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學會"報喜不報憂"的?

2019-08-18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越來越多的習慣於 "報喜不報憂"?習慣於在父母、親人的面前展露出一派陽光燦爛欣欣向榮的光景,而將所有的狼狽與不堪都隱藏在了身後?

我們小心翼翼的為他們設置了微信標籤,只允許他們旁觀那些滿滿小確幸和正能量的文字與圖片;拿起電話,所有的艱辛與不快都換成了一句"我這裡一切都好",只希望電話那頭的他們"勿念"。

談情說愛的時候聽梁靜茹的那首《聽不到》,我會為歌詞中的"我的聲音在笑,淚在飈,電話那頭的你可知道"而心痛。然而現在,我卻情願電話那頭的人不要知道——我用笑聲所極力掩飾著的淚水。

網上有過到底應不應該"報喜不報憂"的討論,有的人說獨立不是孤立,我們的"憂"也是和親密關係連接的重要紐帶;有的人說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挺住是成熟的態度

然而,無論應該或是不應該,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會報喜不報憂

從小就懂得"報喜不報憂"

雖然,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緒本身是不分好壞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天性喜歡積極的情緒,排斥消極的情緒。

因為積極的情緒能夠令人身心愉悅,增強免疫力,幫助人們更好的應對各種挫折。而消極的情緒會引發身心的不適,甚至帶來疾病的隱患,並讓我們在解決問題中思維受困。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根據父母、教師等重要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饋這面"鏡子"來形成和改變自我認知的。打小我們就明白,好消息能帶給父母以快樂,而壞消息則會抹去父母嘴角的笑容。

也許我們曾經在他們的懷抱中得到了安慰,讓我們再次揚起積極的風帆;也許我們曾經因此被暴打了一頓,印刻下了傷痛的記憶;也許我們發現壞消息只不過令他們徒增憂傷,於事無補。

但所有的這些情感體驗,都讓我們懂得了"喜"是受歡迎的,而"憂"是需要被排解的。

於是,慢慢的,為了滿足那份期望,為了看到讚賞的眼神,我們開始學著彙報好成績,而將問題悄悄地隱匿了起來。

孩提時的報喜不報憂,正對應著父母的期待。

那麼,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只和他們分享喜悅,不再訴說憂傷了呢?

當發現說了也沒有什麼用時

小孩子的時候常聽人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總以為父母、老師如超人一般,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然而,漸漸的,當我們的視線開始與他們齊平時,才發現他們並非無所不能。

在一期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艷和她爸爸就有這麼一段對話——

焦爸爸說:"如果幸福,你分擔給我們,那我們大家都幸福,痛苦你也得分擔,那你就能減輕一半痛苦,不是更好嗎?"

女兒焦俊艷的回答,卻道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把痛苦說給父母聽只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人都不會陌生。當你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訴苦道:"今天某某在學校打我,老師卻冤枉說我和他打架!"你爹媽會非常明理地告訴你:"一個巴掌拍不響,你是不是也有不對的地方啊?他打你,你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呢?"於是,你的委屈1+1>2!

還有一種情況是他們比你想得更遠:"天啊!老師怎麼會以為你和同學打架呢?趕緊去向老師承認錯誤吧。不然會影響老師對你的看法的,學期末的考評說不定都會受影響了……"於是,你的委屈泛濫成災。

《奇葩說》里的辯手野紅梅在某期節目中說過一段經典的論據:"你把痛苦跟爹媽說了,他們聽不懂;聽懂了,他們理解不了;理解了,他們解決不了;解決了,你就該炸毛了。"因為他們的解決之道,非你所要。於是,平添了煩惱。

於是,我們寧願選擇簡簡單單地道一句:"一切都挺好。"然後,自己去消化那些"其實並不好",努力地讓謊言成真。

當發現肩上扛著那片"天"時

某天傍晚出門,剛跨進電梯,就見電梯里衝出一個小伙子,手裡還拿著個快遞包裹。見不是一樓就又反身進了電梯,蹲下身子抱頭啜泣,埋怨電梯走走停停太慢了。

我問他:"怎麼了?是家裡沒人嗎?我看很多小哥都是直接放自提櫃里的啊?"

他說:"自提櫃都滿了,家裡沒人又不敢放門口,最近老是丟件、老是丟,只能拿回去再送一趟。"

剛說完就到了一樓,電梯門一開,他毫不遲疑地站起來衝出了大門,騎上電瓶車又奔向下一個地址。仿佛電梯里的片刻脆弱,根本不曾有過。

成年人的眼淚,都是孤獨地流淌給自己的。轉過身披上陽光的外衣,假裝世界一如平常。

因為,我們只希望讓我們所愛著的人看到我們的笑容,知道我們一如他們所期盼的那樣"一切都好",而不想讓他們去承載我們的狼狽不堪。

有人說,"報喜不報憂"是從懂事那一刻開始的。因為懂得了愛,懂得了責任,所以扛起了守護愛的天空。

其實,他們也一直都知道我們的"報喜不報憂"

前不久的一則新聞,南京地鐵站里那位陪客戶喝到崩潰大哭的男子,他的一句:"寶寶,對不起。"看哭了多少人!

我們拚命地硬撐著,不過是為了讓所愛的人過得更好。

而親人暖暖的擁抱,一句"沒事的",才是人生最暖心的"雞湯"。

你愛的人,他們也愛著你,也一直都知道你的"喜",是你用獨自面對的無數個"憂"換來的。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能夠具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那麼就可能比較好的解決問題,保持心理的平衡。

在重要關係中被看見、被支持與被包容,是一個人得以自我療愈的能量源泉。

任何時候,當你感到疲憊無力時,你都可以允許自己停下腳步,褪去堅硬的外殼。因為愛你的人他們一直都在,你的"喜"和"憂"無論你說還是不說,他們也都知道。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3eHqmwBvvf6VcSZpF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