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折騰家長的社會實踐,可休矣

2019-11-01     校長學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是孩子獲取真知的重要路徑。不過,好經被念歪了的亂象也不少。

最近,《中國青年報》刊載了一封「家長來信」,引發無數年輕家長的共鳴,亦在輿論場引起熱烈的討論。來信以一位二年級孩子母親的視角,有理有利有節地質疑了各種折騰家長的「社會實踐」。

比如,要求孩子去採訪一名與新中國同歲的老人,請他講講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故事;參與一次社區里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一次社區里的老人,並把你為老人佩戴紅領巾的照片列印出來、貼在本子上……可問題是,這樣的「社會實踐作業」,留給剛剛上小學二年級、語言表達尚不順暢、只能寫50字左右短句、尚不會準確使用標點符號的孩子,可行嗎?合適嗎?

中國家長們感同身受的控訴,估計都能重新辦個「吐槽大會」了。如此「素質教育」,不過是「皇帝的新衣」。家庭作業成了「家長作業」、社會實踐成了折騰家長,兩重罪是明擺著的:

其一,鼓勵了弄虛作假,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瞎編亂造。就像家長來信中說的,「我在沒有參加任何社區公益活動的情況下,硬著頭皮去社區居委會蓋章。沒想到,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經驗豐富,立刻給我蓋了章,還提醒我『內容你自己編一下』。」如此造假成風、乃至成為慣例,活生生讓初衷美好的社會實踐成了弄虛作假的代名詞。一張白紙的孩子,會怎麼看這種胡亂編造的「社會實踐」呢?

其二,增加了家長負擔,讓年輕父母苦不堪言。家長們白天上班賺錢養家,晚上加班為娃折騰。正如網友感慨的:實際上現在的家長都是「全能選手」——做得了小報、畫得了畫、找得到資源、撐得起橫幅。更厲害的,還要身心俱疲地周旋在跟孩子「數一億粒米」或者「每周寫萬字讀後感」等奇葩實踐任務之間。面對一些堪比蜀道之難的任務,家長不僅要拼腦力和體力,還要拼人脈資源,最關鍵的,除了家長群里個別「膽大」的,有幾個敢於跟科任老師「叫板」的?

作業是家長的,簽名是孩子的,成績是老師的。折騰家長的「社會實踐」,是跑偏了的素質教育——既是權力任性的變種,又是形式主義的流毒。真正的問題是,比竇娥還冤的家長,抱怨與牢騷,說給誰聽呢?

朱熹在《小學》里說,「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讓孩子早點走出校園、擁抱時代,這是教育規律使然,亦是成長路徑使然。和爸媽一起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在社區找到「小公民」的感覺,或者在浩瀚的網際網路世界與同齡人對話,聽起來都是些不錯的任務設計。得體合宜的社會實踐,有著生動的現實訴求,有著鮮明的價值主張,不僅能讓家長陪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還能豐富認知結構和教育內涵。

社會實踐可以有,但實踐的規矩不能無。換句話說,讓折騰家長的「社會實踐」少一些、讓教育減負的春風能惠及天下家長,最關鍵的還是兩個辦法:

一是規範社會實踐的內涵與外延,不能讓所有天馬行空的餿主意都能打著社會實踐的旗號出來坑孩子、坑家長。我們可以參考公共行政中的「前置審批」程序,讓每個實踐任務都有人審、有人管。

二是強化過程監督、暢通舉報通道。我們可以用「家委會」等體制機制,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的全程監管中來,對於失控失當的社會實踐任務,要追究主體責任與監督責任。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全流程監督、規範化操作,孩子的社會實踐才不至於成為家長的夢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0ECLW4BMH2_cNUg3P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