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出一上聯:銀槍雖利,難破千年草地,書生對下聯,抱得美人歸

2022-05-12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女子出一上聯:銀槍雖利,難破千年草地,書生對下聯,抱得美人歸

我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時期,中華地域內的先民們,創造出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優美的漢字,精美的建築,特色鮮明的戲曲,精湛的民間工藝、衣冠服飾,令人神往的各地飲食,這些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質和風貌。

而在眾多傳統文化當中,對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提到對聯,或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春聯。每逢春節期間,每家每戶都會貼上春聯,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氛圍。

事實上,春聯只是對聯的一種形式。在我國,對聯的發展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根據史書資料的記載,對聯起源於秦朝時期,是由「桃符」演變而來的。所謂桃符,就是用桃木板製成,掛在大門用以辟邪的物件。一般來說,人們往往還會在桃符上畫門神或是寫上門神的名字。

五代時期,人們開始在桃符之上題寫聯語,在唐代時期,更是出現了最早的楹帖。

唐代時期,經濟繁盛,社會進步,文化開放,對聯的發展處於昌盛時期。對對子,在文人墨客之間,儼然已經成為了文學交流,追求高雅的一種方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發展演化而成。

到了宋朝時期,文化發展再度進入到了鼎盛時期,湧現出了大批的詩人。文化在社會層面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對聯也從文人雅士的專屬娛樂方式,進入到了平常百姓家中。而到了明清時期,對聯這種富有趣味性的文化形式,已經普遍為市民們所接受,甚至在一些地區,在特殊的日子裡,對對聯,已經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

在歷史上,有許多與對聯有關的趣味故事。最為人們喜聞樂道的,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與佛印之間相互捉弄得謔聯:「狗啃和尚骨,水流東坡詩。」由此可見對聯的趣味之處。除此之外,在清朝時期,曾流行過類似「對聯招親」的活動。即通過對對聯的方式,來進行找招親。

在當時,就有一位女子在對聯招親時出了一句上聯:「:銀槍雖利,難破千年草地」。被一位書生對出了下聯,女子的臉卻紅了。這是為何?

這位女子姓張,她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名員外,家境優渥。從小,這位張小姐就深受父親的喜愛,對她予取予求,當作掌上明珠。而張小姐也冰雪聰明,喜愛詩詞歌賦,頗有文采。張小姐腹有詩書,自然對另一半的要求也較高,她始終希望能夠找一個同樣喜愛文學的人,但卻遲遲沒有等到。

因此,通過與父親張員外的溝通,張小姐決定舉行一場對聯招親的活動,誰能完美地對上她出的對聯,誰就能夠成為她的夫君。此消息一出,當地的讀書人紛紛想要來試試。張小姐也早就準備好了上聯:「月朗星稀,今夜怎能有雨。」

起初,現場並沒有人能夠給出合適的下聯,直到一位相貌平平的書生出現,只見他在繡帕上寫出了一句下聯:「山呼海嘯,明朝豈能無風。」對聯送到張小姐的帳內時,她非常欣喜,進一步給出了第二道上聯:「銀槍雖利,難破千年草地。」

簡單的幾個字,卻擁有不同的對象與意境,蘊含著以柔克剛的道理。但這並不注意難到台下的書生,於是立即寫下下聯:「燈火本微,能燒萬里江山。」如此對仗工整的下聯,讓張小姐驚奇萬分,因此立即衝出帳去,找到了對出下聯的書生,兩人暢談甚歡。起初張小姐還沒有感覺到不妥,直到父親張員外趕到,她才想起,剛才衝出帳外的舉動有失大家閨秀的風範,這才滿臉通紅。最終,張小姐與書生情投意合,結下了一段良緣。

對對聯作為一種「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動,在如今的社會上也十分的流行,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還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是一舉兩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28db706d7ce0933d823a2077ff1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