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校發展之困: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2019-06-29     校長學院

近年來從政府部門到民間機構,越來越重視鄉村校長的作用,鄉村校長被認為是振興鄉村教育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

與此對應的是鄉村教育正面臨著師資匱乏、與城市教育水平差距日益增加等現實困境。那些堅守在鄉村教育一線的校長究竟如何面對教育壓力?如何將偏遠落後的鄉村學校辦出特色?

「學校里缺年輕老師;老師業務能力不強;留守兒童多,不愛讀書,不善讀書;學生安全問題成為學校的心病;校長們多數是事務型校長,平日忙於各種事務,參加過校長培訓的不到50%,都是憑經驗做事。」

2018年9月,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小學校長黃麗君調研該縣15所鄉村學校後,在一篇微信文章中直指她所見的鄉村教育種種問題。

「這是現階段鄉村教育的真實寫照。」有網友在文章後面留言說。但另一種觀點是好校長能夠改變現狀,「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觀點這幾年在鄉村教育領域頗為流行。

什麼樣的校長是鄉村好校長?鄉村好校長在哪裡?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的?

2018年11月中旬,記者從與廣東交界的江華瑤族自治縣、靠近貴州的新晃侗族自治縣,走訪了9個貧困縣的多所鄉村學校。

現實的確如黃麗君所觀察,校長們多數面臨著硬體不完善、學校資金有限、教師不足、專業水平差、自身缺乏培訓機會,留守兒童綜合素質和城市兒童差距越來越大等諸多問題。不少學校地處偏遠山區,發展空間相當有限,有的學校前任校長改善了硬體條件,增設了多樣化的功能室和器材,現任校長卻因教師流失率高、缺專業老師,任由功能教室空置下來。

但也有一些鄉村學校校長承擔了他們應有的責任,創造性地做好了該做的工作,為鄉村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參考。

01

凌衛斌:一個要管13所學校的「大校長」

目前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傑出人才,事實是99%以上的人都不是。鼓勵大家留在鄉土,留在自己的家,就是在跟每個人想考清華北大的觀念做鬥爭。

凌衛(斌趙/圖)

凌衛斌是「大校長」。作為雙峰縣洪山中心學校的校長,他管理著洪山鎮13所農村學校,包括3所初中,10所小學。

從2010年開始,38歲的他就擔任「大校長」,先在雙峰縣蛇形山鎮中心學校,2014年來到洪山中心學校。在該中學,他曾要求包括他本人在內的中心學校領導班子每周必須到課堂上聽六節課,並給老師一些建議。

老師們很看重凌衛斌的建議,因為他是湖南省第十屆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他有經驗,抓細節,同時又因「大校長」的位置,對整個村鎮的教育發展有一定的全局觀。比如,他在洪山13所學校推行閱讀教育,在學校之間實現均衡發展,

在該縣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彭文平看來,一所鄉村學校有這樣的校長很難得,「我們不缺奉獻型的校長,但我們缺這樣學習型的校長」,而凌衛斌卻說自己是個不安分的人,「總想做點改變」。

談閱讀

2011年,我到蛇形山鎮中心學校當校長。當時「閱讀·夢飛翔」文化關懷慈善基金會在雙峰縣推行圖書室項目,我開始了解這一項目運作。這個閱讀項目的核心理念是讓農村學生做一個有修養的人。除了道德品質要求,項目更多的是提供學習方法,希望學生建立良好的日常習慣。我覺得這個理念蠻好的,除了給4萬塊錢建圖書室,還有一些其他要求。

到了洪山中心學校後,我希望這個閱讀項目從一所學校擴展到七所項目學校。為什麼要推閱讀呢?其實看似簡單,實際上閱讀是一個綜合性教育改革,將閱讀和學生日常行為聯繫在一起。比如要求學生進圖書室,自己借書,看書,把書放到指定的位置。當進新書的時候,學生、家長和老師一起拆包、整理、包書,這些體驗過程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過程。

其次,閱讀還延伸出了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表達、質疑等能力。看完書你要推薦好書,回答同學的疑問,還要善於提出問題,同時培養歸納和總結能力。此外,我們還有朗誦、演講、寫作等活動,學生們自己做繪本,演繹課本劇,就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具體組合,最後通過閱讀來推動整個學校管理工作。

