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圍繞精英家庭的培養,似乎總離不開「直升機父母」、「雞娃爬藤」、「親子關係緊張」等話題。今天的主人公Carmen,曾一路打進北美頂級的女子冰球聯盟,卻在「體育爬藤」的關鍵路口選擇了退出及退學,更不可思議的是,在得知女兒不走尋常路的決定後,Carmen的媽媽表示了充分的理解與支持......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Chelsea
不知何時起,精英子女的培養路線似乎變得相當「同質化」:
出身於得體的門楣,從小有一技乃至多技的「燒錢」項目之長;
一路就讀學費昂貴的頂級學校;
成績優異,簡歷出彩,並順理成章地衝擊名校……
16歲之前的女孩Carmen,無疑也穩妥地走在這條道路上。甚至相比背景相似的同齡中國孩子,她在某方面更具優勢——不光文化課紮實,還擅長體育運動:
北美的冰球場幾乎從來是白人的天下,鮮有亞裔身影,Carmen卻一路打進了北美頂級的女子冰球聯盟,和加拿大、美國的國家運動員一同集訓。
Carmen
可就在剛邁入職業道路的大門、同時也是離所謂「體育爬藤」近在咫尺的關鍵檔口,如此「爭氣」的Carmen,卻一口氣做出兩個教旁人難以理解的決定:
1. 退出冰球聯盟;
2. 從每年50萬人民幣花費(40萬學費+10萬冰球集訓費)的頂級美高退學。
前幾天,Carmen終於從繁忙的日程表中尋得一塊時段,令外灘君有機會靜靜聽完她的心路歷程。
需要指明的是,我們要講的不是另一個「亞裔小孩被直升機父母逼瘋」的案例——最近這兩年(Carmen剛結束11年級),她每天的生活比起以往在校園甚至更加充實。
Carmen的經歷、選擇與成長,未必需要被模仿或複製,但確實能夠讓人在如今雞血的大環境中感受到一股清風,一些杜絕陳腔的啟示。
今年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也許特別契合她:人生並非軌道,而是曠野。
不如,先從Carmen「像孩子似的」媽媽說起吧。
「媽媽對我最大的影響,
就是不去影響我」
Carmen說,自己和媽媽兩個人的關係,比起母女來說似乎更像是閨蜜。
「她會把我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沒有任何所謂家長的架子,什麼都可以聊,並認真聽取我的意見。」
Carmen和媽媽
表面上,媽媽是個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在國內是報業總監,到了北美後做投資,「可實際上,我媽心裡裝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很多時候比如我要做某個決策,她其實是裝作一個負責的媽媽幫我去分析,這時候我就笑『媽媽,差不多得了吧』。」
在這對母女中,Carmen反倒更像那個從小成熟的大人。小學時,她偶爾會由媽媽的下屬帶著,她們回去都說,跟這孩子聊天簡直像是跟朋友、同事在一起。
Carmen的獨立能力,跟家裡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一方面,父母平時的事業都比較忙,沒有「雞娃」的精力;另一方面,「我家裡人除了對我的道德品質有要求外,其他大小事務一切由我決定。」
9歲的時候,Carmen便一個人坐飛機回海南老家(辦了無陪同手續),此後也經常是一個人出去旅遊;
從小上過很多興趣班,比如跆拳道、架子鼓、吉他、畫畫……但這些愛好都是自己去聯繫報名,父母並不過問;
甚至後面上學,選什麼樣的私立學校這樣的「大事」,Carmen也是自己上網做各種調查,做優劣勢分析……
Carmen說,媽媽的這種態度可能是對她自己原生家庭教育的一種反彈。「我媽山東人,家裡比較傳統,堅持『考公務員』才是正道,但是她從小的天賦其實是唱歌。不用想,家裡人死活不讓她唱。後來有了我後她說,今後一定不再粗暴地干涉孩子。」
至於學冰球,也算是機緣巧合。就是小時候某天在商場裡的冰場試了一下,教練眼前一亮,說有天賦。後來便一打就是10年,成為學校里唯一的華人選手,水平不遜於白人孩子。
