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人未知,天鎮盤山顯化寺

2019-09-25   龍山大先生

盤山顯化寺

禮佛不憐足,諸天異境行。

寺高依雪立,松老宿雲橫。

時有煙霞積,偶聞鐘磬鳴。

試看朝日處,的的石蓮生。

社燕南歸日,攀風訪石蓮。

寺幽無客過,罅峭有雲牽。

瑞色催星檜,祥光耀月泉。

宗門欣可覓,岧嵽任隨緣。


盤山顯化寺位於山西大同市下轄六縣之一的天鎮縣城東南十餘里的盤山腹地,盤山西迥恆岳之峰,北向桑乾之水,巍峨陡峭,名石蓮峰,舊曰盆山。清雍正年間陳際熙赴任天鎮知縣見此山形若盤龍改名為盤山。現存檔山寺院遺蹟為明宣德二年九月欽差鎮守天城太監傅公創立並賜奉顯化禪寺。據當地人們口碑相傳這顯化禪寺之名尚有一番神奇的來歷。

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7年)周祜文《盤山仙跡碑》記載:明宣德二年(1428)冬,本縣一樵夫在山上看見衣著紅、綠、黃三人,丰采神異,在泉西石坪上對奕,樵夫旁觀良久,一人日:「爾速去,不可久留,曾不聞爛柯事乎?歸即報爾郡守,此處可多建祠宇,為諸仙游息地。」樵夫驚駭,速奔鎮守天城太監傅公處言明此事,傅公立即率兵前往盤山,祝香叩啟,果示神容,言訖不見,遙望三人已乘鶴騎鹿,飛起山巔。

至今,石坪上棋盤、足跡猶存。是時,傅公號令境內士庶捐資建寺,並奏奉朝廷敕賜顯化禪寺。宣德三年(1429年)九月竣工,共建殿宇禪祠二十餘座,顯化寺由此而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是盤山成為冀北名山,騷人墨客四時詠賞,成為一郡之奇觀。

據光緒十六年(1891)《天鎮縣誌》記載,顯化寺在明代作過幾次大的修葺。弘治五年(1493年)、十七年(1505年)兩次重修。正德二年(1508年)正殿釋迦殿被大火燒毀,城內善士王普清等罄其家資重新鐫像。游擊將軍董公主持開石鑿洞,建觀音祠。明嘉靖十六年(1538年)由於寺院年久失修,殿宇傾頹,又作了大規模維修擴建,新建樓玉皇閣、北嶽土地廟、牌樓等,紅基白壁,古剎飛金,煥然一新。當時寺院規模宏巨,香煙繚繞,一派佛的莊嚴氣氛,各地名師高僧彙集寺院,傳戒布教,晨鐘暮鼓,遠近遐爾。

盤山顯化寺整體布局為南北向,主體建築依次為韋馱殿、釋迦殿、文殊樓,配殿有佛殿、玉皇閣、真武廟、奶奶廟等。殿堂橋徑,高下相依,鱗次櫛比,殿宇前後兩排,布局主次分明,錯落有序,是一座別具特色的組群建築。南從牌樓入院,為一空曠大院,為遊人停放車馬歇息處,該院東側為聖人殿,又稱文廟,西南角有奶奶廟。中央有石券通道可拾級而上,迎面為韋馱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殿內塑有釋迦牟尼和三聖諸像。

龕後面站著一位手執降魔杵的年輕將軍,這就是佛教護法神韋馱,又叫韋馱菩薩、韋琨、韋馱天。韋馱是佛國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飛著稱。神像為木胎貼金罩膝,神情嚴峻,雕造精美。大殿西側為單檐歇山頂的鐘樓,東側為唐松。後院正面為文殊樓,面寬五間,兩層作硬山頂,樓上塑有五文殊像,樓下為三孔窯洞式殿堂,稱阿彌陀佛洞。中央塑阿彌陀佛,兩側房間為方丈、法師的寮房。文殊樓東西兩側為兩層配殿,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並設有戒堂,清宣統二年曾與此立壇傳戒。寺內最後有一小院,西側為昊天閣又稱玉皇閣,兩層兩檐歇山頂。東側為禪院,正面九仙殿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南端為重檐卷棚式齋堂。除以上建築外,寺外曾有僧塔七座,其中寺院南側山坡上的塔人稱「十方塔」。九仙殿後山腰上的阿育王式塔據傳年代最久,為盤山寺第一代僧人衣冠塔。

顯化寺所以成為遊覽勝地,除了二十餘座殿宇神祠以及歷代匠人的精湛藝術創造外,更引人入勝的是寺內那神奇的八景。寺院東山崖上,石巘參差,大石峭立,百狀有奇,崖上有一石罅,泉水沿著一條長達數十丈的狹槽,彎曲流下,水聲潺潺,注入澗底,故名「一線泉」。在泉旁,拾級而上,半山腰鑿有兩窟,名「大小石洞。」左窟鑿石蹬30多級,級尺許寬,上必側足。洞內正壁神龕上刻有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騎獸像,兩側為十八羅漢,皆為浮雕凸體彩繪像,名為觀音洞,又叫仙人洞。

窟頂滲水,聚滴櫃下,落地擊聲如鼓,故有「水打鼓」之稱。該洞寬3.4米,深3.9米,高2.58米。右窟更為險要,仄峭壁,臨深谷,無徑可入,窟外嵌石,石上懸木,側身摹岩方可度入此洞,名曰「仙人橋」,為盤山八景之一。洞內原塑有送子觀音像,即菩薩身上有十八個形態各異的娃娃,又稱「十八羅漢戲菩薩」。洞裡還設一石床,可容七八人。山腳下有一大石坪,相傳三仙在此對奕,石上足跡長五尺許,名「大小腳印」。

寺院大殿前有一株千年古松,大可十圍,粗約6米高10餘米,樹冠如蓋,枝幹蒼老,傲然屹立,傳為唐代所栽,故有「唐松」之稱。顯化寺四周山勢高聳,日落後返照成霞,古人有詩云:「高壁千尋積翠融,煙蘿裊裊樣斜風,夕陽一片金光射,映掩天空鳥道紅」。此景名曰「日落晚霞」。此外,盤山八景中還有「連理槐抱榆」和被稱作花中王之的盤山牡丹,也獨具一格。

風景秀麗的盤山,昔日遊人絡繹不絕,雖已毀壞,但仍有無名信士頂禮膜拜,香火殘存。顯化八景遺蹟尚在,風韻猶存。盤山顯化寺不論在總體布局上,或是利用地形方面都是匠心獨運,建築構思豐富而合理,充分體現了北方古代建築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水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才能和智慧的結晶。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