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打開歷史之窗,讓簡牘里的文字「復活」。
文|三木
荒郊野外,與匪寇戰至力竭的縣令回想出征前「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的誓言,終究緩緩低下了頭,就此與他的袍澤長眠於深山。
根據里耶秦簡「9-705」、「9-1111」等簡牘上縣長官吏卒戰死「鄣中」的殘缺文字,《簡牘探中華》首期結尾這段縣令祿拚死剿滅所有盜賊、成功保護遷陵縣的演繹不僅引得現場的觀眾潸然淚下,螢幕外的網友看過後更是直呼「要論電視節目的歷史文化感,央視又打破了自己的天花板」。
「簡」述歷史,「牘」懂中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一開播便引起刷屏反饋。創新融合講述中華文明歷史、展現文化內涵,敘事升級、技術加持,《簡牘探中華》完成了一場領異標新的創作實踐,為所有人開啟了一場回溯歷史、築牢自信、面向未來的文化奇遇。
全景式呈現,
實證視角窺探歷史細節
通過節目,我們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迄今已發現超過30萬枚簡牘。這些無比珍貴的考古文物與傳世文獻的記載相互印證,幫助我們不斷實證歷史。如何以簡牘之吉光片羽探尋巍巍神州、泱泱華夏?《簡牘探中華》的內容選題和呈現視角,都堪稱一絕。
首期節目聚焦的「里耶秦簡」,被譽為我國21世紀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其中記錄了秦「洞庭郡遷陵縣」的人口戶籍、機構設置、官吏職數、土地、農事、物產、賦稅、查案辦案、治安、武器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堪稱一部解讀秦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重要內容的百科全書。
致力於挖掘重大歷史考古中「重見天日」的重要簡牘,《簡牘探中華》開啟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簡牘探源之旅」,讓觀眾與鮮為人知的歷史相遇、相識,在「可視化」的簡牘文字中感受中華歷史的深厚底蘊與源遠流長。《簡牘探中華》的選題不可謂不獨特,而且足夠大膽,跳出司空見慣的文化載體,在多重解讀中掀開歷史的細節,打開觀眾的文化視野。社交平台上有網友也表示,「把簡牘里的歷史『搬』到電視節目裡,真的讓人大開眼界,也就央視敢。」
但「敢」只是基礎,還要在有限的節目體量內把內容龐雜的簡牘歷史講好,又談何容易?這檔節目的目標是讓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實現完美融合。
一方面,以簡牘中記載的真實歷史故事、歷史信息為創作藍本,與真實歷史時期相對應力求呈現出簡牘的歷史厚度與文化價值,無論是以「遷陵洞庭郡」「九九乘法口訣表」等簡牘作為講述抓手,還是以實證視角全景式呈現秦代縣政運行及生活百態,都讓千年前的歷史更加具象化,彰顯中華文化文脈悠長。
另一方面,在可看性上力求連貫、在細節上力求準確,如對里耶秦簡的講述在真實簡牘記錄的基礎上創作了主角「華」,在兩集的內容中串聯起遷陵十五年的風雲變幻,同時輔以文化專家進行細節解讀,《簡牘探中華》逐漸「復原」出歷史中的秦洞庭郡遷陵縣,也「復活」了一個時代的生命氣息。
可以說,總台此次打造的《簡牘探中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文化節目講述模式,展現出強大的內容創造力,讓古老的簡牘有了更鮮活的生息和氣韻。從典籍到簡牘,總台再次激發大眾對不同歷史重要文本的探索欲與求知慾,引導大眾了解歷史、接近歷史、觸摸歷史的溫度,為更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當代闡釋創造可親可感的表達空間,力求實現冷門題材的熱門傳播。
潛心創作,
敘事創新如何「迎難而上」?