Carmen在冰球隊
冰球是加拿大的國球,被稱作冬季運動中的「皇冠」,在北美是極具商業價值的大眾運動;國家冰球聯盟球隊僅憑藉電視轉播,每年便可從聯盟獲得8000萬美元的收入;北美大學招生時也一貫注重體育特長,很多頂尖大學都有自己的冰球校隊。
所以,學生能進職業化的冰球隊伍,幾乎等於提前敲開藤校大門。
然而,一次旅行中的思考,徹底改變了Carmen的生活軌跡……
在進入女子冰球聯盟後的那個暑期,Carmen給自己安排了幾天度假,目的地是墨西哥的一個海濱小鎮,本來她只打算在那裡停留兩周。
明媚的陽光、當地人和煦的微笑,一下子吸引了Carmen,「這是我以前絕少見到過的生活狀態。」也是在那時,她認識了一些新朋友,了解到「數字遊民」的概念。原本緊張的腳步在這裡變得緩慢,所見所感皆是無比奇妙的體驗。
美好的時光匆匆,Carmen拖著行李箱又來到機場,告別這短暫的休息後,她又將回到日復一日的訓練和校園生活中。可人生似乎故意要給她安排一個小插曲:她的出入境證件不慎遺落,不得不又在酒店住了一晚。
「那個晚上,我心底里感到一股巨大無比的失落。翻來覆去終於想明白了:我還不想回去、回到原來的那種生活。」
思緒飄遠後,Carmen想像起繼續走職業運動員道路的狀態,一日復一日——作為一個習慣了自己得出答案的女孩,這一次她也很快地得出結論——不。
「在冰球運動的10年里,我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收穫了很多,沒必要再在同一件事上耗費太久了。」
一番考慮後,她給媽媽打去電話,說明了自己想放棄冰球、去環遊世界的決心,並像往常那樣陳述厲害、解釋未來具體要如何落地執行……
她說自己並不會走極端、徹底地放棄學業,「在北美,有很多忙於訓練的運動員會選擇在線高中,這樣上課的時間比較靈活,但照樣可以申請大學。」
她也打算採取這種方式,只不過不是打冰球,而是一邊上學一邊旅行。
多年來,Carmen和媽媽之間已經建立了很強的默契與信任,這次的想法也順利地得到了她的理解與支持。
並且,不打算再打職業球賽這件事,反倒讓媽媽鬆了一口氣,「作為對抗性運動,冰球其實還是危險的,我之前就有過摔傷和腦震盪的經歷。」
Carmen在進行冰球訓練
「如果不是這麼開明的媽媽,我不會有那麼多寶貴的經歷,」她半開玩笑道:
「媽媽對我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她不企圖去影響我,而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我的決定。」
以前在北美私校的同學們,大多家境都不錯,不過他們也是被動地完成家長和學校指派的任務,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幾乎一成不變。他們對Carmen的敢想敢做,表達出滿滿的欽佩和羨慕。
或許在外人看來,媽媽的「放養」程度太過讓人無法接受,但在Carmen眼裡,這樣有魄力的、包容的媽媽,令她感到無比幸運。
說干就干,Carmen自己搜集資料,選中了一所美國聲譽排名前列的線上私立學校L。該校迄今已有30多年歷史,受到美國政府認可,也得到了WASC(美國西部學校和學院協會)的認證。一年的學費,大約10萬人民幣。
按理說,從冰球聯盟和私校退出來,家裡每年至少能省下40萬人民幣,拿著這筆錢去旅行將會十分愜意,但Carmen想要的不是那種一路住酒店的打卡式「旅行」,她要極限挑戰自己一把:儘量不花家裡的錢。
她確實也做到了。
這兩年遊歷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以及東南亞等地——Carmen自己通過兼職和打工換宿,支付了60%~70%的旅行費用,而且隨著技能的提升,有時候甚至能做到承擔全部的開銷。
但這些不是重點——一邊學習,一邊打工,一邊全世界旅行……所有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這位小姑娘是究竟如何做到的?!
