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指向家庭問題。可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父母開明、家庭幸福的孩子,也開始「毫無徵兆」地陷入抑鬱?資深心理工作者、曾為上海多所國際學校提供心理諮詢的游小挺老師,也曾陷入這樣的困惑。如今,回望自己養育兒子的經歷,她慶幸自己的覺察和改變.....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藍橡樹 (ID:blue_oak)
文丨蠍子號 編丨Jennifer
很多人認為,會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一定是父母太強勢、一定是家庭不完整、一定是學習壓力大……總之,我們家很普通,很溫馨,青少年抑鬱離我們很遠。
但現實似乎並非總是如此。
最近,我接觸了3個家庭,顛覆了我的認知。這3個家庭,父母教育風格開明,不逼著孩子一定要成績拔尖,鼓勵孩子全面發展,夫妻關係也蠻好,孩子竟然「毫無徵兆」地抑鬱了。
孩子真的會無緣無故得「心病」嗎?一切正常的家庭,為何沒能成為孩子的避風港?帶著這些問題,我採訪了游小挺老師。
游小挺老師,十餘年從業
有近5000小時青少年和家庭個案諮詢經驗
曾為上海多所頂流國際學校提供心理諮詢
畢業於復旦中文系的游小挺老師曾是一名記者,兒子青春期時一度成績波動、沉迷遊戲、親子關係緊張。為了孩子教育,她轉行成了一名心理諮詢師。
犯過錯、糾結過、反省過、痛苦過,最後游小挺用智慧的方式找到和孩子相處的平衡點。明年即將研究生畢業的兒子,如今已在紐約華爾街找到頂級證券交易公司的工作,從事量化投資。
游小挺老師如何看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回望自己走過彎路,她會今天的父母哪些建議?
(為方便敘述,以下內容將以游小挺老師第一人稱展開。)
圖源韓國電影《蜂鳥》
我很尊重孩子,
為什麼他還是心理出問題了?
為什麼現在的那麼焦慮?父母很尊重孩子,夫妻關係不錯,為什麼孩子還是出問題了呢?有幾個方面原因。
1.高競爭社會,沒人獨善其身
首先,我們處在比較卷、比較焦慮的時代,這種焦慮勢必滲透到每個家庭成員。比如新手媽媽產假滿4個月,就要去上班了,工作壓力大,又還要哺乳,身心俱疲。
在嬰幼兒早期,浮躁不安的母親無法及時回應嬰兒的需求,影響孩子早期依戀關係的形成。我們常說,母嬰依戀關係狀態,鑄就了孩子一輩子的人格底色。
我們所見,那些新生兒黃疸住院照光、早產住保溫箱,早期有母嬰分離的孩子,就會非常「難養」。
我們在做心理諮詢個案前期會搜集基本信息,看他是否有早期重大的分離事件,孕期媽媽的情緒狀態等,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
圖源韓國電影《蜂鳥》
2.沒有建立真實的自體
父母覺得教育子女沒有大的問題,但我們的集體意識中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們太好面子了,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建立起真實的自體。
這是容易被忽略的。
北大徐凱文老師一直說「空心人」,說的就是假性自體——他們一舉一動都圍繞別人在轉,沒有真實的自我,不知道自己追求什麼,非常迷茫。
如果父母特別好面子,孩子也會下意識看別人臉色,看起來他社會功能不錯,但可能抑鬱和焦慮程度非常深了。
我接觸抑鬱症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攻擊向內,他非常害怕對外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根源就是真實自體的缺失。
3.缺乏邊界感,親子共生傾向
父母覺得,我對孩子很好啊,簡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孩子眼睛瞥了一眼這個菜,媽媽馬上就把菜給他夾到碗里;孩子生氣了,媽媽比孩子更生氣;體現在學習成績上,孩子的表現直接影響媽媽的情緒。
這其實是缺乏界限感,出現了親子共生關係,結果也是影響孩子的自體形成。被父母長輩過度回應的孩子,會非常煩躁,他被粘連到幾乎沒辦法呼吸。
現在的父母的確不太會有暴力行為了,但和孩子的溝通依然存在太多邊界不清的問題。比如全職媽媽跟丈夫關係不好,孩子就成了她的寄託,甚至是情緒的垃圾桶,一個人的身上承受不了兩個人的壓力。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做得足夠好,但孩子依然出現各種問題,那不妨對照上述找找原因。
父母開始改變
孩子才能向好
教育因果輪迴很快,你在孩子小時候是怎麼對待他,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怎麼對待你。
如果一個家庭里,孩子有了心理障礙,讓父母體會到戰戰兢兢的感覺,時時刻刻都得看孩子臉色,那父母可以回看一下自己的養育經歷,自己是否是個情緒化的人,讓孩子處在緊張里,害怕突如其來的責罵?
