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並不是人生最大的損失,雖生猶死才是。」——卡曾斯
2019年的時候日本出了一檔節目叫做《她選擇了安樂死》,一個名為小島美奈的日本女性因患病實在是太痛苦了,3年內無時無刻不在找機會自殺,後來家人終於明白讓她選擇離開是對她最大的尊重,因此同意了她想要安樂死的要求。在姐姐們的陪同下,小島美奈乘飛機來到允許安樂死的瑞士,用3分鐘的時間告別了這個世界。
很多人都怕死,畢竟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了,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吃想吃的東西,不能陪伴家人、愛人、朋友,但實際上如果活著真的痛苦到了一定的程度,或許死亡會成為真正的解脫,對於一些那些近距離接觸原子彈爆炸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席捲了大半個世界的巨大戰爭,是至今為止史上規模最大、波及範圍最廣、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爭。在二戰中各國的醫療以及軍事水平都在飛速發展,為了儘快遏制住二戰,原子彈的研製計劃被提上了日程,1942年曼哈頓計劃應運而生。
曼哈頓計劃是美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內部人員囊括了當時歐美最為頂尖的那一批核科學家(德國除外),計劃主持者是奧本海默。但當原子彈真正研發出來了之後科研部的部分科學家卻陷入了惶恐當中,他們太明白原子彈所能造成的破壞有多巨大。
1945年的夏天,德國已經投降,日本卻還在做最後的抵抗,這樣的負死頑抗無疑只是讓聯盟國造成更大的損失。美軍為了節省損失,儘快結束戰爭,在日本天皇拒絕了《波茨坦公告》之後,在8月6號以及9號,分別對日本廣島跟長崎上空投擲了原子彈。
原子彈爆炸的那一刻,奧本海默在實驗室中流下了淚水,之後終身因此而愧疚;寫出原子彈方程式的愛因斯坦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和平愛好者。但縱使他們再愧疚,已經投放了的原子彈卻無法收回,日本百姓承擔的那些痛苦也是實實在在的。
或許很多人以為原子彈爆炸只是一瞬間人就悄無聲息死亡了,但相關的專家很明確表示,並不是,除開那些直接在原子彈的範圍內,一瞬間因6千度的高溫灰飛煙滅的百姓外,對其他陸續因核輻射而死亡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首先原子彈爆炸會產生強烈的光波,這光波哪怕閉眼都沒有用,當然也來不及,一瞬間就使得成千上萬的百姓失明。但更可怕的還是那些爆炸後產生的「輻射雨」,一旦濺射到人體身上立刻就會對皮膚進行灼傷,疼痛難忍。
更致命的還是核爆炸後充斥著整個區域的核輻射,這導致白血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尤其是那些受到輻射波及比較強有沒有在第一時間死亡的,他們會開始上吐下瀉、渾身滲血、因此出現休克狀態,體內器官急速衰竭。
這些百姓不會直接死去,他們會在30天以內因為這些折磨陸續去世,真正的生不如死。
而其他能夠保留性命活下來的人也不見得就是上天的恩賜,他們的身體會因此畸形,埋下癌症的種子,後代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脫髮、失眠、嘔吐等情況更是如影隨形,核輻射對他們的影響會伴隨他們終身。
那些侵華日軍以及在太平洋海面,在東南亞國家肆意橫行的日軍固然可恨,但是百姓無辜。戰爭需要遏制,但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真的合適嗎?這也是戰後世界各國一直在反思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