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河南人最孝順?

2020-08-04     豫記

原標題:為啥河南人最孝順?

在全國範圍內,大概沒有一個省份像河南的孝子那麼多。只要能讓雙親開心,點外賣、網購中老年用品、這些都是日常操作。無論是一心一意侍奉癱瘓在床的父母親、還是不辭辛苦,帶著老年痴呆的母親跑滴滴,河南人都認為,這都是為人子女應該做的。

甚至,河南還有一個城市,專門用孝子的人名命名。你說河南人孝不孝順。

「母親不是累贅

有母親才是幸福」

胡雙喜扶著母親,坐在路邊小公園的花壇邊,母親剛剛走了一會,坐下來喘口氣。

母親80歲了,老年痴呆的雙眼有點怔怔的,半天咕噥一句話。但胡雙喜聽明白了。

於是他帶著母親,去公園裡的公共廁所換尿不濕。

褲兜里的手機發出提示,「已為您接單。」

他對母親說,娘,走吧,上車去。

他是一名滴滴司機。在每天早上8點他帶著母親出車,把她安置在副駕駛上後開始接單,到飯點就帶著母親在外面吃飯。

在駕駛座的後面貼著一個小告示,上面寫道:母親無人照顧,占用前座請體諒!請不要投訴,謝謝!

前一陣子,因患老年痴呆母親無人照顧,胡雙喜便帶著80歲的母親一起出車。

這一場景被拍成了視頻,在網絡上感動了千萬人。

他每天帶著母親,晚上十點就收車,河南周口的胡雙喜說,寧願少掙一點,母親不是累贅,有母親,才是幸福。

河南人孝順。很少有省份的人,能像河南人這麼孝順。

他們知道,有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河南夏邑縣農婦關素琴兩年前遭遇車禍造成精神傷殘,無法正常生活。

然而肇事者劉某被判賠償18萬多元,卻遲遲不賠償。關素琴在家生活困難,一直是丈夫照料。

6月18日,在南方打工的兒子忍無可忍,奔波千里回家,複印了數百份「懸賞公告」,自己一張張貼在各處。

保護自己的母親,是一個兒子最後的底線。

久病床前無孝子?

河南人:假的

2018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張照片在靈寶人朋友圈裡瘋狂轉發。

照片上,中年男子手中拿著一根拐杖,背著老人走在金城大道上,男子左側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社火表演團隊,背上的老人側目觀看社火表演。

這個男子名字叫王天軍,已經58歲了,母親已83歲高齡。

2017年8月份,母親起床上廁所時不慎摔倒,腿部受傷,手術後一直在家休養。

元宵節,市區有社火表演,很熱鬧,王天軍決定帶母親出去轉轉,看到社火表演現場圍觀群眾多,為了讓母親更好地看到社火表演,就背著母親一路走一路看。

那一張背影,感動了許多人。雖然孩子也老了,但是在孩子小時候,母親也不嫌重,背著孩子去廟會啊。

還有河南滑縣的張衛軍,已經42歲,母親癱瘓在床30年。

為了照顧母親,他放棄外出打工,也一直沒有娶妻生子。

他說:「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

在農村,照顧癱瘓父母的,不止是一人,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現象。

2007年,王三留86歲的老母親突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他義無反顧辭去工作回到家中照顧母親。

8年來的悉心照料,讓承受病痛的母親病情一直很穩定,延續了母親的生命,直到2015年去世。

王三留照顧母親八年,寫了八本護理日記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二是行善」,這是王三留常掛在嘴邊的話。

有位河南網友,說不能理解不孝順的人

這些事件,絕不只是新聞和個例。

城市更加便利

對父母也更加孝順

早在前幾年的時候,網友就根據大數據製作過一張「全國孝心地圖」。

根據「全國孝心地圖」顯示,中原人口大省河南以孝心指數「91.2」排名第一。

而從另一份餓了麼大數據來看,外賣訂單已經成為彌補「孝心」的一種方式。

近一年來,河南境內,備註上提及送給長輩的外賣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近1倍。

從城市孝順外賣訂單量排名來看,前三分別為鄭州、濮陽和新鄉。

這些訂單除了送到家中,還有很多是送往醫院住院部、敬老院、老年協會等老年人經常活動的場所。

在過去一年裡,許昌一位用戶給長輩下單外賣40次,這意味著,幾乎每周他都給自己的長輩訂一分外賣。

2019年7月之前,他外賣訂單一直訂往家中,7月份之後開始訂往醫院,他最常訂的是蛋炒飯和糊塗面。他還細心的在訂單上備註:「不吃辣,老人吃的,謝謝。」

每年的雙十一,大中原地區消費者購物單透著孝順:雙11都在想著給爸媽買冬天所需的東西。

80、90後用戶的訂單中,多半是中老年棉服、鞋帽和中老年奶粉等相關物品。

河南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城市

有著千年孝順傳統

河南人孝順的傳統來源已久。

甚至,在河南濮陽,還有一個縣城是以孝子人名而命名的,這就是清豐縣。

清豐在古代名為頓丘,隋朝時,這裡出了一個大孝子張清豐。

張清豐怎麼孝順呢,傳說他由於家貧,只能製作燒餅沿街售賣,但是每天他做出的第一爐燒餅,卻只給父母吃,從來沒有對外出售過。

幾十年來一直這樣堅持,當地的達官貴人、富商豪強多次想吃上一塊頭爐燒餅,但是用盡心思都沒有得到。

大伾山廟會,張清豐為母親免災、祝壽、天天占頭爐香。

當時來大伾山降香的人很多,都想占頭爐香,甚至一夜不睡覺,排隊在廟門口,但等到廟門開後,頭爐香仍是張清豐的。據說是他的孝行感動了山神,是神仙替他燒的。

張清豐的母親死後,他在墳旁壘屋一座、守孝三年,每天飯前向母親祭奠罷,自己再吃。

後來,張清豐屢屢拒絕朝中的徵辟,從未入朝為官,但是他的孝行名揚天下。

唐朝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了弘揚孝道,同時也為了宣揚這個以孝為先的平民,專門表奏皇帝,請求為此地更名。

從此之後,存在了數百年的「頓丘」之稱就被撤換,改成了一個尋常百姓的名字,綿延上千載並成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

在河南,如果一個人不孝順,會受到鄰里親朋的一致鄙視,這跟河南一直以來的孝順傳統是分不開的。

陪伴才是最好的感恩,對父母,我們一輩子都還不完。

(圖片來源於網絡)

照照| 撰文

王小米| 版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ONzuHMBeElxlkkaYY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