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之旅、收穫之行,《你好種地少年》赴一場躬耕田野的新旅程

2023-12-04     影視前哨

原標題:遊學之旅、收穫之行,《你好種地少年》赴一場躬耕田野的新旅程

導讀:這是一場躬耕田野的遊學之旅,更是帶著鄉情鄉愁的現代田園詩。

文|霓星

「中國農民豐收節非常有意義,看到了小米從地里到成品的全過程,農具也是文化的結晶。」

「感覺這是一檔非常接地氣的節目,讓我們感受到了最真實的農村生活,也更加了解到了國家農業方面的發展。」

「從師傅們在旁邊守著生怕出問題,到現在每個人都能順利地完成農作,少年們一步一個腳印,真的成長了,大家都很棒。」

在微博客戶端,網友們紛紛留下自己對一檔農業遊學紀實節目的觀後感悟,點贊這一番遊學的意義,甚至有網友直接表示這檔節目是自己的「電子烏托邦」。

這便是由愛奇藝、藍天下傳媒出品,海西傳媒聯合出品、點火櫻桃聯合製作的節目《你好種地少年》。節目於10月26日登陸愛奇藝,一經開播便引發了受眾的廣泛關注與討論。以農業遊學為主題,「十個勤天」的成員陳少熙、何浩楠、蔣敦豪、李耕耘、李昊、鷺卓、王一珩、趙小童、卓沅、趙一博前往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等地的農業基地,學習考察先進種植養殖技術,以青年視角向觀眾展現出中國當代農業的新風貌。而在這幅農業圖景中,青年們的鮮活成長得以清晰勾勒,更進一步地,節目也詢喚起螢幕前觀眾對於家鄉的情感與記憶。

在勞作中學習,

繪就中國現代農業圖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時代背景下,綜藝節目作為當下最重要的視聽文藝形態之一,該如何去作出回應?這是留給創作者們的一道時代課題。對此,《你好種地少年》別具匠心地選擇「農業遊學」題材,對鄉村振興這一主題進行了與以往節目不同維度的探索,也以此為窗口,向受眾展現新生活、新農村、新文明。

那麼,「農業遊學」如何實現?

《你好種地少年》給出的回答是,勞作。此前釋出的主視覺海報就已點名了這一節目的主線。海報中是「十個勤天」在田間合影留念的場景,少年們的一雙雙白手套寓意著剛剛結束的採摘工作,畫面中的一筐筐辣椒則象徵著金秋時節的滿滿收穫。

節目中,成員們的遊學第一站便是江蘇省盱眙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這裡成為小龍蝦生長的理想之所,盱眙更獨創蝦稻共生的養殖模式,農業與漁業相得益彰。在這裡,他們不僅了解了葡萄的生長環境,也學習到蝦稻共生模式的益處。當龍蝦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起技術經驗時,成員們都不停地記著筆記,期待未來將這一次遊學的所見所聞學以致用,真正實現新農人的使命。

之後,「十個勤天」成員們還來到威海乳山來到威海乳山捕魚,體會漁民的辛勤;去往濟南章丘打鐵,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參觀濰坊壽光大棚,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在這樣一場全力投入的勞作中,少年們不斷解鎖新的農業技能,不僅達到了學習的目的,也為今後的種地生活儲備知識、增長見識,更向螢幕前的觀眾鋪陳出一幅生動的中國農業、農村畫卷。

《你好種地少年》以「農業遊學」為切口,通過對年輕人腳踏實地的學農過程的展現,勾勒出有力度、有溫度、不斷發展中的現代化新農村,以小見大地呼應著鄉村振興這一時代主題。

在遊覽中收穫,

描摹新時代青年積極樣貌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檔節目中,所有關於新農村生活的內容都並非依靠記錄和觀察,而是通過嘉賓的親身感受和身體力行表達出來。因此,《你好種地少年》更集中化、深度化、沉浸式地完成對「鄉土中國」的書寫,節目中年輕人以新農人的身份縱覽日新月異的廣闊鄉村大地,所見之處皆是對生活的靈感、對內心的再審視,所到之處是跟更多普通勞動者、普通老百姓溝通交流所得到的新收穫。