不同學校情況不同怎麼辦?我發動其中三個學校的老師先上示範課,去幫扶其他學校。每年組織一次考核,總結表彰和經驗的交流,評選優秀學校,評選書香班級,評選閱讀小明星,選出了一批榜樣,再把優秀學生的作品放到了每個圖書室。不僅讀名篇名作,也要讀同齡人的作品,通過這些辦法,把13所學校的閱讀課都搞起來了。

談教師培訓

教師實際上是一個要求很高的職業,不僅對職業能力有要求,還對精神層面有要求。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進來當老師,等於說把一些長得很孱弱的小樹苗交給沒有經驗的你,逼著你想辦法。想不出辦法的校長就只能維持了。

怎麼辦呢?我第一個做了青年老師培訓,請外面優秀老師來講。通過一年幾次的培訓,要求35歲以下的教師全部參加,現在來看,讓年輕老師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識。

第二,組織全部青年教師參加素養大賽,分初賽和複賽。初賽是以學校為單位,選取初賽名額的20%,參加了全鎮比賽。

第三,我們也鼓勵老師開展了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了老師做研究的習慣。比如研究學生的閱讀習慣,研究提問技巧等等。2016年,老師們報上來29個小課題,我也是規規矩矩搞立項批覆。到年底,我們評選教學成果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申報了一批省級課題,包括對留守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貧困學生的心理輔導等等,這樣的教學研究對提升教師水平均有好處。

現在我們有七個市級骨幹教師,相對城市的水平有點弱,但在鄉村學校中是很不錯的,成功地把教師發展作為學生髮展和學校發展的支撐點。

談均衡發展

鄉村學校不均衡是普遍現象,像我們洪山鎮的學校,小學規模最大的五百多個學生,規模最小的只有數十個學生。老師也不均衡,沿省道邊上的學校,交通方便,老師水平相對高,越偏遠的地方就越是本地老師,年齡偏大。

我認為,均衡發展應該是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需要去推進的措施。

我把均衡發展設為四個方面,硬體均衡、教師均衡、管理均衡、教學質量均衡。實現均衡,首先從薄弱學校改造開始,硬體改造從縣裡不同項目爭取資金,同時要發揮社區的作用,比如說有些改造資金是鄉鎮領導出面牽頭,聚集民間的資金。

我們有個優勢是婁底市一些城區學校派老師來支教,和他們建立聯繫,我因此也認識不少校長和老師,通過他們幫忙解決一些小設施,比如建一間多媒體教室等。絕對不搞重複建設,儘量把錢用到最重要的地方。通過項目整合,現在13所學校功能室基本齊全,都配有電腦室。

教師均衡怎麼做呢?我們也出台了支教制度。比如說洪山一中的老師去最偏遠的學校支教,有交通補貼,教師積分評定時加分,績效考核評先評優的時候也有優惠。如此一來,就解決了教師不足的問題,實現數量和質量的均衡。

管理均衡有兩點,第一實現校長之間的交流,讓優秀的校長去不同的學校工作,也能給他帶來新經驗,他的管理方法能夠促進兩所學校。第二,建立日常的教學開放日活動,比如說,11月是中心小學的開放日,你定好主題,把全鎮其他12個學校跟你這個主題有關的人召集到學校來,你要把你們學校最好的內容展示出來。開放日這一活動現在我們已經堅持了三年,通過這些辦法,促進了整個鎮的教學管理。

第四是質量均衡,是在前面三個項目的基礎上看成效,看效果。目前看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比如說閱讀評估,我們所有參評的學校都評為優秀。

關於教育

什麼是鄉村教育的特色教育?說白了,我們鄉村要培養留在鄉村的人。我不需要去清華北大,就在湖南讀個二本三本,回到鄉村,過我的生活,但這點非常難的。

目前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傑出人才,事實是99%以上的人都不可能。你鼓勵大家留在鄉土,留在自己的家,就是在跟每個人想考清華北大的觀念做鬥爭。

