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下,沒下地掰過棒子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2020-09-04     豫記

原標題:在鄉下,沒下地掰過棒子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從農村長大的孩子,從感情上說,所有的莊稼都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在所有的莊稼中,玉米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不僅是玉米給人們帶來了豐收和歡樂,也因為收玉米實在是件苦差事,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玉米地是孩子們的樂園

鄉下人一般不把玉米叫做玉米,而是叫做玉蜀黍、棒子、苞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等等,東北遼寧話稱珍珠粒,潮州話稱薏米仁,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在所有的糧食作物里,恐怕只有玉米才擁有這麼多的名稱。

網上說,玉米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水稻和小麥,我覺得應該是。

三夏酷暑季節,當太陽光像金屬溶液一樣從天上傾瀉而下時,正是玉米生長得最旺盛的時候。

三四尺高的玉米林組成大平原上最美的深綠色的海洋,那種沁人心魄的綠,那種青翠欲滴的綠,真真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站在玉米地旁,四周一片寂靜,耳畔不時傳來「咔啪」「咔啪」的玉米抽結的聲音,像天籟。

有人形容一株玉米就是一棵玉樹,說「玉樹臨風」這個詞簡直就是為玉米而出現的。

鄉下孩子們見識少,玉米地是他們最喜歡的童話世界。

在玉米地里,孩子們不僅薅過草除過蟲澆過水,還吃過甜玉米杆烤過嫩玉米棒;不僅逮過蝴蝶捉過蜻蜓抓過蟈蟈和紡織娘,還把玉米須做成鬍子,扮成大人玩過過家家的遊戲……

掰玉米才不是你想像的那麼輕鬆

時間過得很快,火燎火烤般的夏天過去,眨眼就是八月底了。

鄉下有句俗話說:「麥里忙,不算忙,最忙還是玉米黃,又收又種又打場。」三秋時節,在所有的農活里,最累人、最纏手的恐怕就是收穫玉米了。

鄉下人俗稱收玉米為「掰苞谷」。「掰苞谷」之前,你要先準備好「裝備」:帶扣的長袖的衣褲,鞋襪,最好能夠護住臉的帽子,還有手套等等。

我看過不少電視劇里的人掰玉米,竟然裸露著光光鮮鮮的胳臂、腿和臉,一眼就看出來他們根本就沒有進玉米地。

「掰苞谷」時,人在玉米林里穿行,玉米的葉子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小鋸子,把你裸露在外的皮肉「鋸」得紅一道綠一道的。

葉子上的灰塵把你的身上弄得像罩了一層盔甲,盔甲裡面不光是疼,火辣辣的疼,還癢,再流汗,汗水浸泡著,那滋味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大片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頭。如果風調雨順,玉米杆沒有倒伏,人行走著就可以把一穗穗玉米棒子掰下來,隨手扔成一堆一堆的。

如果玉米收穫前下過暴風雨,很多地里的玉米都倒伏了,掰的時候就要費一些事了,要彎著腰一棵一棵從玉米棵上掰下來棒子,一堆一堆地放在一起。

也有人先把玉米棵砍倒,然後再一點一點剝下來棒子。實踐證明,這樣並沒有減輕多少勞動量

等到一塊地里所有的玉米棒子都掰完了,就開始往外背。

因為玉米地就像一片森林,兩米多高的玉米林密不通風,車子進不去走不成,所以就要把一堆一堆的玉米棒子裝進魚鱗袋子裡,一袋一袋地往外背,裝上車往家裡拉。

因為玉米杆還沒有砍掉,背著沉重的袋子行走非常不便,磕磕碰碰的事經常發生。有時候腳下一絆,連人帶袋子摔個四腳朝天,令人哭笑不得。

過去沒有機械,全靠人力,或擔或挑,或用人力車拉,或用驢背馬馱,往家裡運也是艱辛無比。

你以為收完玉米就完事了?

Too young!

