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上線藥品「比價神器」,推動打破藥品零售價格壁壘

2024-06-26     封面新聞

蔣璟璟

同一藥品價格差異過大,患者不了解藥品定價,常常因信息不對稱而花冤枉錢。近年來,不同渠道藥品價格差異進一步拉大。5月底,國家醫保局發文部署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創新藥品價格監測方式方法。目前,全國已有多地上線藥品比價系統,居民登錄相關APP或小程序,就能進入藥品比價窗口,輸入需要購買的藥品名稱後,便能查到藥品的生產廠家、規格、最低價,以及有哪些藥店在售。(工人日報)

推動藥品終端售價「擠水分」,相關職能部門的一波組合拳,可謂直指要害。數月前,國家醫保局就曾發布通知,要求「基本消除通用名、廠牌、劑型、規格均相同的藥品省際間的不公平高價、歧視性高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相當於是省際間的「大類比價」。而從近來的趨勢看,多地密集上線藥品「比價神器」,這實則是一種本地化的「末端比價」。毋庸諱言,通過比價消除信息差,最終無非還是為了引導「降價」。

藥品的零售,有一個複雜的定價邏輯,其固然有集中採購「掛網價」等形成的基準線,但基於市場化的自主定價權,不同藥店售賣同一藥物,往往還是會形成巨大的價差。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相較於其他消費品「價格戰」打得天昏地暗的景象,藥品零售行業幾乎堪稱鐵板一塊,其嚴重缺乏「降價換市場」的外在壓力與內在動力。藥品實在太過特殊,其深厚的專業屬性,客觀上構成了某種認知壁壘和屏蔽效應,使得大眾在其他場景下熟稔的「購物經驗」趨於失效。

我們知道,藥品有通用名和商品名之說,明明是同一個藥,換個「商品名」,很多人就認不出來了,這使得「橫向比價」根本無從談起。再者,從行為模式角度審視,公眾購藥,還是習慣於就近「遇店即購」,極少有貨比三家的——慢性病用藥、長期用藥,或許是個例外。「買藥應急」,這一大前提下,人們實在沒有多少閒心,從容地走訪不同藥店比價。要改變這一狀況,確實需要便捷化的「比價神器」來作為工具支撐。

少花錢、追求性價比,適用於所有購物行為,「購藥」亦是如此,只不過以往其缺少高效的實現路徑罷了。最近多地上線的藥品比價系統,是「一鍵比價」,更是穿透到藥品通用名層面的「實質性比價」,加之其打通了「同城即時配送網售藥平台」,更是直接促成了「低價藥,且可及」的局面。這對於擊穿社區藥店的「高價」護城河,有著釜底抽薪的作用。「以比價促降價」,切實減輕了群眾購藥成本,也有望從整體上緩解了醫保的支出負擔,這無疑是多方共贏之舉。

當然了,就藥品零售行業來說,「價格優勢」是其中一部分,絕不是說「最低價就是最好」。新的遊戲模式下,不同藥店完全可以採取差異化的經營路線,做好客戶服務、搭建有吸引力的會員體系來提高黏性,凡此種種,同樣能夠得到市場的積極反饋。最重要的,就是全行業動起來、捲起來,走出「躺賺」的舒適區,通過倒逼自身的優化提升,真正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f950fdab65083bf91e4157404fc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