在最新一期節目中,「十個勤天」做客王一珩姥姥家,在內蒙古大草原感受天高地闊的自然風光。來到清水河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趙小童感慨,「這就是我最初心裡想的農村的樣子」。成員們一人領了一把鐮刀,瞬間投入到谷穗的收割任務中。昨天還在話劇排練現場的趙小童,此刻便是田間地頭的新農人。

走進田地、親手播種,在這場真學、真體驗中,與金秋的麥田一同收穫的,還有少年們的成長。

這份成長是趙一博出海時來到船艙說起以往工作經歷的侃侃而談,是在鐵匠鋪時卓沅一筆一划將「十個勤天」刻進鐮刀,是王一珩媽媽口中的兒子回家報喜不報憂。網友們也在官方微博下面分享著自己成長的瞬間,「從我賺了第一桶金去請媽媽吃火鍋」「開始會自己把秋衣秋褲乖乖穿上的時候」「看到父親鬢角的白髮和母親手臂上的老年斑的時候」......

當螢幕中的青年樣貌投射到現實中,《你好種地少年》以幽默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當下時代中每個鮮活生動的年輕人,所蘊含的青春能量也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情、共鳴。更進一步地,節目中青年的積極狀態,讓觀眾在看過節目後都能得到一些新的理解和力量,這檔節目的正向價值引導也就此完成。

在歸鄉中治癒,

喚起都市人的情感依戀

有網友分享:「下班回到家以後看這檔綜藝,真的會覺得很治癒、很放鬆。」更有網友直言,《你好種地少年》簡直成為了我的「電子烏托邦」「精神療愈師」。的確,《你好種地少年》進一步凸現了「十個勤天」出門遊學的真實過程。成員們還可以選擇在感興趣的地點停留,這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對當地特色農業進行深度考察和學習的機會,也讓觀眾和他們一道更深入地感受一個村莊、一座城。

《你好種地少年》究竟何以為螢幕前的觀眾提供一份都市「解壓寶典」和「治癒手冊」?

一方面,成員們走進田間地頭、認真幹活的樣子讓整個節目的氛圍和基調更加輕鬆、接地氣。另一方面,成員們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十分自然,讓觀眾能夠在勞作的場景中感受他們的幸福、喜悅和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遊學的第二站青島是趙小童的家鄉,在這一站,他帶著成員們品嘗了螻蛄蝦、海腸、釘螺等當地特色美食,趙小童的媽媽也來到現場為大家送來肉蟹。

不僅有對農業知識的學習和農業技能的提升,《你好種地少年》中還有著少年們輕鬆自然的互動、對沿途風景和當地美食的記錄,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讓節目更具人文性。少年們品嘗著魯菜、晉菜、燒烤,欣賞著風景如畫的盱眙稻田、海風拂面的青島。以詩意化的鏡頭語言記敘美景、美食,這樣的節目怎會不讓觀者感到放鬆和治癒?

讓勞動不再單調,有思考更有趣味。在一路游、一路學的體驗中,「十個勤天」縱覽祖國大好河山,他們用積極的態度感染著螢幕前的每一個你我,也讓觀眾對勞動與收穫又了更多的深入思考。對於更多日常身處於城市的人,也能由此找到舒緩壓力的有效途徑,在親近自然、揮灑汗水中感受勞動的魅力,在歸鄉處發現生活的真諦。

找尋田間地頭的浪漫,捕捉鄉村生活的美好,「十個勤天」的旅程還在繼續。如果螢幕前的你正在為生活焦慮所困擾,不妨與《你好種地少年》共赴一場躬耕田野的旅程,或許就能收穫豁然開朗的驚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c6287a3157049dd05f8d7a88e5d33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