玉米棒子拉回家之後,堆在一起容易發熱,生芽,需要趕緊剝皮晾曬。

剝皮可不是把棒子上的皮全部剝光,而是把外面幾層比較老的皮剝掉,留下裡面幾片柔軟的皮,然後編成一條又一條長長的玉米棒辮子,掛在房檐下或者架在房檐下的「晾架」上。

這時候是一年裡農家院子色彩最美的時節,天空碧藍,玉米棒金黃,辣椒串火紅……攝影家最愛在這個時候去農村拍攝,作品也最容易出彩。

剝玉米掛玉米的情景很是溫馨,一家人圍坐在玉米堆旁,歡聲笑語,可以打開收音機聽聽戲聽聽評書,可以拉拉家常聊聊收成。

孩子們也不會閒著,在玉米堆上玩耍嬉鬧,偶爾發現一隻胖乎乎的玉米蟲爬出來,就會嚇得發出一陣陣尖叫聲,還有大人們的鬨笑聲。

玉米棒子全部掛起來之後,太陽和風會慢慢烤盡它身上的水分,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趁著這段時間,人們還要趕緊去地里砍玉米杆。這時候的玉米杆已經青春不在,但還是頑強地站立著。

人們用钁頭把它們一棵一棵砍倒,放成一排一排的。砍玉米杆需要竭盡全力,人們常常汗流浹背。

砍的時候,一手緊緊抓牢苞谷杆,一手用力舉起撅頭向下砍,如果不用力,一䦆頭砍不掉,你還要接著再補第二下、第三下……砍得越多越費力氣。

熟練的人一䦆頭砍掉一棵,實際上倒省去不少力氣。這時候,雖說氣溫沒有前一陣那麼高了,但是太陽炙烤下依然熱得人們渾身是汗。

砍下的玉米杆,可以捆起來拉回家曬乾做籬笆,可以用鍘刀鍘碎了喂牛羊,也可以撒在地里作肥料。有人用玉米杆編成農家小院的院牆,既好看又常換常新。

秋收冬藏

等到秋風勁吹、大雁南飛、小麥都播種完的時候,那些掛在屋檐下或者架子上的玉米棒子已經干透了,該脫粒入庫了。

過去沒有機械,人們把玉米棒子堆在一起,先去掉那幾片剩餘的葉子,然後用錐子、起子把一個棒子上的玉米粒去掉一些,再用手把剩餘的籽粒弄乾凈。幾畝玉米,一家人需要好幾天才能弄完。

玉米全身是寶,就連剝下來的玉米皮也有大用場。

豫劇《倒霉大叔的婚事》里的魏淑蘭,就用它編織出了美麗實用的手提袋,手提籃、工藝品等。據說這可是重要的非物資文化遺產呢,小看不得。

後來,不知什麼時候,鄉下興起了打工潮,年輕的小伙姑娘們都潮水般湧向大城市打工去了,家裡只剩下些年老體弱和病殘的人。

麥子收完以後,大田裡種棉花太纏手,種豆子太低產,種煙葉又太需要專業的管理技術,於是乎鄉親們都種起了好管理、產量高的玉米來。

好在現在種玉米收玉米基本都實現機械化了,勞動強度也不算太大了。

只有到了冬天,鵝毛般的大雪從天而降,東北風從村莊上空呼嘯而過時,人們才會貓在家裡,把玉米裝進袋子裡去拉成玉米糝,煮成一鍋金黃色的玉米粥來。

孩子們會用搪瓷缸搲一缸玉米,去街上炸成一袋子蓬鬆松焦脆脆的玉米花,抓一把放在嘴裡嚼著……

等待吃炸玉米花的孩子

這個時候,人們才會想起那一幕幕烈日下侍弄玉米的情景,想起那些浸潤著血與汗的和玉米有關的日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葛國楨| 撰文

藍家夏夏| 版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wCYWHQBd8y1i3sJ6WH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