說實在的,在近兩年總台一系列文化節目的浸潤下,觀眾的審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對「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節目模式,也並不陌生。但《簡牘探中華》在潛心創作下,仍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首期節目播出後,網友們紛紛感嘆「跟著主持人龍洋『穿梭』光簡門,好像自己也來到了千年前的遷陵縣」。這種沉浸感十足的戲劇體驗,得益於主創團隊以技術升級對節目形態進行的全面創新。
「秦時明月照里耶,三萬餘枚簡牘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秘和解讀。」通過龍洋的介紹,觀眾對里耶秦簡有了初步認知後,鏡頭一轉,走出「光簡門」的龍洋「穿越」到公元前222年的遷陵縣市肆,路上人來人往,瓜果蔬菜商販的叫賣聲不絕於耳,千年前的遷陵縣出現在觀眾眼前。
《簡牘探中華》創新性地以主持人「龍洋」的視角為引,構建一個「訪談空間」,讓龍洋在專屬空間內解讀簡牘、訪談專家,同時以此為核心串聯,通過「光簡門」的形式連接戲劇演繹空間,打開一扇扇「歷史之窗」。全新的表達形式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讓觀眾對那段歷史更加清晰,尤其是戲劇演繹,極具視聽衝擊力,沉浸感層層遞進,讓觀眾好似身臨其境。
搭建實景空間、結合CG特效和外景拍攝,「實地探訪+文化訪談+戲劇演繹」的創造性升級,給了《簡牘探中華》講好故事的底氣。從秦遷陵洞庭郡的設立到建立秦朝,從當地政治、軍事管理到百姓墾荒豐收,觀眾看到了里耶秦簡所描摹的秦代風物,好似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這也讓網友也不得不驚嘆,《簡牘探中華》就是一台「時光穿梭機」,帶我們「穿越」時空,去「親歷」一段段鮮活的歷史生活。
當以往構建真實舞台的龐大工程量難以匹配節目的製作周期,這檔節目迎難而上,徹底打破舞台空間的束縛,反而開拓出全新的沉浸式戲劇空間,進行實景戲劇影視化拍攝創新。能夠看到,《簡牘探中華》是懂「自我突破」的,它將厚重的文化題材以全新的視聽語言加以呈現,讓觀眾能夠「輕而易舉」地最大程度獲得簡牘中的信息,以出人意料的表現力,展現對中華文明的探索精神。
我們看到的每一個場景、每一次對話,都可能是千年前的遷陵真實發生過的故事。那些歷史的演進與百姓的故事,在《簡牘探中華》里被無限拉近,蘊藏在歷史中的文化傳承與發展給觀眾以更直觀的視聽體驗,讓網友直呼「根本不夠看」。
「啃」下「硬骨頭」,
類型創新築牢文化自信
《簡牘探中華》播出後,全媒體熱度持續升溫,話題#考古人員一手接一手捧出3.8萬餘枚簡牘##做文職工作的兵馬俑長啥樣##兵馬俑的文具為什麼是石頭##簡與牘有什麼區別#等節目相關話題引發觀眾熱議,勾起了年輕人對「簡牘」的關注。一定程度上,《簡牘探中華》的播出解決了一部分觀眾的「文化節目荒」。文化節目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始終是內容創作重要方向,但為何如《簡牘探中華》這般開播即火的精品卻寥寥?一大原因在於題材創新性及幕後製作的難度係數較高。
首先,將內容創作的主體聚焦在簡牘這一歷史文物前所未見;其次,將內容零碎繁雜的簡牘加以梳理本就不容易,更何況還要將其中的信息串聯為完整的故事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同時,如何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電視表達再現,並讓年輕觀眾喜聞樂見……這些都有極高門檻,為節目創作增加大量難度。
事實證明,《簡牘探中華》「啃」下了一塊「硬骨頭」,不僅為文化類節目拓展價值維度、發掘主題角度、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提供了思考和借鑑意義,也將歷史文化元素有機融入文化節目創新提供了思路。正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春龍所說,「在我們文化的傳承、傳播道路上,歷史脈絡上,簡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一直影響到今天。」
但不難發現,節目的「野心」也未局限在「啃下」,而是憑藉更深刻的文化內核及審美底蘊讓觀眾更好「消化」——深刻體會簡牘何以成為數千年前中華文明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的起伏悲歡的實物佐證。「簡牘開啟華夏文明的寫本時代,承載古聖先賢的大道至理,記述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無論是斷章殘句還是完整冊書,它們都留下了中華民族前進道路上的聰明才智、光輝思想和燦爛文明。
如今,深藏於簡牘中的文化密碼正在不斷被破譯,揭示塵封的歷史。從簡牘和其所記載的歷史中尋找真正的文化自覺,由總台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簡牘探中華》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去探尋一個更高層次的文化自信,更探尋中華文明何以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的歷史依據,「牘」懂中國,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輝煌重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