現在社會相對越來越開放,孩子們也越來越少壓抑自己的感受,青春期前後心理諮詢需求不少。在做初中以下孩子的諮詢時,我基本都是做家庭系統,因為孩子在家庭中太弱小了,需要全家人一起幫助他。
1.父母放下自戀,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們給孩子做心理諮詢時,不會急著矯正他們的認知,而是去了解他、接納他。一個人只有被充分接納和理解後,他的認知才有可能動搖。
就像很多父母說:「我不理解,為什麼現在日子那麼好過,我們也尊重他,他還是抑鬱了。」這句話里就透露著父母的自戀,他其實意識不到,自己並不理解孩子。
如果父母還停留在「我沒錯」,孩子當然抗拒了。但如果父母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真的在某方面做錯了,轉變就開始了。
2.幼時充分回應,長大劃清界限
孩子在3歲之前,父母充分回應,放下手機高效陪伴,孩子在媽媽神光籠罩之下,很有安全感,也更安定。
孩子長大後,父母要逐漸「劃清界限」,給孩子發展自體提供空間。
比如你在單位挨了老闆的批,回到家心情很不好,但你不會因此對孩子亂發脾氣,他不需要對你的情緒負責。
對父母的要求僅僅是是做個正常人,你是健康的,孩子就健康。
3.任何時候改變都不晚
雖然孩童早期依戀關係的形成,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任何時候開始改變都不晚。
我是從心理學角度談成長規律,如果你能做到回應、界限、情緒管理、重視孩子自體發展,教育之路就會走得比較輕鬆,孩子也能盡其所能發展天賦能力。
但人的成長是螺旋上升的,也不可能始終走在正確的路上。所以之前做得不夠好,也不要著急,要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
從年級百名到前三
靠的是父母的「不管」
從事心理行業前,我是媒體記者,轉行恰恰跟兒子的教育有關。
那時候兒子讀4、5年級,行為上出現各種「反常」,脾氣很強,擅長給我製造難堪,孩子的種種變化讓我身心俱疲。
此外,他特別喜歡玩遊戲,我們其實並沒有太限制他玩遊戲。每天玩一小時?不肯,一直鬧。
我的焦慮在他小升初時到達了頂峰。
他其實成績並不差,班上前十名。但因為大環境如此緊張,讓我坐立難安,找關係受挫,令我更是倍感焦慮!極度混亂時,我打坐了一個下午。
打坐的時候,我去觀察自己的念頭,就像水裡的雜質一樣慢慢沉澱下來,心裡智慧的那部分就升起來了。
我突然想通一件事:我為什麼不信任我的兒子?
現在回想起來,我和兒子當時是有共生關係的嫌疑,我很多期待放在他身上,我跟他的界限也是不清晰,因此他的學業如此牽動我。
隨著孩子長大, 他會對這種「共生」感到不對勁,而我也會覺得很累。
問題核心不是孩子能不能拿到理想的錄取結果,而是我需要處理自己的挫敗。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我主動切斷了和兒子這部分的連接——他的學習歸他負責。
記得有一次他考了70多分來,找我簽名。我一邊簽字一邊說:媽媽再也不生氣了,你考得再差媽媽也不生氣。他「唰」得一下,把考卷抽走,說:「你不生氣我生氣!」
開始他也不能適應這種分離,後來他嘗到了學業獨立的好處,他無論考得多差,我只會安慰他,不會有任何責備。
我看到他考前還在打遊戲,會過去問一句:你都複習好了嗎?他說複習好了,我就不管他了,不會再嘮叨第二句。
放手的結果是,他順利拿到了心儀初中的錄取,整個初中三年學業飛速發展,從年級百名躍升到前三。
高中轉軌體制外,留學申請,他都自己做決定。高中畢業時,他的標化成績是:托福119分,SAT1560,IB預估滿分,還拿到了信息奧賽的全國一等獎。
換句話說,父母放手,並不會耽誤孩子成為學霸。
回頭看我當時寫的教育博客,我跟大多數現在家長一樣,該犯的錯一樣沒落下。比如我逼迫孩子學鋼琴,活生生毀了一個鋼琴的好苗子,我情緒也不夠穩定。
但好在我及時自省並糾正,此後我們兩個之間的分化越來越明顯,他也越來越獨立。
遊戲並非洪水猛獸
最後來說說父母們痛恨的「手機遊戲」。我家孩子玩遊戲也挺狠的,我也曾經備受困擾。
可能會有很多人反對,但我認為「遊戲」並非全然都是負面的。不要孩子一玩遊戲,父母就非常牴觸,形成鬥爭的狀態,結果遊戲反而成了親子雙方鬥爭的工具,掩蓋了真實的矛盾。
孩子玩遊戲,你要分析他背後的需求。可能是學習壓力大,為了放鬆。我們開玩笑說,一旦你給孩子玩遊戲設置一個KPI,大部分孩子立馬就不玩了,因為太緊張了,得不到放鬆。
我們判斷「遊戲成癮」是看他是否除了玩遊戲,別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如果他能放下手中的遊戲,參與到團隊活動,去運動,去接觸真實世界,事情就還沒糟糕到那份上。
我兒子從小玩遊戲,特別好鑽研那款「植物大戰殭屍」,疫情回國期間還在玩。我很好奇,為什麼同一款遊戲他能玩那麼久。
他告訴我,他在玩的是「排列組合」的遊戲,他是當數學遊戲在玩。他設計了一款經典陣型,到現在還是植物大戰殭屍論壇上的精華帖,前後寫了幾萬字的攻略。
我當時能放手讓他玩遊戲,讓他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也是因為我看到他寫的攻略——思路清晰、案例豐富、術語陌生,已經是我完全不懂的領域了。遊戲在某種程度上跟學習是一樣的,研究規律,歸納總結,分享經驗。
明年,他就要從南加大研究生畢業,也已經在紐約找到自己特別滿意的工作。可以說,「植物大戰殭屍」這款遊戲奠定了他未來工作的基礎!
結語
有時我也挺心疼現在的父母。
他們之所以給孩子那麼大的壓力,可能是自己成長過程中,曾經用某種方式保護過自己,所以會對此產生執念,老逼著孩子必須要成績好,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反作用。
作為父母,時時自省,跟孩子大部分互動是不是愉悅,是不是有界限感。
好在人的身心健康並非不可逆轉,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一旦你偏離中道太遠,就有一種自然的力量能把你揪回來。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韓國電影《蜂鳥》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