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彬淵:真抓實幹的校長,常做8件事

2023-10-30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趙彬淵:真抓實幹的校長,常做8件事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真抓實幹的校長,常做8件事

作者|趙彬淵

校長究竟是幹什麼的?校長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該附帶做,什麼可緩做,什麼可以讓別人做,如何做好自己必須做的……

其實,真抓實幹的校長主要做的事有八件,做好這八件事,是校長帶領學校奔赴真教育的重要抓手。

新教育實驗的校長角色——行走大地的思想者

徐金海:校長價值領導力實現的五個關鍵要素

01

改革校內體制

第一,校內體制決定了教育的性質和方法。

目前中國一些學校有比較明顯的行政化色彩,學生服從教師,教師服從校長。各個年級的教學,全由校長甚至更高一級的「部門」當家,教育被逐出了學校,剩下的只是工作化的教學。

如果學校體制完全行政化,卻有這種「經驗」、那種「經驗」,是經不起推敲的。要做好的教育,必須有科學的校內體制。

第二,校內體制決定了教師是否得到發展。

不科學的校內體制,決定性地影響著教師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有的校長連讀書都要管,規定教師從什麼時間到什麼地點讀哪本書,僅此就足以解釋教師為什麼不讀書。

教師是否讀書,表面看是習慣的好壞,實則是由教育的正誤決定的。解決了校內體制問題,教師自然會讀起書來。當然,開始時校長要用適當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不可常用,激起教師的讀書熱情就應當停止。

校長是真正的讀書人,是做真正教育的決定性因素。真正的教育需要教師用自己的人格與學問去做,而不只是單純地教教材。因此,教師的學習是教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知識應是教學大綱所要求知識的30倍、50倍……教材在教師眼裡,只是一個薄薄的小冊子。

第三,校內體制決定了教師是否團結。

教師團結與否是由學校體制和學校的教育價值取向決定的,而不是教師的認識或品德問題。

要搞正確的教育,必須有正確的校內體制。正確的校內體制,既不是觸目皆是的行政體制,也不是所謂的打著「民主」旗號的體制,而是教育家做主的體制。這才是學校應有的體制。唯有這種體制,才能使教師既充分發揮個性特長,又密切合作。

要搞正確的教育,唯有著力於教師的發展,讓教師做教育的主人。學校體制變了,不怕研究的內容和形式不變。我做校長時,一個年級的教師,有負責班主任研究的,有負責教師或學生讀書研究的,有負責學科教學研究的……所有這些,都是教師自己做的,校長不能越俎代庖。這種情況下,教研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教研的形式主義也自然消失。

張卓玉:未來教育評價的大趨勢——如何提高學校和教師的評價能力?

哈佛首位黑人女校長就職演講:我們需要鼓起勇氣問「為什麼不」

02

建設教師團隊

教師團結不團結,是教育性質的反映。教師不團結,證明了教育價值取向的根本錯誤。價值取向的錯誤導致教育方法的錯誤。只有改變了教育的價值取向,才能解決教師的團結問題。

教育,不是給校長和教師「掙分數」的,而是為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只有他們的發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有促進了他們的發展,才是實施了真教育。

教師不團結,對學校和教育沒感情,證明了學校體制、制度和教育的錯誤,解決了後者,也就解決了前者。

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師和學生髮展。只有教師團結,才能吸引學生團結。這種吸引是潛移默化的,教師團結是充分而又必要的條件。校長必須要在教師團結上下決心、用智慧。

教師團結不團結,是由體制和有關制度決定的。如果學校實行的是單純的下級服從上級的行政體制,教師就不容易團結起來。

很久以來,我們用力用錯了。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把「教學成績」作為成文或不成文的剛性制度,教師「教學成績」的高低,區分得十分明顯。另外,「專家報告」「做優質課」「優質課大賽」,以及這種「課題研究」、那種「教學論文」,應有盡有,實際上遠離了教育的本質,真正有價值者很少。

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若能團結起來,豈非怪事?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03