所以,要轉變觀念,當然教育也在變。現在有軟體可以把語音變成文檔,文檔變成PPT,PPT變成微視頻,這些東西你在哪裡都可以學。因此,教育要教孩子學習的能力,主動學習、善於學習。

02

彭維林:在城步縣的「西藏」當校長

做好鄉村教育的關鍵是自己的心態,要用一種良好的心態來做這個工作,不把它當負擔,我在這個工作中尋找自己的樂趣。

彭維林(趙靜/圖)

長安營鎮民族中心學校位於湖南城步縣長安營鎮大寨村,這個地方被當地人稱為「城步的西藏」,海拔高,風景美。去一趟,要爬很長的山路,盤山公路,山霧繚繞,「像是在天上飛」,這樣的路,彭維林跑了十幾年。

2018年11月25日,星期天,南方周末記者從湖南城步縣趕往長安營鎮民族中學。下午,學生陸陸續續返校,在太陽下打籃球。老師楊海岸感慨說,總算晴了,「之前半個月都在下雨,又濕又冷」。他說外地老師在這裡待久了,都很容易生病,當地侗族居民會喝一種叫「油茶」的茶,以預防瘴病和抵禦濕冷。

第二天清晨,大寨村起了濃霧。住校的學生六點半起床,6點40分,校長彭維林會帶著他們跑步,上完早自習,打掃衛生。8點40分,上第一節課。他跟南方周末記者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我的父親是一位老師,獲得過湖南省優秀教師獎。從小我就很崇拜父親,有一種教育情結,希望長大之後當老師,後來果然考上了師範,19歲做了老師,第一年就當了班主任。

2002年我27歲,在平林中心學校當校長。第二年來到長安營,做長安營學校的業務校長。這個校長很難做,當時長安營鎮人口分散,學生人數少,辦學規模小,資源分散,很難管理。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終於2013年促成了長安營學校大合併工程,在原只有近百名學生的中學校址上再征地十多畝,籌集各方資金近千萬元,規範化修建了教學樓、綜合大樓和一棟教師周轉房,並修建了標準運動場,2014年,我正式擔任長安營鎮民族中學校長。

當時擺在我眼前的困難和大多數鄉村小學差不多,老師在這裡根本待不住,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綜合素質有待提升,升學率很低。這裡的確太偏了,年輕教師的婚姻問題都沒法解決,我想來想去,覺得只能靠建立完整的培訓體系,同時想辦法培養本地的老師。

另外,要想留住人,也得真心對人好,長安營鎮民族中學的辦學理念也寫在牆上,「一切為了師生的發展」。

盡校長之所能,除了政府撥款,我積極尋求社會力量支持,想方設法改變辦學條件。2015年香港應善良基金為學校捐獻了30萬元,修建了學校綜合樓。2015年中國兒童基金會送來了價值40萬元的愛心禮品。2017年廈門泉水基金會更換了學校的照明燈。2018年,又引入了歌路營慈善基金會,為學校住宿學生講故事,建學生親情屋,心理諮詢室都是社會愛心人士捐贈建立。

在學校推進特色教育,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堅持從小事抓起,注重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學校制定了校本教材《學生成長手冊》,對學生在校的表現推行兩個成績評估的方法(一個是學習成績,一個是思想表現成績)。學習成績通過考試評估,思想表現成績通過制定製度,實行操行量化評估。

每天早晨,我帶學生跑步,這是想讓學生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跑步回來整理內務,是要學生養成好的衛生習慣。課前五分鐘,我會帶學生讀自己編寫的國學讀本,午間還有書法練習。有關規範內容的教育,包括升旗早操、出勤、文明禮貌、自習、作業考試等各種規範,通過這些要求促使學生養成好習慣。

此外,我們還根據侗族特色,編寫了山歌讀本,號召全校老師寫自己的山歌。山歌是一個很有效的渠道,在我微信里有好幾個山歌家長群、編寫群,藉助山歌的形式,搭建起了家長、學生和學校的橋樑。

偏遠環境帶來了具體困境,但我覺得做好鄉村教育的關鍵是自己的心態,要用一種良好的心態來做這個工作,不把它當負擔,我在這個工作中尋找自己的樂趣。或許是這樣的心態,我感覺我開始影響了身邊的老師們,老師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自然也影響了學生的發展。

