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朝有名的「詩仙」,豪放不羈的李白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句,不過大多數人,往往都是從他一首作品開始啟蒙的,那就是著名的靜夜思,相信讀者們也能夠進行一字不動的背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十四年(726年)9月15日的揚州旅舍,當時的李白26歲,但是已經離開了故鄉和親人,開始周遊各地,當他看見月光的時候,不由得起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感懷,從而寫下了這一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這首詩言簡意賅,朗朗上口,表述了詩人豐富的內心活動,確實是一首難得的佳句。可是你是否知道,最初的《靜夜思》版本,可不是現在這樣的。
如今我們常常閱讀的,實際上是明代《唐詩三百首》中所保留的版本,然而人們在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卻找到了《靜夜思》的另外一個詩文: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究竟哪一個是真的呢?宋朝距離李白出生的年代要近得多,而《唐詩三百首》卻是明代所編撰的作品,而在《李太白文集》之後,元朝的《分類補註李太白集》也同樣刊登了相同的版本,因此,宋朝的「山月」版應該是可靠的。
而後來的人們,在日本的靜嘉堂文庫收藏的《李太白文集》12冊中,找到了《靜夜思》,有力證明了宋代的版本,是《靜夜思》原版的證據。
那麼明朝人為何要改動二字呢?目前學術界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認為,收錄唐詩的人,目的是為了普及故事,讓其更加的通俗易懂,而第二種認為,或許是為了迎合明朝統治者所作出。
但是確確實實,第二個版本讀起來更加的朗朗上口,這也就解釋了「床前明月光」比「窗前看月光」更加在民間受到歡迎的事實。
而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範大學教授薛天緯也認為,「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因此在這裡,省略了看的動作,反而更加的恰當。
不過仔細分析,李白的原版卻更加浪漫,這就在後面的「山月」中能夠看出來。事實上,在古代,文人往往喜歡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以作為當時環境的一種區分,襯托月光的山更加體現了環境的幽密,但是「明月」就沒有這種說法了,完完全全成為老百姓眼中的普通月亮,對此你更喜歡哪一種說法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GbxEnMBiuFnsJQV5n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