在全世界做「學徒」
「說實話不輕鬆。每天都很忙,需要很強的時間管理能力,」Carmen坦言,自己日常的行程安排幾乎都是滿滿當當的。
在線美高的作業並不少,她每日平均會拿出4個小時的時間來學習和完成作業;打工的時間也差不多是一次4個小時,每周4~5天時間,甚至有時候碎片化的時間,她也會利用手機軟體來複習。
在車上寫作業是常態
最極限的情況類似這樣:一大早乘坐交通工具去其他國家,在機場或跨國大巴上,打開電腦學習;下午到達目的地後,立刻到店裡投入到工作中;晚上則抽出時間做下一步的旅行攻略……
外灘君本來挺困惑,在線上課也該有課表不是麼?比如「周二下午一點數學課」「周五上午十點英語課」……可萬一這會兒人剛好在路上,或者戶外沒有網絡的情況怎麼辦?
跟Carmen深聊以後才發現,在線美高不是一般我們理解的那種「網課」或「錄播課」形式,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套交互式課本,系統做得很強大、設計得也很精妙——她甚至覺得傳統的老師演講的方式才是比較無聊和低效,遠不如這種系統交互更能順應自己的節奏,同時也更加有趣和身臨其境。
自己找時間完成課業
學校還會配備一些「黑科技」資源,比如全模擬的、高度自由的實驗室,可以在線上完成各種科學實驗。傳統的教師也是存在的,並且還不少,但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回答學生的課後提問。
Carmen不習慣花太多時間在學習上,但學習的效率一直比較高,「總想著趕緊學完,然後去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她自己摸索出一些高效的學習方法,比如類似費曼學習法,刻意地把知識點複述給其他人;比如用視覺化的方法學習,在腦海中構建思維導圖……
目前,她的GPA保持在95%左右,對此已心滿意足,「也正是因為一直以來我自信能搞得定學業,才有底氣去選擇這種自由的生活方式。」
不光是Carmen,L在線學校也有不少同學跟她有著類似的選擇。只不過,他們一般是全家人一道開著房車出遊,讓孩子切換到線上。這種雲遊四方的家庭,在北美雖然不是主流,但近年來也越來越多。
沒有實體校園,也就意味著以前那種人際交往模式也不存在了,但Carmen表示這並沒有影響到她:「和同齡人在一起玩耍固然很好,但我好像更喜歡認識全世界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現在,她的社交反而比以前更多、更精彩。
每旅行到一個地方,Carmen會選擇在當地找一份工作。這兩年她干過的活真可謂五花八門:牧羊人,咖啡師,烘焙師,前台招待,做飯,園藝除草,英語口語陪練,外貿翻譯,調酒,保姆,養馬員……
在土耳其農場喂羊
這些技能當然不是打小就會的。Carmen的秘訣很簡單,就是保持一種「學徒」心態,比如她一開始到咖啡店,只能做一些打雜的工作,而且沒有薪水只包食宿,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她漸漸也能夠上手做咖啡,現在,「菜單上二三十種的飲品已經全都可以做了。」而隨著技能的增加,收入也會水漲船高。
現在已經是熟練的咖啡師
在國外打工的各國年輕人,都是各種技能傍身,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Carmen喜歡觀察身邊人的技能,虛心求教,「在外面旅遊的年輕人,都挺樂意分享的」。
她曾經到一個馬場做學徒,學會了怎麼給馬上鞍,喂馬,刷毛,清理,牽引等。在這份工作中,不僅能享受到馳騁馬背的快感,也相當掙錢,特別是在歐美國家需求比較多。
養馬的過程中一些細節很有意思,比如怎麼避免被馬踢到踩到,怎麼應對打架的馬兒,怎麼記住每一匹馬的名字……裡面都是講究,滿是學問。
養馬是門學問
最治癒的工作當屬烘焙。Carmen說,沉浸在麵包、糕點的香氣中,簡直有一種難以言表達的幸福感。