由於教師調動太頻繁,我也時常感到遺憾。在這裡工作4年,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還沒有來得及形成鮮明的特色,培養老師和培養學生一樣,送走一批成熟的,又來了一批需要重新培養的新人。如果有穩定的十年,讓學校按照我的理念去做,從教學來講,我想應該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出來。

03

曾志權:我把圖書館的書搬進每間教室

我認為沒有哪一種理念是適合所有學校的,理念和方法都要從學校師生中挖掘,比如說「崇善教育」就是「陳小」最好的體現。

曾志權(趙靜/圖)

陳家坊鎮中心小學在湖南新邵縣很有名氣。離縣城三十多公里,有2055名學生,不少來自周邊鄉鎮。39歲的曾志權當校長三年,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把圖書館的書搬進每個教室,建了38個興趣小組,無人機、機器人編程都納入日常教學。

學校出了名,這兩年有不少學校校長和教育專家來觀摩,曾校長也會走出去講述「陳小」經驗。在和南方周末記者聊天時,他講起了自己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

陳家坊鎮中心小學的38個興趣小組,源自我小時候的一個心愿。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讀的那個村小學生很少,當時只上語文和數學課,從來就沒上過音樂、美術和體育課。我記得很清楚,初中是七個村的孩子到一個地方讀書,班上最先有56個人,到了初三畢業,只有13個人,五個男生,八個女生,其他人都去廣東打工去了。

初中畢業後我考了中專,當時總分730分,七門課一科一百分,還有30分的體育分。體育考跑步、立定跳遠和鉛球,前兩個,我們農村孩子都沒問題,可是鉛球我就沒投過,考試時就鬧了笑話,我看別人都一個手投,心想兩隻手一起用力不是投得更遠嗎?結果我用雙手一投,老師就問我,誰教你的?我說沒人教過,我自己想的,最後老師先跟我講規則,我再投,投到第三次才勉強及格。去湖北浠水師範學校讀書後,也鬧了很多笑話,比如說上音樂課,見到do re mi fa so la si do,我就讀1234567,廣播體操也沒做過,跟著別人做,總是慢半拍,別人站起來,我還蹲在那裡。那時我就想,既然將來要教書育人,就不能再讓其他孩子接受我這樣的教育。

19歲師範畢業,我去了陳家坊鎮田裡小學當老師。第二年,我去了柳湘小學當教導主任。直到2010年,我去了杉木小學當校長,當時老校長退休了,找不到人當校長,中心校就安排我去了。杉木小學只有76個學生,和我小時候一樣,沒老師,沒有音樂、美術和體育課。

當時,我做了一個大家都沒想到的決定,體育課一定要上,沒老師,怎麼上?調整課表,把76個孩子集中到一起,全校一起上體育課,都沒學過,從廣播體操開始教,學會了廣播體操,再學簡單的隊列。後來全校又一起上美術課、音樂課、品德課。孩子們都是同樣的基礎,由一個老師上課,再安排一兩個老師在邊上維持秩序,大孩子先學會了,可以幫忙教小孩子。

這樣,孩子們可以唱歌、畫畫,上學也高興了,老師們也高興,課比以前上的要少,多了備課時間。第二年,學校的孩子就變成了108人。學校的變化,其實家長也看在眼裡。

第二年,我去了長塘小學當校長,長塘小學比較大,有12個班,老師也多,我就更有條件了,我對老師說,你雖然不是學這個專業,但你可以當專職老師,專門教體育、教音樂。

我喜歡把要做的事情往大的方面去整,用活動督促事情推進。長塘小學周邊有幾個小學,我就去找中心校校長,想每年搞一個運動會,幾所學校都參加,這樣就熱鬧了,大家都來我們學校開運動會,孩子不上體育課肯定不行。後來,有的老師說我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我覺得只要你想把這個事情做好,想做教育,一定能想出一個好辦法。

另一件事就是培育老師,你想讓孩子有優質教育,沒有老師肯定不行,多給老師培訓和獎勵。我剛去的時候,學校里有15個老師,8個公辦,7個代課老師,四年後,有16個老師,全部都是公辦的。

