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卡拉揚這麼成功?

2019-08-15   吉他范兒

從18世紀開始,交響樂團逐漸形成了有固定指揮的模式。指揮的地位和作用,我們之前介紹過,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

幾個世紀以來,樂壇湧現了很多優秀的指揮家。卡拉揚則是眾多指揮中擁有最大的知名度的一位。像各行之中的佼佼者一樣,但凡提到樂團指揮,即便不太了解古典音樂的人也大多能說出卡拉揚。

卡拉揚到底是一位怎樣偉大的指揮,

能如此著名呢?

在卡拉揚之前的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等指揮家,完全是曾經的巨星。卡拉揚同一時期的伯恩斯坦、切利比達克,今天也因為各自獨特的風格受到廣大樂迷的喜愛。

為什麼似乎只有卡拉揚具有最大的知名度,擁有至高的地位,被他欽點過的演奏家都能「火」?

近70年職業生涯

卡拉揚的生平不贅述了。少年時期他被當作鋼琴演奏的天才培養,也曾經舉辦過鋼琴演奏會。後來據說腱鞘受傷,並且無法康復,才走上指揮的道路。

同各種音樂天才一樣,卡拉揚也曾被稱為「神童」。音樂天賦自然不用說。他超長的指揮職業生涯,讓他有機會和更多的音樂家接觸,有機會長期經營樂團,完成大量的作品,同時培養更多的徒弟們。

錄製大量唱片及影視資料

直到今天我們購買卡拉揚和與柏林愛樂、DG公司出品的唱片時,還會遇到「紅卡、白卡、金卡」到底哪個更優秀的問題。

卡拉揚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分別錄製過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60年代「紅卡」

70年代「白卡」

80年代「金卡」

出生於奧地利的卡拉揚,對德奧系的音樂顯然更擅長。當然他排過的音樂非常豐富,但是最經典的還是貝多芬、勃拉姆斯、孟德爾頌、華格納、理查·施特勞斯等作曲家的作品。

卡拉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變成了標杆似的人物,似乎他的音樂就是所謂「標準答案」。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也常常使用卡拉揚的版本。近些年來,一些資深樂迷則沒有那麼迷戀卡拉揚,因為對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演繹似乎更能滿足古典樂迷的探索慾望。

所以,逐漸有一些人質疑和厭倦卡拉揚的指揮風格。不過,卡拉揚其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指揮,從他不同年代錄製的唱片都可以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音樂的處理一直在改變。

而他錄製過的作品跨度也非常大,從巴洛克到後浪漫主義時期都有。

將交響樂變成電影

卡拉揚除了指揮的身份,還有一個身份是導演。作為一個對音樂一絲不苟,執行力超強的人來說,對音頻技術的痴迷也是他如此著名的一大原因。

但凡看過卡拉揚指揮的音像資料都會不由自主的被吸引,可以說他的視頻也是古典樂圈粉的一大利器。

譬如下面這段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經典視頻: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段視頻與平時所看的電視音樂會轉播完全不同,它可以說十分精彩,甚至比在音樂會現場觀看還過癮。即使是第一次欣賞交響樂的觀眾,也能清楚的分辨出每一種音色是由哪個樂器發出的,還可以通過畫面的切換,感受到音樂的情緒變化。

卡拉揚在其中採用了多種專業的攝影手法,例如對樂器進行近距離特寫,淡入淡出,多角度拍攝等,增加了觀賞性。

而視頻中卡拉揚幹練、乾脆的指揮風格,和酷酷的形象,會迅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說他的音樂才華資深樂迷喜愛和敬佩,那麼他這些精心拍攝的交響樂電影則是讓所有人認識了他。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有三十多年的合作,也是他把柏林愛樂從二戰後的危機中再度帶向高峰。

柏林愛樂至今作為全世界的頂級樂團,具有堪稱完美的音色和大量的作品儲備,更有卡拉揚精準、幹練的影子。

柏林愛樂這樣偉大的樂團,是許多指揮家都夢寐以求的,卡拉揚也不例外,能夠接下柏林愛樂也令他名聲大震,成為了歐洲炙手可熱的指揮。

能夠接受柏林愛樂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加入過納粹黨的卡拉揚,由於他的身份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坐冷板凳,直到富特文格勒去世,才輪到他登台。

而加入納粹黨的過程則成了卡拉揚身上的謎團。卡拉揚從不否認他在30年代加入了納粹黨,並且因此獲得了許多演出機會,也正是當時納粹對華格納作品的喜愛,讓他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轟動。但是他對自己具體加入納粹黨的時間非常敏感,幾乎不作回應。

卡拉揚和音樂家們

在當今樂壇,但凡受到過卡拉揚指點和提攜的人,基本都成為了大師級的人物。也正是因為我們距離卡拉揚的年代還不算太遠,還有幸見到他的學生們活躍在舞台上。

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中國指揮家湯沐海、女小提琴家安娜·蘇菲·穆特和鋼琴家基辛,都得到卡拉揚的推薦和賞識。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卡拉揚在電視中看到阿巴多的指揮,便邀請他於1965年8月14日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中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馬勒《第二交響曲》,這次成功的演出為VPO對阿巴多終身指揮的任命鋪平了道路,這也奠定了他在國際樂壇的地位。

最最後,卡拉揚能夠如此成功,如此著名的原因,絕對離不開他的音樂造詣,高強度的工作,他幾乎居無定所,永遠在各地排練。以及他帥氣的外表!

文章來源於網絡,侵權告知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