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首創了皇帝制度。在此之後,歷代王朝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皆為皇帝。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時期,一共出現過1000多名皇帝,而居於正統封建王朝統治者的一共有494人。
身為帝王者,都有著傳奇的人生,而武則天,無疑是最富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居於正統的女皇帝,從一位才人,成為一代女皇,武則天在這樣一個為男性主宰的封建政治舞台之上,站到了最後,迎來了華麗的謝幕。
在位期間,武則天重視人才的選拔,同時開創了殿試、武舉以及試官等制度。在政治上打擊貴族門閥勢力,扶持庶族,整頓吏治,廣開言路。經濟上重視農業的發展,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開創了一個繼貞觀之治之後,開元盛世之前「承上啟下」的一個繁盛時代。
而在晚年時期,武周王朝遭遇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在她退位之時,發動政變的群臣無不慶祝歡喜,而唯有一人在朝堂之上掩面痛哭。結果是在1年之後,歡喜慶祝的大臣皆死於非命,唯有痛哭者活了下來。為何武周王朝會發生政變?掩面痛哭者又是何人?
在李世民當政期間,武則天就被召入宮中,被封為五品才人。然而武則天並沒有得到皇帝的寵愛,而是在李世民病重期間與太子李治接觸來往,建立了感情。李世民去世之後,李治即位,將武則天納入宮中,十分寵愛。而在此之後,李治通過「廢王立武」,打擊了朝廷元老大臣的勢力,將權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而武則天也如願當上了皇后。然而,武則天卻想要更進一步。
武則天向李治展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經常在幕後為其出謀劃策。漸漸地,李治讓武則天參與政事,特別是在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讓武則天處理朝政。也正是在這時,武則天開始嶄露頭角,掌握朝政,很多國事,都由武則天決斷。
李治去世之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然而當時的軍國大事,都由武則天決斷,並開始臨朝稱制。在當時,朝堂之上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唐朝英國公,甚至自稱大將軍,以勤王救國的名號,起兵造反,最終都被武則天派兵鎮壓。
終於,在天授元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並改名為神都,將皇帝李旦作為皇嗣,並賜姓「武」。稱帝之後的武則天不管是在政治還是經濟方面,都推出了一些利國利民的政策,讓國家更加強盛。然而,晚年時期的武則天卻開始貪圖享樂,大興土木,修建佛寺,甚至還擁有許多男寵。
而隨著武則天逐漸年邁,朝堂也開始混亂起來,受到武則天寵愛的兩名男寵,開始憑藉特殊的身份插手朝政,禍亂朝綱。也正是因為這樣,朝中大臣擔心李氏唐朝,被別有用心之人篡奪,於是紛紛聯合起來,逼迫武則天退位。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開始密謀發動政變,率領禁軍進入到宮城當中,殺死了武則天的兩名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隨後,政變隊伍包圍了武則天的寢宮,逼迫其退位。到此,武則天不得不退位給李顯。
在政變成功,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之後,朝堂百官都為之慶賀,但是只有一個人痛哭流涕,他就是姚崇。作為朝中大臣,姚崇深受武則天的賞識,並多次提拔他。面對姚崇的直言進諫,武則天也悉數傾聽,可以說,武則天對姚崇有知遇之恩。
因此當張柬之問道姚崇為何哭泣時,他回答道,身為臣子,誅除凶逆是自己的職責,然而同時作為人臣,突然辭別舊主,則感到悲痛萬分,就算因此獲罪,也是心甘情願的。之後,姚崇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成為一代賢相。
然而當時發動政變,歡喜慶賀的「五王」,卻沒能善終。因為武則天雖然退位,但朝堂之中依然存有武氏家族的勢力,有的還身居要職。因此在不久之後,張柬之、敬暉、崔玄暐等人皆因受人構陷而被貶。而僅僅在一年之後,張柬之、崔玄暐暴病而死,其他「三王」則被殺害。
作為一代忠臣,姚崇能夠在國家面臨危難,朝堂陷入混亂的時候顧全大局,同時也能為舊主的離去傷心落淚,保持節操,十分的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