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能吃飽,靠的是河南,而河南,靠的是這群科學家

2020-05-28     豫記

原標題:中國人能吃飽,靠的是河南,而河南,靠的是這群科學家

該回家收麥啦!小麥覆隴黃,河南各地陸續開鐮,最近幾天,在豫記各種群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在轉一些收麥的小視頻。可見無論客居哪裡,老家在河南的人還是想著家裡收麥的場景。

前一陣子,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四句話說中國糧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比較充裕,口糧絕對安全,飯碗端在手裡。

中國人能吃飽飯,靠的是河南的糧食,河南糧食能高產,靠的則是河南的科學家。下面這六位農業科學家,才是河南糧食豐收的保證。

茹振鋼

我們的作者曹延召曾在一篇稿子裡提到了母校有名的農業教授,茹振鋼教授。在評論留言中,許多人紛紛響應,表示是茹振鋼教授的學生,教授人真的超好。

可不是嗎,教授不僅人超好,專業程度也是元老級的了。教授搞的是雜交小麥的研究,據說,咱中國人吃的每4個饅頭中,就有一個來自河南;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茹振鋼培育的小麥品種「矮抗58」。

他也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他帶著團隊培育出了被譽為「中國第一麥」的「矮抗58」,由此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茹振鋼在田間地頭給博士們講授小麥育種知識

自2005年至今,「矮抗58」累計種植面積達到2.3億畝,增產小麥86.7億公斤,被譽為「中國第一麥」。

去年閱兵的時候,茹振鋼還受邀乘坐了「不忘初心」彩車,今年,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名單公布,茹振鋼教授入選。

堵純信

鄭單958稱第二,沒有玉米品種敢稱第一。

鄭單958的選育者之一堵存信老師直到73歲退休仍然是河南省農科院的一個副研究員。他搞科研從來不是為了評職稱。

2017年,在海南,堵純信(右),程相文(左)

也許沒人相信,一個獲得國家大獎的科研課題,是他臨近退休之年的自選動作。退休10餘年,仍然提著小布兜每年到海南育種不間斷。

鄭單958,是一個超前十年的育種成果。連續幾年國內種植面積第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截止目前,「鄭單958」是我國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橫亘種子市場十多年。

程相文

程相文,今年已經84歲了。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看望袁隆平、程相文(最右)

他一生中先後選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獲49項科技成果獎。

他培育出的「浚單20」玉米新品種2004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玉米主導品種推廣種植,成為黃淮海夏玉米區種植面積第一、全國種植面積第二的大品種。

程相文不是農民,卻種了半輩子地。有人是家和工作兩地,來回跑,但程相文有大概五十年的時間都在海南和河南兩地跑,袁隆平也總是在海南。

之前有人在評論區里說,「和程相文老先生有過好幾次接觸,是個真的能讓你心靈震撼感動的科學家,見時,他已近八十,單位就是他的家,起早貪黑在玉米地里是他的日常,他沒有節假日,你沒親眼見過,你不會由心而生那種敬佩,真正國家的寶!」

2011年度程相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鄭天存

年逾七旬的鄭天存,為了種子已經工作了47年。

他被稱為「周麥之父」。「周麥時代」就是鄭天存開啟的。

他培育的周麥系列小麥新品種,被老百姓譽為「神麥」,20年來一直是黃淮麥區主推品種,總計推廣面積4億多畝,為社會直接增產糧食160多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300多億元。

2006年,他退休後,因為聽農民說「周麥磨出來的面咋有些黑」,心裡不是滋味,解決了小麥高產問題,但還缺少既高產又強筋優質小麥品種。

於是2008年,鄭天存又披掛上陣了。他傾其所有,又把兩個兒子、兩個閨女家的積蓄全都拿了出來。為育種,老鄭這家人犧牲了太多。

郭天財

在河南,只要有麥田的地方郭天財基本都去過,他還有個響亮的外號——「郭小麥」。

河南省小麥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作為小麥高產的領軍人物,今年67歲的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和他的學生們功不可沒。

他本人是搞小麥高產優質栽培的,不同於小麥育種,作物栽培研究立項難、爭取經費難、出成果難,歷來被視為為育種者「作嫁衣」,既無名又無利,還很辛苦。

但郭天財偏偏就做了,「十一五」以來,作為「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南課題主持人之一,他領導的課題組連創小麥15畝連片平均畝產717.2公斤、50畝連片平均畝產735.2公斤和100畝連片平均畝產751.9公斤的最高單產紀錄,並在國內創造了在同一塊土地上小麥、玉米萬畝連片平均畝產超半噸糧(1524.74公斤)的高產典範。

郭天財指導農民麥田追肥(中)

現在你知道河南小麥為啥高產了吧?沒有專心致志搞科研的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郭天財永遠都帶著團隊在田間地頭第一線,指導農民科學種地,給農民講課,制定對策。「要想創高產,種啥?咋種?咋管?得問郭老師!」這句話,在許多農民中間交口相傳。

2011年郭天財當選中原學者,這裡來科普下,中原學者被稱為「院士搖籃」,含金量非常高,當選者都是河南的「最強大腦」,最關鍵的是,中原學者中產生的院士是咱省自己培養出來的兩院院士。

同時,他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小麥栽培方向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王桂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位科學巨匠繁育的種子是秈稻種子,主要種植區域在長江以南。黃淮流域乃至東北種植的是粳稻。在黃淮稻區,一提起粳稻育種專家、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王桂鳳,無人不知。

1997年,她培育的水稻新品種「豫粳6號」。確定為「九五」期間國家重點推廣品種,享受國家新品種「後補助」。「豫粳6號」推廣面積遍布河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等地,每年銷售量達500多萬公斤,黃河流域種植面積達80%以上。

經過多年研究,她先後主持培育出了4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影響力的水稻新品種(新豐2號、新豐5號、新豐6號、新豐7號),據不完全統計,累計直接或間接推廣 「豫粳6號」、「新豐2號」、「新豐5號」5000餘萬畝,使稻農增產稻穀45億公斤。

王桂鳳先後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星火計劃二等獎。毛主席說,婦女能頂半邊天,當真是不假的。

老一輩的搞科研的,大多生活樸素,淡泊名利,紮根科研。就像程相文一樣。湯繼華的學生覺得老師一點也不像個穿白大褂的科學家,「經常穿來穿去就那幾套衣服,鞋子上一直沾著泥巴。」

其實我覺得,科學家、工匠精神才是引領這個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是人類的功臣,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壯志與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責任與使命,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氣與悲憫之懷。

(排名不分先後)

昭昭| 圖文

王小米| 版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ExeWXIBd4Bm1__YuA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