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老農耕牛舌頭被割,為何包拯讓他宰牛賣肉?兇手結局如何?

2022-04-19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北宋一老農耕牛舌頭被割,為何包拯讓他宰牛賣肉?兇手結局如何?

在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幾乎都有人能夠名垂青史,他們的人物事跡為後人所讚頌,民間地區甚至將他們神化,後世之人將其視為神明來供奉。今天要說的這位也是如此,他的名字大家都不會陌生,他就是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包拯。現如今有關包拯的影視劇作品有很多,在影片中他斷案如神,敢於得罪權貴,為黎民百姓伸張正義。包拯既是忠臣良將的化身,也是智慧的代表。

古代科技並不發達,那時候斷案基本上都靠人證和物證,官府捉拿罪犯也非常棘手,所以經常有冤假錯案發生。在現如今的影視劇的影響下,包拯全然成為了一名「神探」,他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審理案子也非常厲害。不僅如此,武周時期的狄仁傑也成了「神探」的化身,古代人真的有如此厲害嗎?在條件非常簡陋的情況下,他們是如何破案找出幕後兇手的呢?

根據史書記載,包拯出知天長縣期間,曾不費吹灰之力就破了一樁「牛舌案」,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有一天,衙門突然來了一位老農報案,他狀告歹徒將他家的耕牛舌頭給割了,請求官府能夠立馬捉拿罪犯。古代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體,耕牛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所以有的朝代是不允許個人私自宰殺耕牛的,否則觸犯法律要被嚴懲。

老農之所以第一時間前去衙門報案,找出幕後兇手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是他擔不起這樣的罪名,牛舌頭被割後基本上過不了多久就會死亡。如果找不出兇手,按照宋朝的法律是要受到嚴懲的。《宋刑統》中明確規定:「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可見私自宰殺耕牛是重罪。

由於當時沒有人證物證,想要找到兇手如同大海撈針一樣。包拯得知此事後,對案件進行了分析,他並沒有直接派人前去勘察現場,而是直接讓老農回家宰牛賣肉,並告知:「小偷定來自首!」照理說,案件發生後應該派人前去現場查看情況,可包拯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既然沒有人證物證,那去現場也沒有任何作用。

從歹徒的作案手法來看,割牛舌並沒有錢財可圖,如果他真的是想盜取錢財,完全可以將耕牛偷走宰殺。由此推斷這肯定是冤家的報復行為,割牛舌只是為了讓牛死亡,從而讓官府來給老農定罪。如果派人前去現場,很可能會打草驚蛇,倒不如順水推舟,讓歹徒自報家門。

既然是有人為報復而割牛舌,那此人肯定是希望看到老農被官府緝拿的。包拯刻意讓老農回去宰牛賣肉,就是為了引出這個人。歹徒若看到老農在家中宰牛賣肉,欲加其罪,他肯定會興沖沖地前去官府首告。果不其然,這個割牛舌的小偷真的主動去官府報案,他還想著能讓官府趕緊將老農捉拿歸案,沒想到自己是中了圈套。

包拯洞察人性,他深知歹徒是不願放過老農的,所以讓老農回家宰牛賣肉。這個案件也可以看出包拯的確是辦案的能手,他並沒有以常規的思維去辦案,而是對案件進行認真分析,在沒有人證物證的情況下,能夠破此疑案,真的令人佩服不已。事後老農也免於懲處,歹徒也成功被抓,包拯也因此成為百姓眼中的「神探」。可能如今的很多影視劇對古人的事跡過於誇大,但歷史上的確也有很多疑案被他們所破獲,只不過藝術高於生活。

包拯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清廉官員的代表,他的很多事跡的確非常出彩。包拯為官期間也真的破獲過不少疑案,這也讓民間地區更加崇拜他。對此,大家有何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96706dcb4817b5b7af9c90af5167e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