2015年,我到了陳家坊中心小學,中心小學的教育質量在新邵縣是一流的,2009年到2017年,七次教學質量檢測,我們拿了五個第一,兩個第二。教育質量沒問題,但有其他問題,一是辦學方向不明確,二是沒有高效課堂,另外學生綜合素質不行,足球隊,田徑隊都沒有。

這時候,我也有了一些當校長的經驗,我就做了幾件事,首先明確校訓,提出崇善教育,「育德、創優、尚美」,善於做人,善於學習,善於創新,善於發現。這四個善,不僅針對學生,也針對老師和家長。校訓要讓每個人都記住,我們創作了校歌,設計了校徽,每天上課都要唱校歌。另外,陳家坊鎮中心小學的歷史很悠久,我們就去發掘學校的歷史,查縣裡的檔案,找到了村裡的族譜,看看這個學校是怎樣傳承下來的,明年我們還要搞一個建校110年校慶。

另一件事就是我提出「一師一課堂、一生一特長」。打造高效課堂,每個課堂都要出名師,進行課改。而興趣小組怎麼做呢?就是讓老師出特長,學校開班,讓學生自己報名上課。有的老師來找我,說自己沒特長,我就建議她再好好想想,她想來想去想到自己會十字繡,就開個十字繡的班。

每個星期三下午是專門的社團活動時間,學生實行走班制。我還讓老師們把圖書館裡的書都搬出來,分好類,放到班上。這樣學生可以隨時看書。開始問題很多,老師不放心,偷書、損壞書、拿回家丟了的情況都有,我說沒關係,書就要用,爛了、被偷了說明還是看了,漸漸大家都習慣了,我們也鼓勵孩子把自己看過的書放到學校來,現在教室的書比以前還多。

走班對農村孩子也很新鮮,剛開始有些低年級孩子找不到教室,到了新教室會亂翻東西,損壞桌椅。老師們面對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也不好管理,怎麼辦呢?要想解決辦法,走班也要編排座位,每個孩子有固定座位,責任到人,教室紀律不好管,一個班安排兩個老師,一個主講,一個管紀律,順便跟著學習,這樣哪怕存在老師流動,還有另一個老師能繼續上課,也有傳承。

此外,我去縣裡申請了鄉村少年宮的經費,有了經費就可以購置基本用品,適當給老師開一點小錢作為獎勵。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老師幫著上課,還有點補助,老師的主動性就調動起來了。

活動當然還是要搞,通過活動才能凝心聚力。上半年是六一期間的素質教育成果展,下半年有一個藝體節。藝體節是一個全鎮的活動,2016年開始做,一般是三天的時間,老師帶著孩子搞節目,邀請家長和鎮上的居民都來參加,全鎮人在這裡載歌載舞,小孩也開心。這樣,興趣小組就有兩個目標,有了激勵和成果。

我們現在有38個興趣小組,書法、經典誦讀、種花等等,其中包括了無人機班。無人機是企業捐贈的,我從縣裡爭取來了100架,別的學校拿了不會用,我們學校小孩子搶著報名學。

說到鄉村教育的發展,我認為沒有哪一種理念是適合所有學校的,理念和方法都要從學校師生中挖掘,比如說「崇善教育」就是「陳小」最好的體現。對於一所鄉村學校來說,首先要明確辦學理念,然後一任任校長和每個老師、學生都往這個方向走,慢慢來,靜待花開,這樣做出有特色的鄉村教育。

04

李榮勝:碼市中學有個「百草園」

要做好鄉村教育,首先要熱愛,其次要有智慧。有智慧解決學校里各種各樣的困難,該做的事情創造性地做。

李榮勝(趙靜/圖)

從19歲開始,李榮勝開始當代課老師,現在是碼市鎮中學校長。

碼市鎮地處湘粵桂三省份交界之處,距離江華縣縣城一百多公里。2016年,因涔天河水庫擴建,從碼市中學到縣城,要繞路先進廣東清遠市連州西岸鎮,再進湖南,「去個縣城要經過兩省四個縣」,往返近400公里。

