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保健十法: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

2019-09-11     國之健健康大講堂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又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遠在商代我國人民已有了洗滌食具的衛生習慣。周代醫學分四科,其中就有「食醫」之專科。《金匱·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篇》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幾千年來,通過長期的生活、生產、醫療實踐,並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具有廣泛之內容,產生和積累了多種方法。本文把它概括為以下十法:

1.調補陰陽

食物種類雖多,但只有陰陽屬性所偏之不同;人的生理病理活動雖千變萬化,但只有陰陽協調或失調之兩端。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食物之陰陽調補人體之陰陽。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這裡所講的「形不足」,是指人體中氣虛而產生的形體虛弱(人的「陽」不足),於是就可用性能偏「陽」的食物以補養中氣,如姜、棗、豬肚、雞肉等(《別錄》:豬肚「補中益氣」,雞肉「益氣力」)。

這裡所講的「精不足」,是指營養不足、精髓虧虛者(人的「陰」不足),於是可用性能偏「陰」的厚味食物以生精補髓,如滋甘類的植物食品,動植油、膏、膠類、肉食蛋類等。至如平常人,應當根據人體陰陽物質的兩方面需要,以達到全面營養的要求。

2.謹和五味

食物的五味對人體的五臟有密切影響。《素問·生氣通天論》雲:「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飲食五味調和,是維持和保證人體生理機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反之,不能謹和五味,勢必造成某種物質在體內過少或過甚,使之物質代謝失調而導致疾病。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這就從正反兩方面指出了謹和五味,注意對飲食的適當調節,以保證人體正常的營養需要和能量供給的重要性。但如果過食肥厚致使濕濁痰熱內生、壅滯氣血,反致「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又如佝僂病、夜盲症就是由於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而造成的。這些都應值得注意。

3.以髒補髒

根據中醫的藏象學說原理,用動物之髒以膳補人體之髒,如以肝補肝,以腎補腎等。豬肺「療肺虛咳嗽」(《本草綱目》);羊腎「補腎氣,益精髓」(《別錄》)。同時,由於人體五臟對體表又各有「所主」、「開竅」,因此,根據藏象學說還可以通過補髒以達到治「體」、治「竅」的目的。如《千金方》載:羊肝「補肝、明目」,故可用羊肝以治眼病。又如豬腎治腎虛腰痛等,都是其例。動物類食物,屬於血肉有情之品,臨床用之補血生精,這也可屬「以髒補髒」的範疇。

4.膩淡相宜

為了使飲食在營養成分上既全面而又符合質量,要求飲食清淡和肥膩調劑適當是非常必要的。肥膩食物對增強人體營養固然必要,但多食則又有害無益。《素問·奇病論》雲:「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因肥甘食物可助濕、生痰、化熱,故多食易變生他症。如現代認為的過食脂肪能形成高脂血症,吃大量油膩食物引起膽石症、膽囊炎、胰腺炎的發作等,都證實了這一論點。

5.節其嗜好

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特別是節其嗜好,這是中醫飲食保健中又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如嗜食辛辣,可使腸胃積熱而致大便乾燥或釀成痔瘡下血等症。嗜酒、嗜茶太過同樣都會損害人體健康。故《內經》一再強調不能「以酒為漿」,縱其嗜好。

6.食無求飽

飲食應當以適量為宜,《素問·痹論》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李東垣又進一步指出:「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對此,宋代醫家婁居中總結了一條經驗,雲「食無求飽」。他說:「食物無務於多,貴在能節。……長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華精,和一上下;津液蓄神,含藏內守,榮衛外護,邪毒不能犯,疾疹無由作。」當然食無求飽,並不是飢而無度。《醫門法律》指出:「飲食少則血不生,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勢必五臟齊損。」如過於節食,攝入量不足,氣血乏源、五臟受損,就會造成營養缺乏症或招致他疾,這也是應當注意的。

7.防止不潔

生冷不潔,可招致腸道疾病,如霍亂病,《千金方》指出:「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由於飲食,非關鬼神。」張石頑亦謂由「觸犯臭穢」。王孟英已認識到與「污水」有關。又如腸道寄生蟲病,《奇效良方·諸蟲門》指出:「九蟲皆由…雜食生冷甘肥油膩鹵藏等物……或食物瓜果與畜獸內臟遺留諸蟲子類而生。」另外,腐敗不潔的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金匱》指出:「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說明祖國醫學在飲食衛生、防止食物中毒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

8.寒溫適度

《靈樞·師傳篇》雲:「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飲食的過熱過涼對人體內臟也是一種刺激和損傷。如胃熱吐血者進熱食,吐血更甚;肺寒咳嗽者食涼食,咳嗽也必然更厲害。《金匱》指出:「食冷物,冰人齒。食熱物,勿食冷水」,「食肥肉及熱羹,不得飲冷水。」這均是對飲食寒熱上的注意。

9.慎守禁忌

某些食物對某類體質的人有害,或者可助長某種病邪,因此,必須注意飲食宜忌。如《靈樞·五味篇》雲:「肝病禁辛,心病禁咸……。」《素問·熱論》雲:「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又如肺勞病人忌辛辣,水腫病人忌食鹽,黃疸病人忌油膩,這已成了普通的常識。

10.三因制宜

由於天有日月星辰之推移,時有寒暑晝夜之更替,地有東西南北之分布,人有性別、年齡、體質之不同,因而,正確得當的飲食保健,還必須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全面考慮。

《金匱》雲:「羊肉其有宿熱者,不可食之。」「婦人妊娠,不可食兔肉…令子無聲音。」「魚無腸膽者,不可食之,三年陰不起,女子絕生。」這些雖然還值得進一步研究,但說明飲食保健要因人而異。《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方之域為魚鹽之地,其民「食魚而嗜咸」;「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其多發病「皆為癰瘍。」說明飲食保健要根據氣候、地理特點加以調攝。

食養療法是中醫的特點之一,掌握宜忌,調其所偏,是醫者必須熟悉和加以掌握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KnTKm0BJleJMoPM0X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