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一座橋,火車經過需鳴笛30秒,只因橋墩里有一位21歲的烈士

2023-09-07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雲南的一座橋,火車經過需鳴笛30秒,只因橋墩里有一位21歲的烈士

「要想富,先修路」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我國西南地區地形複雜、交通閉塞,是交通建設的一個重心。新中國成立後,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我們貧窮落後,必須建設自己的交通網絡。我國幅員遼闊,要實現遠距離的運輸,鐵路是最佳的選擇。正因如此,當年孫中山先生曾在他的《建國方略》中預測,未來的中國將擁有16萬公里的鐵路里程。然而這個長度,在清朝滅亡時只有短短的8000公里。

截止2018年,我國已建成的鐵路達到了13萬公里,還有3萬多公里即將竣工。孫中山先生的這個預言之所以能實現,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鐵路建設者們的付出和犧牲。在以前的「三橫五縱」8條幹線中,溝通西南經濟命脈的「成昆鐵路」,具有重大的經濟和戰略價值。成昆鐵路的兩端是四川成都和雲南昆明,這是一條國鐵Ⅰ級客貨共線鐵路。1958年成昆鐵路首次動工,後來因為技術原因等多種因素反覆停工開工,直到1970年7月1日才全線竣工並投入運營。

成昆鐵路所在的西南地區地形複雜,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巨大的落差和獨特的地質條件,給鐵路的施工建設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在成昆鐵路上,各種隧道、橋樑幾乎成為了主體。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成昆鐵路的建設者們只能冒著生命危險勇往直前。正是這種為了建設祖國而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才確保了成昆鐵路的竣工。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成昆鐵路建成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悲壯的故事。比如龍骨甸大橋7號橋墩里,就躺著一位21歲的烈士。

龍骨甸大橋位於雲南省祿豐縣井鄉龍骨甸,是一座以地名命名的橋樑。該橋全長1382米,有38個橋墩,每個橋墩都高達40米。1965年8月24日,大橋7號橋墩已經完成了模具的鋪設,也完成了灌注速凝水泥之前的一切準備。隨著一聲令下,速凝水泥湧入了模具之中。所有人都等待著灌注的完成,八七七部隊三十七分隊班長熊漢俊也在旁邊安靜地等待著。但一直睡眠不足的他突然一個踉蹌,一頭跌進了模具之中,所有人還沒來得及反應,他就已經被水泥淹沒了。

熊漢俊生於1944年,是江西省樟樹縣人,也是大家口中的「活雷鋒」。在大家的眼中,熊漢俊似乎就是一個鐵人,他自己的工作量本就很大,但他忙完了自己的任務還幫大家做那麼多。他仿佛就是一個餓著肚子等待媽媽做飯的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盼著鐵路早日竣工。犧牲的這一天,身為班長的熊漢俊還只有21歲,再過幾年他就娶媳婦了。為了讓烈士的遺體入土為安,施工隊本想用炸藥對橋墩進行爆破,但混凝土被炸碎了,烈士還能留下全屍嗎?

經過反覆思量,上級領導在「留全屍」和「入土為安」之間,選擇了前者。成昆鐵路竣工後,駛過龍骨甸大橋的列車都會鳴笛30秒,謹以此向獻出寶貴生命的熊漢俊烈士致敬!雖然已經過去了54年,但列車司機們過此鳴笛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當年的戰友早已遲暮,但依舊堅持每年來給熊漢俊班長「掃墓」。在老兵們的影響下,當地的武警戰士也將7號橋墩當成了一個宣誓的,他們用這種方式讓熊漢俊烈士見證祖國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

在老兵們的提議下,7號橋墩被刻下了「熊漢俊烈士千古,昆明鐵道老兵」一大一小兩行字。這13個字讓我們知道,這個看似普通的水泥橋墩,其實並不平凡。在那個年代,為建設祖國而獻出生命的烈士不止熊漢俊一個,正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和犧牲,祖國今天的繁榮和富強。向他們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f45f0cd92fa0229be5deb8bf59d55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