從那年起,學校不到六十位的老師,每年都要走十來個,李榮勝說,他完全可以理解,「實在太遠了」。

每次下縣城辦事,李榮勝都是清晨6點出發,下午辦完事就往回趕,回到學校就已經是晚上十一二點鐘。1995年,從碼市中學當語文老師起,他就是這麼跑,而第二天一早,他又是全校最早起的人,在操場上等著學生們早起做操。

江華縣教育局局長唐孝任對李榮勝的評價是「有情懷」,尤其是李榮勝2013年當上碼市中學校長後,「執著」地改變了校園環境,「沒有情懷早就放棄了」。

改變校園

我一直在想要辦怎樣的教育?作為語文老師,我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看到了靈感,要打造一個瑤山深處的「百草園」。

2013年起,我先在教學樓前修了七個小花壇,種植多種花草,在花草叢中安放石桌石凳,並點綴「文化石」。一進校門,就能看見這塊文化石,上面寫著「把每個學生放在心上」。

2014年8月,參加湖南省「未來教育家」培訓對我影響很大,也開拓了我的視野,知道了怎麼把學生放在心上,怎麼培養老師。針對瑤山的特色,我們提出了「樂山樂水·和諧成長」的辦校思想。

為了籌集建校經費,我必須從有限的公用經費中「擠」,今年有一點就做一點,明年再改善點。五年時間裡,擠出四十多萬元先後修建了假山魚池、花壇石桌石凳、君子園、紫藤長廊、紫薇園、荷花池,將學校的後山修建成一個公園。

很多人親眼看到後山公園後都會驚訝,一個鎮上的學校里竟然有這麼精緻的小山,小山頂上居然還有一個木製亭子。當年對要不要修山路,老師們產生了兩種意見,有的老師怕學生在偏僻的後山談戀愛,不能修。但我覺得,碼市中學的學生多數是寄宿,學生活動的時間空間相對有限,應該多一些活動的場所,需要釋放壓力的空間。

2016年暑假我們先修了山間小路,當年年末,還在後山教師宿舍空地上挖了一個小小的湖,湖裡種上荷花,在湖上建成了一座小小的亭子;2017年春季,小山路旁種上映山紅,修建亭子。

教學樓門前有幾棵大桂花樹,成了碼市中學的「校樹」,當地山上有蘭花,我們就在學校里組織「蘭花社團」,廣泛種植蘭花。事情慢慢在做,學校也慢慢改變了,改變校園是容易的,真正難改變的是人,但改變了校園,也改變了人。

改變人

和多數鄉村學校一樣,好一點的老師都想辦法往縣裡跑。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會思考兩個問題,「如何培養新老師」以及「我們的教育究竟要教什麼」。

我喜歡當老師,將來不做校長了,我還想繼續當語文老師。哪怕現在當了校長,我還是堅持帶一個班的語文課,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我覺得老師能堅守在本地當然很好,如果只是堅守,什麼也做不了,我覺得也沒用。

僅僅堅守是不夠的,還要優秀。我們把辦校理念用大紅字打到了學校的牆壁上,「讓我們一起走向成功」,目標是「學生成長、教師成功、學校成名」。

教師成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就是優秀。

我們發起成立了一個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建了一個思想引領小組,引導年輕老師要熱愛教育。首先要對教育理念是認同的,有了教育情懷,才會認真上課,再通過「師徒結對」「以老帶新」等方式進行業務培訓,在業務上成為優秀的老師。

而對於學生,要讓他們有特長。

2018年11月15日,我在長沙參加馬雲鄉村校長計劃總決賽,回來後還不知道是否入選,但多少為自己在評比階段的羞澀和不善表達感到遺憾,要是我有一個特長,說唱就能唱,肯定會有自信心。學生們也是如此,有某方面特長,有自信,反過來在學習上也有促進作用。現在,學校里有二十多個特色特長社團,其中包括瑤族的傳統舞蹈長鼓舞、火燒龍獅社團,成為了碼市中學的特色。

有的年輕人回到自己村裡,看到學生表演舞獅,都說現在學校辦得不錯。聽到這樣的表揚,我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因為我覺得為鄉土培養了有用的人才。

作者 | 張玥晗,南方周末記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c-JLmwB8g2yegNDxYSd.html