建設學校文化

現在,全國各地的「校風」「校訓」等,大同小異。有的學校標語的內容互相矛盾。這種現象一言以蔽之:學校沒文化。

許多學校都有成冊、成本、成摞的制度,這是學校沒有文化的證明。學校沒文化的實質是學校沒教育。

學校不是行政部門。學校不應事事都搞「下級服從上級」那一套,校長不能事事指揮,應該讓教育者既各自奮鬥又團結一致朝著一個目標前進。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學校不是「民主單位」。有的學校,領導成員近30個,每次開會開好幾個小時,講者暈暈,聽者蒙蒙,沒有實質性的效果。「大民主」,其實是專制的一種形式。這樣的學校絕對沒有好的教育,何談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不是「大拼盤」。不能總做「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後勤文化」……學校文化不是各種「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校長的教育思想在多方面的體現。多方面的「文化」,很可能說明沒有文化。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是教師的教育方式、後勤人員的服務方式的呈現,是全校師生教的方式、學的方式及其精神狀態。

學校文化不能單獨建設,否則便是折騰,便是對學校文化的破壞。校長有教育思想,學校便容易有文化。因此,所謂學校文化建設,關鍵是校長教育思想的形成、凝練、發展。校長應該真正地「把鏡子對準自己」。

用文化去領導學校,不僅是對校長的解放,而且會改變教育的性質,會拉近教師、職工與校長的關係,拉近師生關係。

我們應該牢記:「對學校的領導,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領導。」這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本質。

新教育實驗的學校文化——為校園立魂

好校長「好」在哪裡?——校長應當是思想與文化的引領者

04

讓教師自主工作

要做真教育,教師必須自由、自主。這是前提,無此便無教育。如果教師所做的一切必須聽校長的,如果「分數」至上,真教育便無從談起。當然,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在學校改革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做一些靈活調整。總之,校長應該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師。

多年以來,我們在科技上沒有世界級的大家出現,在教育上也同樣缺乏大家……這是應該深刻反思的。教師只有自主地做教育,才能出各種大家,才有民主和法治社會,才能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因此,要辦好學校,必須關心教師。校長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師,少管教學的具體事務,多管學校發展的方向,對教師的優劣心中有數,絕不公開批評個別教師,絕不批評「觀點不正確」的教師。

精心建設教師集體,包括硬體、軟體兩個方面。硬體,就是使教師凝聚起來。教育、教學方面的事由教師做主,領導可以專業者的身份建議,但絕不能以職務身份指手畫腳、說三道四。軟體,是指教師積極性的噴發和關係的高度和諧。這有很大的空間,校長的優劣,於此可以十分明顯地區分開來。軟體硬體建設,有時合二為一,不能明顯區分。

優秀教師專業成長的5個需要

朱永新:理想的教師

05

使教師讀起書來

教師普遍不愛讀書,即使少數愛讀書者,也不讀該讀的書,連愛讀書寫作的語文教師也寥寥無幾,這是教育的根本錯誤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就其廣義的理解來說,這是一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斷地豐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師是靠自己的知識教學,而不是靠教材和參考書。不改變對教育的認識,教師便讀不起書來。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要做真教育,對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必須非常了解。教育,靠的是教師的教育素養,換言之,靠的是教師的人格與學問,而不是教材和參考書。

教師沒有學問則沒有教育,因為教學是教師創造環境使學生愛上學習、學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講教材,學生聽教師講,聽後做作業。

要引領教師讀書,校長首先要「把鏡子對準自己」,變「給我讀書」為「跟我讀書」。同時,校長要清楚自己的角色與責任。

校長是領導教師做教育的,絕不是看著教師幹活的。因此,絕不能單純用制度去管理教師。否則,必然使教師謹小慎微,不敢創新。

教育是否特色鮮明,師生是否情緒高昂、精神飽滿,主要取決於校長是否有教育思想。教育是什麼樣子,主要取決於校長是什麼樣的人。

教師只要看到校長是懂教育干教育的人,自然精神振奮、智慧勃發、個性張揚;學生必然充分發展,各類人才次第湧現;師生必然深愛學校。

這就要求校長必須有豐富深刻的教育思想。校長的人格和學力必須為教師佩服。

顧明遠:談教師閱讀——如果有機會去一座荒島,只能帶三本書,您願意帶哪三本?

