣息與民族色彩著稱,一生寫了200餘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及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緬懷著名作曲家馬可先生音樂會
新歌劇《白毛女》的音樂創作,對我國歌劇的創作與發展,有深遠影響。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殯儀用曲。馬可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生活里少得了音樂嗎?》等音樂理論書籍及200多篇論文。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殯儀用曲。1978 年,為了紀念他,人民音樂出版社編選出版了《馬可歌曲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