除了做糕點,她每到一個國家還熱衷於研究當地的食譜,享受做料理的樂趣。
放棄了冰球職業生涯,在更加忙碌的打工旅行中度過的這兩年里,Carmen對自己的選擇毫不後悔。
她說,自己在旅途中所學到的,要遠遠多過傳統的課堂。
人生比課本和大學廣闊得多
Carmen的學習,不僅是指獲得形形色色的工作和生活技能,同時也是一種心態和視野的成長。
就拿她鍾愛的墨西哥為例,沒有去過這個國家的人,很容易自動湧現這樣的標籤:「毒梟」、「混亂」、「黑幫」……但實際上,這些詞彙完全代表不了全部的墨西哥,她在當地老百姓身上感受到一種溫暖的生命狀態,「隨便在街上拉一個人,都能享受音樂,隨時跳上一段舞」。
然而,人們總是抱有各種各樣的偏見,甚至以此為榮。
Carmen切實地意識到,想要充分了解這個世界,光靠學會幾門外語、課文,或是通過網際網路的隻言片語都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親身深入到當地才能真正明白,「他者」到底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這麼想?很多時候,我們的猜疑和偏見,都是固執於自己的小世界所致。
以前在課堂上老師教的一些概念,她聽了,但不從心底相信,但真正「在場」後,她真正產生了共情和理解——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一次簡單的和他人的聊天,就能打開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新的看法,引發對自我更深的思考。
Carmen並不會放棄上大學,只是她對大學的執念實在不深。
「可能國內對QS之類的排名很看重吧,但其實很多加拿大、美國當地人偏好的學校,就業很好但排名其實並不高。」
在擇校上她很清醒,面子都是給別人看的——要至少讀4年呢,自己舒服、合適豈不是最重要?
在她自己列的擇校要點裡,便把「氣候環境」排到了十分靠前的位置(喜歡陽光明媚的地方);目前,她對金融、計算機和心理學都比較感興趣,專業那一欄則打算填個「undecided」。
如果說更遠的未來的話,Carmen有個夢想,就是開一家屬於自己的中餐廳。
她說,中餐在國外給人的印象目前仍然是「快餐」、「低端」,而反觀日料、西餐,就一副高大上的樣子;有一些外國人最喜歡吃的中餐,甚至根本都不是正宗。她希望,用心做的中餐也能夠發揚光大,以更高的品質和身價立足於海外。
有時候,Carmen從旅途中汲取思考和新體驗的同時,也在給別人帶去能量。有一位她在國外認識的男生,性格內向,從小不敢逾矩,家族也比較傳統,整個人的氣質很是陰鬱,儘管年長5歲,一直受到Carmen的鼓勵。有次,Carmen足足開導了他6個多小時。
前段時間,對方打電話過來表示感謝,說自己面試進了德國大眾,實現了曾經沒有自信邁出的夢想。Carmen聽到後,由衷為他開心。
當然,Carmen也不斷地從別人那裡獲得幫助。和外灘君聊完後,朋友們和她約在咖啡廳,要幫她好好梳理一遍大學申請的事情。
在接下來的申請中,Carmen並不打算找中介,而是每個環節自己親力親為「DIY」。只不過她自嘲:「後面恐怕更忙啦。上大學之前,我還打算好好把拉丁美洲走一遍。」
旅行中總能交到新的朋友
Carmen所上的在線學校,當然不適合所有孩子;一邊學習一邊旅行,自然對時間管理和獨立性要求都太高;她也聽到周圍人的聲音,吐槽媽媽的心真大……故而現實也是如此,這註定是大多數家庭不會考慮的生活和學習方式。
然而,相比被動的、循著軌道的前行,Carmen的確勇敢地證明了一個被充分相信的,有自驅力的孩子,能夠踏出怎樣一片獨特而美麗的風景。
「一路走來,還是要感謝媽媽對我的信任和支持,」她說,出身傳統教育的家長能做到這個程度不容易,而每個孩子最盼望的,比起優越的物質保障,其實是家長無條件的愛和尊重。
*本文圖片均來自被採訪者;社交帳號:小紅薯@Carmen王卡門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