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你能施與,這是你的光榮

2022-07-17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紀伯倫:你能施與,這是你的光榮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你能施與,這是你的光榮

作者| 紀伯倫

來源|一畫一語

按: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黎巴嫩文壇驕子。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的文學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占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博物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他對認識自己的感悟依然是每個人生命的命題。

當你施捨時,你必定只拿出一小部分家財。既然只拿一星半點,那也就沒有什麼價值,因為那對你的家財來說,算不了什麼,不過是你倉庫中的一點腐爛物而已。你之所以進行貯備,目的在於應付明天之需。

明天!聰明的狗都會為明天打算;將骨頭埋在沙土裡,表面不留任何痕跡,爾後,隨朝覲者奔往聖地。

難道為來日需要而操心就不是需要?難道乾渴者的井溢滿水時,乾渴便不再是缺水?

有的人家財萬貫,雖施捨無幾,卻也盡力沽名釣譽。貪圖虛榮之心,使他們的施捨全然失色。有的人,雖所有無幾,但誠心誠意,全部用於施與。

有的人迷信生活,由於生活寬厚慷慨,故他們的財寶箱總是滿滿的。有的人樂於施捨,他們把歡樂當作施捨的收穫。有的人苦於施與,他們把施與的痛苦當作洗禮。

還有些施捨者,他們既不知施捨之苦,亦不貪求歡樂,竭力避免宣揚自己的恩 德。他們酷似河谷里的芳草那樣,甘心情願獻出自己的馨香。

這些人從了上帝的聖旨,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上帝在對著大地微笑。

有的人向你求其所需,你慷慨予之,這當然好;人不求你,你便知其所需,主動送之,這就更好。施捨者張開雙手,打開心扉,樂於接近饑饉者,這要比捐贈品本身更加高貴難得!

在你的財產中,有什麼能在你死時帶去的呢?你今天占有一切,總要在某日放棄。勸君施捨些為妙, 讓廣濟博施之美德成為你生命之要素,千萬莫將遺產全留給繼承人!

我常聽你說:「我樂於施捨,但只給予那些應該受施者!」

清醒的人啊,難道你忘了,你花園裡的樹木,正像你牧放的羊群,決不會發表這樣的言論!

樹木慷慨施捨,目的在於生長;一旦停止施濟,生命便告滅亡。

我有權對你說,人既然有權博得生命施捨,安享白晝、黑夜,那麼,也應該獲取你捐贈的一切。

人既然有權開懷暢飲生命大洋之水,那麼,自然有權汲取你的溪水,灌滿茶杯…… 世上哪有比勇於接受包括恩德、仁慈在內的施捨的沙漠更大的曠野呢?

你,你是何人?致使人們敞開胸懷,揭去豪俠、自尊面具,置體面於不顧,去貪求你的施捨!

首先要看你配不配做慷慨捐施者吧!

生命本身來自生命,你能施與,這是你的光榮,你不過是你的施捨品之見證。

蒙受施捨的人,則不必佯裝感恩戴德,免得給自己和施捨者的脖子套上枷鎖。

理應讓施捨品化為翅膀,施捨者與受益人一同插翅飛翔;倘使受益人自感欠下了債,那意味著懷疑行善者的慷慨。博大土地乃行善者之母,尊貴上帝是行善者之父。

蒙田:生活七原則——怎樣屬於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尼采: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

尤瓦爾·赫拉利:認識你自己:不要被算法操控——「不連續性」時代,需要不斷「重塑」自己

叔本華:世界上最幸福的命運就是擁有豐富內在

林清玄:生活品質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如果老是看著船尾,生命的悲懷是不可免的

遇見美好,向美而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d8bce90807958574e80fbda21904a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