閱讀是教師專業化的根本路徑,專業閱讀造就幸福教師——教師專業閱讀地圖: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閱讀書目

06

使學生養成好的性格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好的性格。所謂幫助,最重要的是構建一個真正的教育環境。至於「養成」更多地要靠學生自己。

第一,要懂得教育並不等於教學。

除了家庭因素外,學生愛不愛學習,取決於學校搞的是不是教育。教育絕不是知識的堆積,它很大程度上是指師生共同的學校生活。不僅取決於生活的內容和方式,更取決於是誰做主的生活。例如,很多學校愛開家長會,但有的學校因此使家長更遠離了教育,有的學校卻拉近了家長與班集體的感情,使家長變得越來越懂教育,越來越注意按教育規律辦事。

第二,教育必須引領教學。

教育與教學是兩個不同等級的概念,絕對不能並列。如果要並列的話,必須使教學具有教育性。目前中國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後者取代了前者。

教育必須先使學生熱愛學習,繼而使其學會學習。教育要有效果,必須先使學生愛上教師和校長。許多校長不明白這個道理,企圖憑漂亮的校舍和雄厚的資金吸引學生,真是異想天開。

如今,一些學校把教育搞得千篇一律,使學生痛苦不堪,教師叫苦不迭。對此,我們要清楚,教師和學生的痛苦,是錯誤教育的必然結果。

第三,要有適當的活動。

活動不僅是培養學生生活能力的需要,也是開發學生智力潛能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差生」的思維覺醒》很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是真正的教育。試想把教師禁錮在辦公室,把學生禁錮在課堂上,他們是不會愛學校、愛學習的。

目前,教育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基本沒有師生活動,即使有,也是極端功利化的。如此「活動」,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使學生備感厭惡。

要使學生養成好的性格,必須改造他們的學校生活。其中,校長的作用不可替代。

課程的卓越決定著生命的卓越——實現知識與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鳴

07

使學生「百花齊放」

要讓學生真正個性化地發展,關鍵在於學校的教育品質。教育如果要師生只認分數,必然不會去管學生的其他素質,學生很難避免「差生」的命運,「學習成績」也達不到應有的高度。所謂德育,也只能是掛在嘴上的一個好聽的名詞罷了。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劃分等級,而是讓學生認準自己的優勢、發展。

然而,現實中,絕大多數教師拼搏的目的,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給校長「爭光」,卻將學生棄之不顧。學生只是「憑藉」的材料。這是典型的目中無人,是真正的教育異化。

楊東平:應站在更高視野看民辦教育,關注多元化教育

08

改革目前的教學

第一,要明晰正確教學的前提。

毋庸置疑,正確教學的前提是學生熱愛學習。沒有這個前提,便沒有真正的學習。要具有這個前提,必須著力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際環境。這種環境,包括教職工與校長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職工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良好關係的建立。

第二,要使教學具有教育性。

教學的教育性,不僅能拉近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感情,而且能拉近學生與課程的感情。對此有困惑的教育者,可以閱讀《杜威學校》一書。同時,教育者都應該認真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學習帕夫雷什中學的教育經驗,徹底理解作業的概念,要堅信,會學比學會更重要。

第三,把課堂內外聯繫起來。

課堂雖然是教育教學主陣地,但課外活動也必不可少。否則,有的學生將因此成為真正的「差生」。蘇霍姆林斯基幫助費佳轉為優秀學生的故事,很能給人以啟發,是很值得教師們深思和效法的。

知識教學的前提是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當校長,要高度重視這種生活。

就體育學科而言,要清除過多的「比賽」活動。體育不是為了競技,而是為了學生的健康。除了上好正常的體育課外,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建立必須執行的作息制度,二是確立學生必須每天按時進行的運動項目。只要作息制度科學,心理問題就可以大大減少,學生也容易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

就語文學科來說,重在養成閱讀、寫作的習慣,語文教材僅僅是一個例本。語文課堂,一是給學生做個例子,二是讓學生養成閱讀、寫作習慣,決不能背離這個目的。語文教師,必須是學生心儀的榜樣,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吸引到閱讀和寫作的勝景中。

英語教學的關鍵是創造環境營造氣氛,使學生樂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數學教學不能陷入題海中,更重要的是題目背後的數學思維方式。數學教學更應該落實「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的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變革 ——從「傳統三中心」到「新三中心」

就物理、化學、生物學科而言,要特別注重實驗課,要會說過程、道理,會寫實驗報告。

學習音樂、美術的目的無非在於:為了讓學生心情愉快;學習一定的技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發展需要;使音樂、美術的功能隨時遷移或陶冶情操。

總之,所謂教,無非是提供或創造學習的環境和條件而已。這是師生身心健康的關鍵,也是教育發展的關鍵。

校長必須做的事,無非這八件。搞真教育的校長,必須抓住這個牛鼻子。

編輯|守望新教育、新教育麥田裡的守望者。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點個「贊」+「在看」,並「分享」給更多人看!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db8a479350b93a3cfa995d42de534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