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說過,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傳統意義上,父母教育的成功意味著孩子有良好的修養,獨立和積極進取的品質,將來有一個好工作,能夠在社會上立足。但如今的教育卻也在與時俱進,孩子教育的成功,還要再加上一條,那就是孩子有一個美滿的婚姻,能夠讓後半生有一個精神伴侶,幸福地走完這一生。
孩子的婚戀觀,也是父母教育的一部分,而大多數父母,卻粗心地忽略了這一條,從而讓孩子的感情問題一波三折,所以,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有正確的婚戀教育,把這種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育兒中去,總結下來有下面幾點。
1、父母不幸福,孩子獲得幸福的能力就低
李玫瑾教授在提到婚戀觀的時候,告誡過女孩子一種道理,那就是看父母相處的關係如何,如果對方在談論父母的時候,是一種羨慕和嚮往的神情,「我爸爸如果下班晚,我媽就不睡覺,一定要等著。我媽如果下班晚,我爸就去路口接,他們兩個人永遠說說笑笑,特別恩愛」,這樣的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看性情一定是溫文爾雅,會給女孩子一個穩定的婚姻。
而如果對方提到父母就一臉不耐煩,我爸是個啥啥啥(貶義詞),我媽就知道臭美和發脾氣,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煩死了,這樣的家庭,女孩子要慎入。
一個家庭中,媽媽強勢的話,女兒多半會霸道任性,兒子多半會懦弱自卑。而爸爸強勢,夫妻就不會在平等的水平交流,孩子會從心理上同情母親,男孩還會以父親為榜樣,不知不覺長成父親的樣子。
從中可以看出,父母恩愛幸福的孩子,他愛人的能力就高,性格就好,他的婚戀觀大都是來源於父母,他羨慕父母的婚姻狀態,所以在挑選另一半的時候,也會按照這樣的標準,所以,父母與其擔心孩子將來遇不到良人,不如現在就開始用心經營婚姻,生活中少一些無謂的爭吵,收斂自己的情緒,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2、只跟相處舒服的人做朋友
隨著孩子長大,他的朋友會逐漸增多,幼兒園,小學,初高中甚至是大學,都會遇到無數的同學和朋友,父母要告訴孩子一點,無論是跟誰相處,都要以舒服為前提,不要高攀也不要低就,選擇跟自己三觀合的人相處,就會獲得真正的輕鬆和愉快。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朋友觀,那麼他在遇到異性的時候,自然也會本著這樣的原則,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判斷一段感情值不值得的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這個人如果讓你痛苦,甚至是持續讓你痛苦,那就就要趕緊遠離,請不要跟一個消耗你生活熱情的人開始一段感情或婚姻。
所以,孩子的友誼,父母需要引導,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感情的選擇都是相近的,愛情是短暫的,婚姻最終會轉化為親情,跟一個相處舒服的人度過幾十年,才是最值得的。
3、不要輕易下結論
一個女孩剛剛步入婚姻,回家跟母親說,我的婆婆特別好,我真的太幸運了。母親淡定地說,不要輕易下結論,相處看看吧。誰知一語成讖,婆媳相處才一年多,就因為生孩子的問題大吵起來,母親告訴女兒,婆媳相處下不來三年,誰也別說誰好,人都是要互相了解的,可不要輕易下結論。
對事情有一定的觀察和判斷能力,並且細緻入微地觀察,這是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一種本領,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的孩子特別單純,幼兒園舉行防騙演習,有的孩子被一根棒棒糖就騙走了,但有的孩子卻知道誰是「騙子」,還大聲告訴同伴,不要被騙了。
等到孩子長大了,有的女孩遇到心儀的另一半,一下子就被愛情沖昏了頭腦,變得智商為零,但精明的女孩子卻能判斷對方的言行舉止,從而斷定男孩是個什麼樣的人。這不是單純與否的原因,這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有意識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那麼她將來在婚姻上吃虧的可能性,就會減少許多。
4、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把做家務當做鍛鍊孩子的重要形式,這是值得肯定的,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孩子,永遠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更不會體會到婚姻和愛情是兩回事,面對生活的柴米油鹽,他們會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勤快的人,無論是事業還是婚姻,都將是幸福的。
所以,有女孩的家庭,要多鍛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有男孩的家庭,更要鍛鍊男孩子這方面的意識,如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男性,受歡迎程度直線下降,這跟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的理念也是相悖的。
從本質上講,婚姻的本質還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人無法選擇家庭和出身,但是朋友和婚姻卻能夠自主選擇,婚姻也是永恆的主題,正確的婚姻觀,是將來幸福與否的關鍵,這並不是孩子長大才考慮的事情,它是一種觀念,也是融入骨子裡的執著,聰明的父母,都知道該如何引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